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学生独生子女自我价值感调查

2006-12-29李卫东董梦楠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自我价值感(self worth,selfesteem)作为人格的核心机能,是指个人在对自己重要性的正面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即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成分,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倾向。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此次调查针对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二十中、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等七所中学的高中学生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后经过筛选剩余有效问卷705份,其中独生子女621人,非独生子女84人。
  本次调查采用黄希庭和杨雄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1998)。该量表共56个问题,实行5级评分(1~5分),由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构成。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又分别包含“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2个分量表。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实验可看出,新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价值感在?项上存在差异,分别是:
  独生子女在总体自我价值感(t=2.95,P<0.01)方面低。这说明独生子女对自我价值的情感体验较低,对自己不满意。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高中阶段,孩子面临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独生子女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独生子女的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t=4.52,P<0.001)和社会取向人际价值感(t=1.95,P<0.1)低。这说明独生子女在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下,对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及能力、性格受肯定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较低。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具独立性,他们可能更多地从个人爱好、个性特点、个人发展上体验到自我价值感,“独善其身”的思想也日益严重。因此,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会降低。
  独生子女的社会取向的家庭价值感(t=3.86,P<0.001)低。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一种定向思维,认为非独生子女更能够得到锻炼,更能够发挥自我优势,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头脑,也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导致独生子女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感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缺乏深刻的认识。
  独生子女在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t=4.21,P<0.001)方面高。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相比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更容易激发情绪,且情绪较多带有冲动性和外显性。而非独生子女因为长久以来的操守,更遵守道德标准,更喜欢帮助他人,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良好品行而得到他人的好评。
  独生子女在个人取向的人际价值感(t=2.86,P<0.01)和家庭价值感(t=2.29,P<0.05)方面高。这说明独生子女更渴望有自己的一片发展空间,不愿意束缚在家庭的安排之下,独生子女比较调皮和叛逆,不服父母管束。
  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总体上来说是积极的、肯定的。但是,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在正常范围内相对偏低;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在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人际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价值感、家庭价值感的等方面上高于独生子女。
  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中学生群体,采取合适的调试方法,如积极的行动和加强认知、情感上的心理治疗来调整、平衡学生心态,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的心理向全面健康的方面转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市1 7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