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2006-12-29曹亚男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新《美术课程标准》在“欣赏·评述”这一领域,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对其进行具体阐述。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五香干大小的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充分的,更谈不上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的学生没有机会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做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的激情,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作者直接通过艺术语言表露精神世界。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像得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上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画有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又能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的效果,给人一种愉悦的观感。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利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从纯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
3.从历史研究文化的角度欣赏作品,如初中第五册《宗教美术与观赏美术》。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宗教艺术的壁画多少平方米,多少尊雕塑作品等数量的表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会产生如此辉煌的宗教美术?外因:东汉末期西域和西亚已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内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改朝换代不断,生民涂炭,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佛教美术得以迅速发展,便出现如新疆孜克尔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群场面浩大,精彩纷呈,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如果把从西到东的各石窟的宗教美术形象从文化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中西文化交汇融合,最后形成了在形式、内容上都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的宗教艺术,如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型已经具有十足的中原形象特色。
4.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是道释题材,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儿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分析原因有: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把书法用笔应用到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气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突破了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记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就有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也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的绘画风格。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于太平盛世,历史环境比很多画家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了历史上其他有成就的画家。因此吴道子会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的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于创意。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的新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也将拥有更宽的视野。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第三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