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手记

2006-12-29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求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是当年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校训虽然只有短短九个字,却颇引人注目,为什么?
  因为这则校训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折射,体现着济世达人的服务奉献精神与深情眷注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它秉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自觉定位于人类的普世价值,具有博大的世界视野。正因为如此,尽管如今燕京大学已经不复存在,但这种勃勃的文化精神却延续下来。
  可以说,文化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文化品位是一所学校的灵与魂。在此意义上,学校的确因文化而存亡。那些冠之以“学校”之名却没有文化精神的学校只能造就呆板的器具,那些缺少“文化”之实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只能收获孱弱的人性。毫无疑问,人们不仅希望学校成为传播知识的场所,更希望它成为文化生长的绿洲。
  以上虽然是就大学而论,但却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普遍意义。然而,这一问题对于那些以应试为生命线,以升学率为灵与魂的学校来说,却并不是自明的。也正因为如此,本期主题旨在探讨文化定位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澄清以下几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首先,人们要问的是:文化是什么?按照“文化即人化”的说法,文化中积淀凝结着人对于自身美好形象的期待和向往。尼采曾经以一个精彩的比喻来表达他的文化观,他说:“人最后在事物那里找出的东西,只不过是他自己曾经塞入事物的东西:找出,就叫科学,塞入,就叫艺术、宗教、爱情、骄傲。”这里揭示了文化的真善美维度以及人类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其次,进一步的发问是:教育文化是什么?由于教育的使命是“人之生成”,所以,教育文化特指那些进入教育领域、以“人之生成”为目的的文化。它也由此而和通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区别开来。教育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首先是一种自由文化,进而是一种民主文化和人道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开放文化、和平文化、权利文化与启蒙文化。正是由于教育文化的这些丰富属性,它才能培养出具有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和人性丰满的现代人。
  最后,知识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少人把知识等同于文化,其实不然。时下关于“有知识无文化”的流行说法,已经讲出了这个道理,即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文化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外在尺度,而文化则更多着眼于人的完善这一内在尺度。由此,只有努力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人的精神,使“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和谐起来,才能真正扭转那种有知识无文化的局面,人也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