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将军”百岁将军
2006-12-29傅男刘媛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06年2期
“我与孙老有着四十多年的友情,欢迎你们来采访。”电话中热情、率真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来到位于西长安街沿线的部队大院。
谈起孙毅将军,田永清将军直抒胸臆:“在老首长当中,我与孙毅将军接触得最早,交往时间最长,受到的影响最大。我考虑了一下,还是以时间为经,以我和孙老四十多年来接触的事情为纬,来回忆与怀念我所敬重、景仰的孙毅将军吧。”
一
田永清将军和孙老最早的接触是在1963年。时逢“向雷锋同志学习”高潮期间,在总参某部礼堂,刚刚二十多岁的田永清第一次聆听了由孙毅将军所作的内容丰富的报告。
光阴荏苒。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田永清将军充满感情地说道:
“那时我还很年轻,刚参军才几年。有的人做报告照本宣科,空话套话连篇,听完很快就忘记了;但孙毅将军的演讲不念稿子,既风趣生动,又蕴涵哲理,令听者一辈子都忘不了。从那次听完孙老的报告后,孙毅将军就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
说着,田永清将军思路清晰地讲起了孙毅将军此次演讲中的几个让他难忘的片段:
“那阵子我们学习哲学,还搞不太清楚关于‘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于是孙毅将军就给我们讲述,‘万木之春,乃榆树之秋也’——‘榆树先结果再长叶,这就是榆树的个性……’”
孙毅将军引用古人话语,形象地说明——春天,百花盛开,但榆树却结出果实,因此二月之春乃榆树之秋,春天里有秋天;秋天,万物凋零,菊花却迎风开放,因此九月之秋乃菊花之春,秋天里有春天。“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既对立又统一,要辩证地正确看待。孙毅将军的一席话语,生动简明,通俗易懂,让田永清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然后孙毅将军就讲人生要有计划,不能虚度光明;要有信念,不能稀里糊涂。二十岁以前算是一段,二十岁到四十岁算一段,四十岁到六十岁算一段,六十岁到八十岁算一段,最后八十岁到一百岁算一段。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孙毅将军,讲这段话的时候,非常激动,那胡子一翘一翘的。孙老还讲起宁都起义,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将红军和白军做了对比,说白军烧杀抢掠,军心涣散;红军却是士气旺盛,纪律严明,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甚至解手之后都要‘三锹其土’将其掩埋,两者有本质上的不一样。”
孙毅将军在演讲中给田永清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讲到抗日战争年代搞抗大二分校时的经历。即使是在面临着战火硝烟那样恶劣的情况下,每天早上,担任抗大二分校校长的孙毅都是第一个起来,带领学员们跑步、爬山,进行军事训练。
一天晚上,狂风骤起,大雨倾盆。第二天早上,孙毅校长召集学员们上课,让大家到附近的树林里去看一看:什么树岿然屹立,什么树连根拔起,什么树拦腰折断。并要求学员分别统计,查清原因,回来报告。
不明深意的学员们,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随后便分头散开按照孙毅校长的要求去认真查看了,回来后向孙毅校长作了汇报。在仔细倾听了学员们的报告后,作为课堂总结,孙毅校长讲了两句话:一句是“拔其根者根浅”,一句是“断其腰者虫蛀”。
孙老解释道:“同样经过急风暴雨的袭击,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呢?有的树木岿然屹立,就是因为它树大根深,基础牢固;有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就是因为它扎根太浅,浮在表面;有的树木被拦腰折断,就是因为它受到虫蛀,自身腐朽。”
紧接着,孙老联系实际谈道:“现在(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日本鬼子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没有粮食吃,只能找些黑豆、麸子等充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每个年轻的学员同志都要牢固地打好两个基础:一个是理论基础,另一个是实践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军政素质,经受住考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谈及此,田永清将军说道:“孙毅将军作为抗大二分校的校长,为八路军培养了一万五于余名军政干部,这些学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第一次听孙老作报告至今天,已经过去四个多年了,但当时孙老讲话时丰富的表情、翔实的内容以及深刻的哲理,我仍然记忆犹新,对我的人生和军旅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感到受益终生。”
二
言谈间,田永清将军的思绪回溯到在不同时期与孙老交流时,让他留下难忘印象的几件故事。
‘文革’期间,孙老是首批被批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此前担任过总参军事出版部部长、总参军训部副部长的孙毅将军,被批斗、隔离。1969年4月,总参谋部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孙老等人在大会上作检查。只见那时身上穿着一件呢子衣服的孙老,挺胸抬头,昂首阔步,迈着正步走到台上,讲话的声音也特别的洪亮,有时还用些四六句。尽管受到批判冲击,但孙老的精神振作、毫无沮丧之感,完全没被击垮;体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这说明了孙老心中没有鬼,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就让我想起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85年,孙毅将军为总参顾问,田永清时任总部某局政委。介绍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和孙老的交往,田永清将军面带着从容的笑意:
“那时有一段时间,每年我至少都和孙老见上两次。一是在每年春天,总参在山后韩家川那边开运动会,孙老都会出席,我便可以见到孙老;二是我专门去位于华嘉胡同四号的孙老家中看望。期间,我邀请孙老到我们总参谋部某局去作报告,孙老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旁征搏引,由表及里,报告气氛活泼轻快,博得了大家不断的掌声与笑声。一次、孙老作完报告后,我和孙老一起到单位食堂吃饭。孙老不讲排场,非常简朴,主要是以素食为主,三碗挂面、三个鸡蛋就成了一顿正餐。”
1990年6月至1994年8月,田永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每年寒暑假期间,他都会专程去看望孙毅将军。
“一般说来,对于职务比我高的同志,我只保持工作关系,从来不送礼,不请吃饭。但我和孙毅将军的交往是特殊的。在认识孙老的四十年时间里,我只给孙老送过两次东西:一次是一件军绿色的军用马甲,这件衣服后来孙老穿了十几年;一次是1998年孙老在301医院住院;我给老人家送过一回特意做好的甲鱼汤,让孙老补补身体。”
“在与孙毅将军四十余年的接触过程中,孙老给我讲的比较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孙老说做事要学会吃苦,另一个就是做人一定要能够吃亏。吃苦是福,吃亏是福。数十年来,孙老艰苦朴素,淡泊名利。长征时,孙老任师参谋长,按照规定应该配有马匹,但当时的洋顾问李德认为孙毅是从旧军队来的,就一笔把本该分配给孙毅的马匹勾掉了,就这样,孙毅凭借着双腿走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孙老对我说,没有马,这看起来是吃亏了,也吃了很多苦,但徒步长征无疑让自己的精神受到磨砺,身体得到锻炼,为日后的身体健康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田永清将军得到了孙老亲切的教诲,深受感动与启发,回味无究。
在讲到“如何做官”时,田永清将军说道:
“在我任总参兵种部政委、常委书记时,孙老曾经告诉我要发扬民主作风,不要搞一言堂,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讲话发言时,你都要最后说,因为你是政委,你先说,会给别的同志产生定了调子的印象。所以要在最后时再讲,把之前大家表达的合理意见吸收进来,加以总结归纳。这样以后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慎重地做出正确的决定。孙老对我那真是耳提面命。”
除此之外,孙老还与田永清将军谈起过自己的养生之道、健身之道,田永清将军生动地讲起了一段佳话:
“那是在一次会议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高兴地对孙老说:‘胡子啊,咱俩是同年生的,但是同庚,不同月,你是1904年上半年生的,我是下半年生的,你比我大几个月,但你的身体比我好,你要向老同志们介绍一下你的健身之道嘛!”
后来,孙老告诉过田永清将军保持身体健康的四点做法;
第一,脑能想:就是人到老年后,要注重锻炼大脑的记忆、分析、推理以及概括等能力,要多思考,防止头脑僵化。
第二,嘴能说:自己在晚年后做报告,演讲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锻炼表达能力,大声讲话有利于气血贯通,保持人的精气神。
第三,手能写:练习书法,既锻炼了手力,又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第四,腿能走:人老始于脚下,一个人要是到了八九十岁时,还能走路,那说明他还没有老;相反,要是一个人五六十岁时,便走不了路,就容易衰老。
孙老的走路从革命战争年代时就开始了,到晚年仍然坚持散步走路,孙老的散步成为京城一景。
三
从1937年抗战初作为遂行参谋长平型关战役指挥,到1950年建国初期任河北省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孙毅一直转战于华北平原中部一带。他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孙老是河北大城人,田永清将军的老家是河北无极。同乡的缘分让两位将军感到更为熟悉与亲近。
距北京二百七十五公里的无极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太行山东麓。
一次,田永清将军去看望孙老。期间,孙老应邀给河北省无极县题写下县名——“无极”。孙老对家乡老区非常有感情,因此“无极”这两个字,他写得苍劲有力、龙飞风舞。事后,跟随田永清将军一同前往的王秘书在《无极报》上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报道。文章一经发表,在无极县引发出一则让人深为感动的故事。
那是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取得胜利后,一次打扫战场的行动中,一位原籍河北无极的连长,要登上曾经发生最激烈战斗的制高点老爷岭。当时孙毅特别向这位同志叮嘱要注意安全。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位老红军、老连长于1942年双目失明,后来就转业回到老家务农。因优抚政策未完全落实,给他的生活带来一些困难。
时隔五十余年,当这位老红军的子孙后代看到在《无极报》发表的有关孙毅将军的文章后,想到平日里听长辈念叨过孙毅将军,不由得产生了拜见的想法。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找到了时任学院政委的田永清将军。他们向田永清将军介绍,自己的爷爷今年已经年近九十岁了,得知报纸上报道了孙毅将军后,很激动,并希望子孙能有机会去北京看望一下孙毅将军。
随后,田永清将军就此事向孙老作了汇报。孙老很高兴,在寓所带领着全家人热情地接待了当年参加过平型关大捷、原籍河北无极的老红军家属。不仅如此,孙老还特别为落实这位老红军待遇的问题,向河北省省委、石家庄市市委、无极县县委分别写了满含深情的信件,建议帮助解决这位老红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田永清将军也为此事奔走呼吁。最终,县委根据有关指示以及孙老信函中的要求,把这位老红军接到县城里,转为城镇户口,并解决了老人的住房问题,使老人安度晚年。此事在无极县被传为佳话,老百姓们记住了这位为群众着想的孙毅将军。
四
2001年5月12日,孙老过生日那天,田永清将军去301医院看望老首长。当时在病房里休养的孙老,正看着一份刚刚出版的《孙毅将军自述》一书。见田永清将军到来,孙老显得很高兴,老首长一边和田永清将军打着上招呼,一边微笑着示意他就坐。随后,孙老就把这本自己正读着的《孙毅将军自述》特意赠给田永清将军,并在书的扉页上,用黑色碳素硬笔书写下赫然醍目的题字:
永清同志阅读孙毅2001年5月12日于首都
谈到孙老相送的《孙毅将军自述》一书,田永清将军从座位上站起身来,麻利地从身边的桌子上,为我们拿来已经准备好的这本著作。
翻开《孙毅将军自述》,清晰映人我们眼帘的是,田永清将军在阅读此书时,分别用红色铅笔和蓝色铅笔在书中的许多段落下面画上直线与波浪线,并用正三角、倒三角,双三角等多种图形符号做下批注与标记,有的页数上做了折角,甚至就连书中鲜有的错别字也被他用蓝色铅笔圈出,由此可见田永清将军阅读时的仔细与认真。
现将其中几段由田永清将军批注的标题及原文中孙老所讲述的故事摘录如下:
批注一:“胜利在脚”与“胡子”。
“我在全校(抗大二分校)强调体质与行军力的锻炼。我指出:行军力就是战斗力。我的口号是: ‘胜利在脚’。我以身作则带领大家锻炼。每天坚持出早操,锻炼身体;每星期六全校集合,以陈庄镇为目标,进行往返约二十公里的越野长跑,我常亲自带队,边跑边喊口号。”
“这里讲一件我剃胡子的往事。1943年春,抗大二分校整顿军容风纪,我在全校大会上动员,要求大家认真贯彻执行。我还下令:为了符合战斗要求,大家回去后,一律把头剃光。当时在校文工团常扮演女角的一个小伙子,很不愿意把自己留的长长的头发剃光。在学员们讨论此事时,小伙子提出:学员们留头发不符合战斗要求,那校长留胡子就符合战斗要求?打起仗来烧了他的胡子,口鼻都烧坏了怎么办?再说,如果大家都像校长那样留起胡子,不都成了胡子兵了吗?他的这个意见,还真得到一些愿意留头发学员的共鸣。意见很快反映到了校部。
“我听到这个意见后,陷入了冷静的思索:1925年,我在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当兵,一次我生了一场大病,脸变得又长又瘦,这时有位好友劝我留起胡子,说这样显得精神些。我在好友的劝导下把胡子留起来了,那时我才二十一岁。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觉得这个学员提的意见有道理。当晚,我一狠心,操起剃头刀就把心爱的胡子刮掉了。第二天早操,我第一个来到操场,学员们发现我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有的感到惊奇,有的为我惋惜。大家留的分头、平头,两天后都剃光了。
“几天后,我到聂荣臻司令员那里汇报工作。进屋后,聂司令员一眼就看出我没胡子了。他惊奇地问: ‘孙毅,怎么没有胡子了?’我如实说明了情况。聂司令员听后微笑着说:‘你这胡子出了名了,没有胡子了,还怎么叫孙胡子呢?还是留起来好。’我点点头说:‘好,我听司令员的。’就这样,我又把胡子留起来了。”
批注二:“当好教员”与“第一次报告”。
“(1955年)我根据多年从事部队教育的切身体会,在全体人员大会上作了系统的阐述,对于如何当好教员,我讲了五条:
一、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二、尊师爱生,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同提高;
三、先生欢迎学生超过自己,推心置腹,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
四、要坚决、逐步打破名利地位观念,既教书又教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视名利地位淡若水;
五、教师工作的成果不完全表现于当时,还表现在最后。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为人师表,无上光荣。
“1956年9月上旬,北京市第六中学团委请李达同志始他们作传统报告。李达同志给我打电话说:‘老孙呀,我的对门邻居第六中学让我讲传统课,你比我讲得好,你替我去讲吧。’之后,我在第六中学讲了两个小时。事先拟了一个讲话提纲,让李达阅过,他说可以。我这一讲,就收不了场了,第六中学团委说我讲得好,还要我去,我先后给他们作过六次传统报告。连我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次向第六中学作的第一次报告,竟是我后来为地方机关、厂矿、学校以及部队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作几百场报告的开始。”
批注三:“和老同志谈谈离休生活”。
“人生的奋斗,至少七十至八十年。要打破对年龄的顾忌。对年龄要有辩证的认识,要同对革命的贡献联系起来。精神上要愉快,把名利地位看得越轻越好。拿我来说,什么患得患失,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现在非常愉快。要学习,年岁大了也要学习,保持头脑管用,第一能思考,第二能回忆,第三能判断。学习脑子就好用。要做事,不在一线在二线,不在二线在三线,三线还有很多事可做。人必须做事,不能做大事就做小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行。人一生中无论工作还是休息,从头到尾,都要做事、要奋斗,不要怕别人说闲话。要加强锻炼,保持健康。我现在日行十三到十五里,室内室外,结合起来。再有就是写字,每天写两个钟头,一月、二月、三月、四月,这四个月用了三刀纸。三刀纸就是三百张,天天要写,陶冶心情啊!
“前几年到石家庄,给(河北省)军区离休、退休的同志写了个条幅,内容是: ‘胸怀宽阔,家庭和睦,邻居友好,老友往来,做点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加强体力和思想上的锻炼,认真学习,提高觉悟,促进健康长寿。’这是前八句。写了之后,回来仔细一想,还有不足之处,又补充了后八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思想开朗,乐观向上;情绪稳定,克服惰性;丰富知识,奋砺成才;经久锻炼,保持健康;愚公移山,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终获胜利;从事四化,献身祖国。’这后八句,青年、壮年、老年都管用。我愿和大家共勉。”
……
读着这些孙老自述的栩栩如生的故事,田永清将军既感到很亲切÷又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他一边读,一边做着批注,常常能和孙老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孙毅将军自述》的最后一页上,田永清将军用朴实而带有感情的语言,将自己的读后感用毛笔写了下来,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2001年5月12日,是孙老九十八岁诞辰,我去301医院看他。我向他报告,我的退休命令已经下了。孙老说:‘退休好啊,退休还应做到健康、有为!’接着又说了很多嘱咐我的话,并给我写了八个大字:‘晚霞似火,余热生辉’。孙老把他正在看着的这本书送给了我。这几天,我一直抓紧阅读这本书,今天终于看完了,感到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要学孙老的榜样,,走孙老的道路,争取成为健康、有为的百岁将军。田永清2001年5月21日。”
五
2003年5月12日,人们久已尊称的“胡子将军”,已是“百岁将军”了。田永清将军感慨孙老不仅创造了事业的奇迹,而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此,田永清将军把多年来启己直接听到的,以及从书报中看到的关于孙老的一部分名言警句整理出来,并在每句话后加上了自己的注解,形成一篇简洁的文章;既作为一份生日礼物奉还给孙老,同时也将其视为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留给自己。
“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劳逸适度,精神宽舒”。孙老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为十六个字,可谓经验之谈。孙老喜吃家常便饭,不吃大鱼大肉,烟、酒也从不沾边。他坚信“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从来不吃种种补药。长年坚持走路是孙老健身的主要方法。孙老平时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豁达乐观,特别注意精不辞辛苦地,四处奔走。孙老动员几十位老将军、老部下撰写回忆录,以便发挥存史、资治、育人的作用。孙老还经常讲述清代八旗子弟兴衰的故事,用以教育年轻人。他说,这不是我编出来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教育干部子弟时,经常讲的一段话。他们教育干部子弟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绝不能重蹈八旗子弟的覆辙。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这是孙老赠予他的夫人田秀涓大姐的古人箴言。1939年9月,当时担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的孙毅与担任晋察冀边区妇救会主任的田秀涓结为革命伉俪。至今60多年来,他们一直情深意笃、互敬互爱。早在1989年,这对革命夫妻就被评为“全国金婚佳侣”。
提起整理而成的包含孙老话语和相关注解的这篇文章,田永清将军说道:
“出于崇敬的心情,几十年来,我曾多次拜访孙老,当面聆听他的教诲,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时间长了,我与孙老结成了忘年之交。孙老既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思想深邃的智者。在孙老身上,既有武将之威,又有儒将之雅。孙老说过的一些话语,个性色彩鲜明,充满人生哲理,堪称名言警句。孙老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一座丰碑。我上面所整理的孙老名言,可能有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但就这些,也足以值得我终生学习、终生受用的了。”
六
2003年7月孙毅将军逝世后,田永清将军得知消息便和爱人吴玉霞,一起最早来到孙老的家中。当时在孙老家中的客厅里设置了灵堂,田永清将军和爱人心情悲伤,缓步走到孙老灵前,面对着孙老的遗像,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就在深深鞠完第三个躬,挺直腰板的一瞬间,田永清将军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悲痛的感情,泪水情不自禁地从眼角顺着脸庞滑落下来。
提起当时的情景,田永清将军表情肃穆,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深情地说道:
“2003年?月6日上午近十时,孙老的小儿子孙兢给我打来电话,他哭着讲道:‘老人家于昨天中午在301医院去世了!’孙老辞世的消息,孙兢第一个告诉给我。听到这个噩耗,我既感到震惊,同时又觉得十分难受。那天下着大雨,放下电话,怀着急迫的心情,和爱人冒雨向孙老家中赶去。当我在孙老的遗像前鞠躬后说道:‘孙老,我们来看望您老人家’时,眼泪夺眶而出,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2003年7月18日,百岁将军孙毅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驻京各总部解放军指战员、各界领导、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四千多人前往八宝山送别、吊唁孙毅将军。他们当中有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有从外地匆匆赶来的青年人,还有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
田永清将军与孙老有着长达四十余年的真挚交往与深厚感情,与孙老的子女们也很熟悉。孙老去世后,孙老的亲属把孙毅将军生平介绍草稿的复印件交给田永清将军看,让他帮助修改。田永清将军非常仔细而又慎重地看完,并将其中十余处地方做了文字上的修改。尽管如此,7月18日那天,他仍然坚持自己和众多前来送别的人们一样排队入吊唁厅悼念。坦诚而言,无论是从自身的职务上,还是和孙老的个人关系上,田永清将军都有资格进入特殊通道,提早单独来到孙毅将军的灵柩前向孙老告别。但他没有这样做,田永清将军所选择的方式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接过话题,田永清将军深有感触地回忆道:
“为孙毅将军送行那天,在排队准备进入告别大厅吊唁的过程中,我和已是古稀之年的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前后走到一起,我们排进长长的送别队伍中,迈着缓慢而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去。由于人数很多,排了很长时间队我竟然还没有走到大厅里孙老的灵柩前。看着如此众多自发而来的送行群众,李燕杰不禁对我感慨道:‘这就是民心!’面对此情此景,当时我也陷入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尽管职位很高,但死后却显得那么的冷清;而孙老的告别仪式上却来了这么多的人?我想这就是孙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他深受人民大众的爱戴。”
当田永清将军来到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孙毅将军遗体面前时,表情沉痛,目光凝重,他深情地向孙老的遗体望去。临贤而立,感慨万千。刹那间,田永清将军把自己太多的怀念都化进了默默的无言感伤之中。
忆起当时的场面,情之所至,有感而发,田永清将军随即动情地追述起陈毅元帅生前曾经讲过的一段话:
“陈老总说过人的一生要开好三个会:第一是庆功祝捷会,这样的会对部队和个人都是一种荣誉,越多越有意义;第二是组织生活会,同志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三就是个人追悼会,当然是别人开,你自己不能参加了。但一个人去世后,老百姓还能真心怀念你,这很重要,也很能说明问题。只有前两个会开好了,第三个会才能开好。孙老的追悼会开得很好。”
2004年5月11日,在孙毅将军生日前夕,田永清将军特意给孙老的亲属打去电话,以表达怀念之情。对此,田永清将军谈道:
“尽管孙老离开了我们,但我不能忘记孙老。在孙老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来临之前,我和孙兢通了电话,当时他们家属已经赶到了石家庄,准备出席即将举行的孙毅将军骨灰撒放仪式。没有参加成这次活动,我感到很遗憾。”
孙毅将军曾先后在冀中一带生活战斗过十几个春秋,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生前将军曾多次表示过要将自己的骨灰撒放到他曾经战斗过的灵寿县陈庄镇横山岭水库,以求将军魂归故地,永留山水间,和革命老区人民在一起。
2004年7月5日,孙老逝世一周年之际,孙毅将军纪念铜像在河北省廊坊市万桐园落成。铜像两侧花团锦簇,前面铺设红色地毯。铜像高一米,基座高一米五,雕塑总高二米五。基座正面上方刻写“百岁将军孙毅”,其中“孙毅”两字选自毛泽东主席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亲笔手书。在铜像创作中,作者特别刻画了孙毅将军脸部的五官形象特征,用凝重朴实的写实雕塑艺术语言,塑造了孙毅将军秉性刚正、铁骨铮铮的威武形象,再现出将军乐观豁达、平易近人的精神风貌。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的“孙毅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几个大字醒目地镌刻在基座底部,寓意孙毅将军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世代相传。孙老亲属和来自驻地的部队官兵、离退休老干部、学生代表、孙毅将军母校的师生代表,以及市民群众代表五百余人参加了仪式。田永清将军专程从北京赶去出席孙毅将军纪念铜像落成仪式,他也是惟一出席此项活动的军队将军。
(本刊缩编)
[本刊责任编辑 黄 淮)
[原载《传记文学》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