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克服方法

2006-12-29崔彩云

体育教学 2006年2期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差。
  2、先天条件不好,过于肥胖或身材较高。
  3、动作结构复杂,难度较大。
  4、对体操课学习兴趣不浓,体操知识肤浅。
  5、心理素质较差。
  6、学生以前失败或受伤因素影响。
  7、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8、保护帮助不够。
  9、教师的本身行为。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1)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在体操教学中,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并与基本技能训练互相渗透,如“头手倒立”、“手倒立”、“杆端屈臂伸”等,每次课都安排适量的相关内容并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评定学生素质发展水平,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平时应多启发、引导,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有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练习中传授一些容易掌握的动作,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进一步提高对体操的认识,产生多练习、抢练习的欲望。
  3)加强保护与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保护与帮助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保护与帮助时手法要熟练,方法要恰当,并不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安全感倍增,从而放开胆子练习。但帮助一定要掌握度,应不影响学生单独完成动作为前提,由全力以赴到安全放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4)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多鼓励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增强信心。教材的重点、难点应突出,备课时应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序,层次分明,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5)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时时记得关心和鼓励学生,同学之间应互帮互带,如教师上课时要注意、留心周围环境,那些器械不牢固、垫子辅的合理不合理,消除不安全因素,学生练习时把技术好、胆量大,有把握的学生排在前面,技术较差、胆怯的排在最后,利用好生影响差生,从而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