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你在哪里
2006-12-29黄荣光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教师的专业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是否存在。然而,繁重的教学生涯中,许多教师的“自我”迷失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迷失于教材、教辅之中
一些教师崇拜教材,不敢越教材一步,因而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色彩;甚至有个别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对教材缺乏应有的转化处理。也有一。些教师,为了简单而机械的应试的需要,往往一味地倚仗教辅资料,单一地实行“拿来主义”,并没有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征,整合出自己的教学资源来。其中,特别是对于课本转化成“教材”的这一重要环节,一些教师常常将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学设计”“复制”到自己的教案本上,这样,教师的“自我”就被他人的资料所淹没了。
2、迷失于他人的教学模式之中
教学方法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可是在日常教学生活过程中,真正形成了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并不很多。一些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摸索并实践出自己的教学范式来,因而教学处于操作的层面多,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少,缺乏教育智慧与教学个性风格。
3、迷失于学生之中
许多教师的一生,恐怕除了学生以外,自己什么也没有。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就是教师的一切,学生是教师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或最高尚的体现。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一些教师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这种价值观并不一定科学。诚然,教师的人生价值主要体现于学生的发展上,但是,毕竟学生的成才与教师自我的实现并不能划等号。陶行知早就强调过“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的“双创”观,他告诫我们既要创造出学生的成长,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来。可惜我们往往只记住了他的前半句话。
应该说,教师的“自我”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自我的存在而已。因此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找回“自我”。
首先要有自我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以“自我”的眼光去梳理教育现象,其次要追求“自我”。在教材的解读中,寻找自己的个性理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探索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更符合教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独特的个体教育资源,寻找区别于他人的教育智慧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自我开掘;恰当地穿插自我的社会生活阅历,适时地渗透自我的社会人生感悟,合理地宣讲自己学习的体验与学习的表达。
教师的“自我”,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需要教师自己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应该说教师自我生命的建构、自我事业价值的创造,是其教育生命的最高价值体现。一方面,他在创造自我的时候,也能极大地创造学生,因为他是在创造学生的过程中来创造自己的;另一方面,他的“自我”人生价值的创造,会为社会、为人类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教师怎样建构“自我”呢?
叙述“自我”
口头叙述,向同伴教师叙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加深自己对教学行为的认识与体验,可以寻求同伴的帮助来促进自己的教学,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书面叙述,即是教育叙事。个体的教育经历总是独特的,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最好的教育成果。应该说师本教研的最佳方式就是教育叙事,教师在叙事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可以加深对自己的反思、可以最终形成“自我”。
整合“自我”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我们不能被它们所淹没,而应该将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行融化与再创造,以形成独特的“自我”。其中,学习、吸收、借鉴都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忘记了“生成”自我的环节。如何生成自我?经常进行自我总结是最必要的途径:我们要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教育方式是什么、教育智慧在什么地方,以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就能提升自我、整合自我,从而建构出“自我”的教育风格,最终成长为教育家式的教师。
物化“自我”
写作不应该成为学生的专利,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作文,就是对自我教育灵魂的开掘与反思,就是与客观的教育现象对话,它可以促使我们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与深刻的思考者。教师的写作形式包括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而语文教师,还应该包括下水作文或文学创作。教师的写作,是使自己成为教育家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找回迷失的“自我”。寻找、创造“自我”,决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它追求的是一种“大我”、一种“超我”的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高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