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如何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2006-12-29邓艳艳

体育教学 2006年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然而,在相当多的课堂上,我们发现这一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不少体育教师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演变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灵丹妙药”,成了“课改标签”,逢课必用,开课必贴。教师在操作中由于组织不当、调控不力,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如此种种,使“合作学习”明显走进了误区。?
  
  1.误区之一: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我们在观摩体育公开课时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对某一运动技能进行教学时,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便会拿出体育挂图,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来完成该项运动技术的学习。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聊天、玩耍,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体现“课改”精神的任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小组讨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到底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其含义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三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承担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分工,协同交往,共创共享合作成果。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悦,无所顾忌,全身心投入,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
  
  2.误区之二: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学生的“避风港”
  
  在某些采用合作学习的体育课堂中,我们会遇到如下的“怪”现象:少数学生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或聊天、或玩耍、或走神、或静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