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自侦案件中的“吃喝”案

2006-12-29李绣邺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06年8期

  在检察机关工作了大半辈子,面对历年来频频出现在自侦案件中的“吃喝”案件,不能不使我感想万千。
  近年来,“吃喝”案件在各地屡屡出现,“吃喝”成了社会管理的漏洞,“吃喝”成了自侦案件的迷雾,“吃喝”也成了当前法律制裁的黑洞。
  “是的,这笔款是到了我的手里,但是,我为了招待上级吃掉了呀!”在我们的办案中,或许你也听那些嫌疑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解释?
  在这个社会里,吃喝之风在不少地方的确是严重,一顿饭的饭菜钱或许并不很贵,但三两瓶名酒却要一千几百元钱,一顿饭下来就是两三千元。一个小企业,一个贫穷地区的单位,一天能够创造多少个两三千?“一个屁股坐座楼,一顿饭吃掉一头牛”,这是对官场公款奢侈之风的极大嘲讽。这种公款吃喝,给一些手握公权的腐败分子钻了不少空子,面对那花花绿绿的公款,他吃了喝了,还要以“吃喝”的名义再拿上一大把。
  “这就是我招待上级和兄弟单位的餐票。”面对那一叠厚厚的餐票,谁能够鉴别哪张票子是真吃了饭的,哪张票子是假借吃饭套取公款的?哪张票子是送礼买官的,哪张票子是嫖娼娱乐的?
  吃掉了,是人们公认的常情,“不吃喝,办不了大事”,“要办大事就得请客”。记得,10年前,笔者办了一起某国有公司贪污案。这个公司经济匮缺,濒临倒闭。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司的正副两经理都还钻着空子往公司破烂的钱包里偷拿银子。他们各自与个别亲信司机相互勾结,大肆扩大货物运费报帐,中饱私囊。当案发我们查处后,他们就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叠子餐票,说:“吃掉了,这就是我招待上级和兄弟单位的餐票”。不足部分,干脆就说:“剩余的送礼了。”“送给了玉林某公司领导和自治区某领导了。”我们不信邪,推说送礼也要查。核查了,子乌虚有。可是,那一张张餐票,饭店是绝不会给你指证哪张是真吃,哪张是虚开的。剩下那么点送礼的,地方政府官员与我们内部的个别人都说,那是为了搞活地方经济的。还说,谁拿到了礼也不会认帐说:“是,我拿了。”无可奈何,一个案件就这样泡了汤。
  前不久,我与同事们也办了一个类似的案子。在这个案子里,一个几乎要破产的小小企业,餐费、杂支费也多得惊人。职工的工资发放不出,而领导的餐费、杂支费却任意开支,动辄几千。职工把领导告发到检察院,但是,面对那频频出现的大单餐费,还有那数以千计、万计的杂支费,办案人也束手无策。众所周知,餐费的真伪,往往是最难核查清楚的。那些公权在握的人也就钻了这个空子,缺钱花了就到饭店开张餐票拿给财务报帐。餐费报多了,实在很难看了,就设法转换一下,用办公杂支费也套取一些公款。这杂支虚开的单据被查出后,这位狡诈的经理又串通了心腹财务,由心腹财务狡辩说:“这也是吃掉了的。”“当时,是由于担心餐费太大,单位要纳税太多,就改用杂支开票的。”“这张票子是招待某某单位来检查时吃掉的。”
  没有分赃的证据,扩大或者虚开就只是吃掉了,你说怎么办?面对不满的上访职工,你能够给他们什么圆满的解释?
  就在近日,一起类似的案件又发生了。
  一个国营单位的班子,以扩大单位办公经费开支为手段,拿出公款存放到单位的小钱柜中,随意开支使用。其中,把历年来职工私人电费混入办公经费一起报帐的就有20多万元。该单位的头儿们,吸取了以前一些部门单位私分公款受到法律惩处的教训,要发放奖金就通过办理正式手续去报帐发放。而对这些扩大开支得来的赃款,他们并没有公开去瓜分,而是在班子领导中随意花销,吃喝娱乐,一支笔签了算。他们用了小钱柜的钱,都忘不了填回一张票子收据什么的放入小钱柜里。到了案发的今天,这一张张“吃喝”的收据条子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其实,这一张张杂乱的收据条子,有多少张是真正的吃喝,又有多少是借“吃喝”的名义套取私分了的呢?这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才清楚,时间久长了,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面对这新的旧的、一而再发生的类似的“吃喝”无尾案件,不能不使我感慨万千:这无度的“吃喝”,就象一个无底的黑洞,里面到底埋藏了多少污秽?
  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前,那些国有单位与集体企业的吃喝都有一个度的。上级或者内部都对吃喝招待有个具体规定,你这个单位或企业一年的吃喝招待费就只能限制在多少范围之内,或者按照你的利润百分几定额,超出了就不能再报账,由超支的单位领导个人负担。可是,现在一些当权者,借改革之机,首先革除的是这种束缚自己的制度,把吃喝完全放开来自由支配。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玩就玩。吃喝多少,谁也管不了。什么“人民是主人翁”,什么“干部是人民公仆”,全都当了屁话。企业工会、单位职工代表会全变成了空虚的摆设。今天,我当领导,我说了算。一些部门单位,改革的方案决策是领导作出的,制度也是领导制定的,什么都维系着领导的利益。面对这类制度,面对如此“吃喝”,检察机关办案也就会出现不少的尴尬。这无度的“吃喝”,连义愤填膺,联名举报的“主人翁”都奈何不了他们的“公仆”,检察机关又怎么能够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给这些被举报人的“吃喝”以查处?
  分析当前这种“吃喝”无度,世风长期绵缠不去的因由。
  一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存在对吃喝的同情,这种同情特别存在于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心中,吃喝玩乐谁不向往,假如废除了这吃喝,自己以后也会寸步难行。上级领导来了怎么办?自己下去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想升迁时候,要送礼了怎么办?因而,类似上述涉及“吃喝”的案件,要真正严查,起码在官场意识中是存在很大分歧的。这些分歧,都会冠以:“为公办事,搞活地方经济”而堂皇开脱的。目前,就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存在,以致于每年都要中纪委在春节前下发文件,规定不准单位滥发钱物和公款请客送礼。这种意识的存在,也以致于上级下发的“不准滥发钱物和公款请客送礼”的文件形同虚设!
  二是“吃喝不犯法”,致使一些当权者钻了法律的空子,利用“吃喝”去藏污纳垢。改革开放后,不少部门单位都取消了原有限制吃喝的规定,以致个别当权者“吃喝”的贪心不断膨涨。这些贪心膨涨者的眼睛都很灵,他们发现自己的主管部门和组织部门,都没有一条对“吃喝”犯规了就撤职的法规制度。如果组织部门或主管部门有个法规或制度规定吃喝的度量,超标了就撤职的话,这些官们也许不会象现在这么放肆。这些贪心膨涨者也知道,我们的刑法还没有修订,并没有增加一条“大吃大喝罪”,要是那一天,刑法真的修订了,凡是吃喝超出部门规定多少多少,就以大吃大喝罪定论的话。“吃喝”黑洞也就自然消失了,检察机关在查办到类似案件时,也不至于再出现上述的尴尬了。
  为真正防止“吃喝”黑洞再滋生污秽,建议党政部门下决心参照一些国外经验,看看国外是如何限制公款吃喝的?从《世界博览》中笔者发现,“印度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印度除了极少部分外事场合会有政府出面宴请外,印度总体上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当官的不能用公款报销吃喝。还有,“欧洲,媒体对公款盯得很紧”,欧洲政府官员在吃喝方面,公私分明,政府对吃喝监管很严格。滥用公款吃喝,一旦被媒体披露就会成为社会大丑闻,不少官员因为滥用公款被媒体披露后而辞职。欧洲人不流行公款吃喝另外一个原因是欧洲文化背景,欧洲人吃饭简单,中午一份水果或一份沙拉就可以了。另有“日本民间密切监督政府的公款使用”。1994年起,日本各地陆续建立起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民众自发成立“全国公民权利代言人会议”,对政府行为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向政府提意见,要求政务、财务公开。因此,日本政府官员不敢随便公款吃喝。
  政府及时真正完善公款管理法规,才能煞住公款“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