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堂合作讨论”的若干策略
2006-12-29徐春芳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课改内容,合作学习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个别学习,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面对面的促进性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为每一次成功和努力而欢呼):个人和团体技能(交流、信任、领导艺术、决策和解决冲突);团队进展过程(表现在这个团队作用发挥得有多好,怎样发挥得更好)。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参与、倾听和尊重他人。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开展问题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致研读文章的心智。
合作讨论需要时机,所谓的时机,就是学生的认识时机和需求时机,这是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把握时机需有以下几种策略:
1、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展开合作讨论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情景:三五个问题在屏幕上一现,老师就说;同学们,你们分组讨论解决吧!于是下面的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了。几分钟后,老师说:“停。”讨论就结束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浮躁有余。合作学习中教师没有把学习任务组织好,就把问题交给合作学习小组,这是“误用”;对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过程,在他们还没有足够时间去独立练习的时候,就让他们分组练习,这就是“过分使用”。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独立研究问题之后,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否则,一拿出问题就讨论,一到时间就收场的学习形式,只会留下“散乱聒噪”。有效的“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有讨论的需要,再进行合作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如有老师在上人教版八册(下)《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中,让同学先自读课文,再让同学们自选话题,发表见解,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内容简介;美丽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胡杨悲歌:塔里木的呻吟;课文中的数字的作用;课文中的忧患意识;四个“盲目”用得好;悲剧还在上演;梦回仙湖;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
从这些精心设置的话题中,我们发现该教师非常注重问题梯度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和评价能力,也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学呈开放态势,课堂活动的生动、热烈自然可以想像。
2、在质疑火花点燃时开展合作讨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主动才是激发总维的最好的契机。因为学生对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比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兴趣。我们以《音乐巨人贝多芬》(案例)为例:
师:贝多芬是一个伟人,但很少有人去体会贝多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苦恼与不幸。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结合课文概括了贝多芬的性格。)
师:你们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短暂沉默后)
生:课文中有一段“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我想,一颗树也比一个人好……”这与贝多芬的坚强性格是否矛盾?
师:(这一问正是我备课中的难点。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又作了铺垫)那么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是否反映贝多芬较弱的一面?
生1:一棵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而贝多芬却因为耳聋,他此时比不上一棵树。
生2:一个人常常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烦恼,而一棵树却不受别人的误解,所以他比不上一棵树。
生3:这里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他孤独与苦闷。
生4:说明贝多芬有常人的一面,而不是圣人。
师:本文写了贝多芬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写了他孤独的一面,那么与他抗争命运是否矛盾呢?
生1:不矛盾。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忍受孤独,忍受苦闷,与命运抗争,继续与音乐为伴,创造出不朽的音乐巨著,这就是他与普通人的不同。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在文中找出一些看似矛盾而实际并非矛盾的地方,同学们再找找。
学生:(继续)……
师小结:很多人关注的是贝多芬辉煌的成就,但我们却以一个平凡的视角,透视了他内心深处所遭受的伤害。
上面的案例,充分说明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参与人也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
3、在矛盾分歧处开展合作学习
对立的事物容易互相排斥,人碰到这样的情况容易思考,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开展合作讨论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本身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如《行道树》中的最后一句话“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两者矛盾吗?《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为什么会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呢?这些看似矛盾而实属统一的问题,讨论时最容易引起冲突,使学生处于“对立见解”的不断地刺激中,形成“回应”、“辨证”的行为态势,这样学生必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体,讨论成了生生对话的主要学习方式,此时信息互换成为学生主要心理需求:一是来自于“自我表达”的动机,二是来自于“否定错误”的动机。
因此,好的课堂讨论就是引导学生找出矛盾,进入矛盾,分析矛盾,直到解决矛盾。语文课需要引领学生有个性地去思考,而思考的程序则应拒绝、否定、怀疑,并以此去发现矛盾,找到多种新的阐释空间。当议论的议题本身已毫无疑义或歧义可陈时,讨论就成了难事,学生只有环顾左右而言其他了。
合作学习是新语文课程学习的一大特色,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并非一件易事。
要使合作学习的理念真正渗入我们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重视”主要指教师对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表现出尊重和珍视的态度。发现的问题应先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但在合作对话中,教师也不能忘记自己“教”的责任,针对学生的阅读问题重新点拨、启发、必要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以期收到豁然开朗之效。2.把握好对话的局面。合作学习的真谛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融合,心灵的交融。而教师易犯的错误,却是没等学生读出感觉,就进入交流环节,其结果往往是没有几个学生能谈出点什么来。所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把握好思考的节奏。
(作者单位:文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