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讨
2006-12-22修海涛
修海涛
高中老师常谈到,学生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但进入高中后,立刻感觉物理很难,不懂怎样学。多年来我校成立课题小组进行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是在于没有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原因,寻找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原因
初中到高中,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质的跃变。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渡,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像、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变化等。长期以来,不少高中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人为地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
(二)学法原因
初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是跟着老师转,许多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上出现困难,而高中教师又没能深入初中课堂,切实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
(三)思维原因
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形象和经验型的,而高中物理的学习则需要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教师没能有效传授物理思维方法。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一)做好教师对初中学生认知的衔接
教师应钻研高、初中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走人初中物理课堂,切实了解初中物理教学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的“前概念”和学习物理的“前习惯”,以利于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二)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1、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物理知识上的“连结点”和“间断点”。所谓“连结点”是指初中已学过的一些定性的、简单的但到了高中要进一步拓宽的知识。例如:重力、弹力、二力平衡、力的图示法等。所谓“间断点”是指初中未学过但学生已有所感触、有所介绍的知识。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性原理、重力势能、动能等。再如:语言表述中“只有重力做功”,而省去了“其它力不做功”的潜台词等等。把握了“连结点”就能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宽;明确了“间断点”。就能及时填补,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作为高一衔接期的教学。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间断点”知识的补充宜缩不宜扩。(2)“连结点”知识的过渡宜深不宜浅。(3)同“一类”知识的教学宜细不宜粗。(4)能力的拔高宜缓不宜急。
“间断点”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补上,同时要注意缺多少补多少,否则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连结点”知识要着重研究新旧知识在层次上的差异,把握好延伸范围和深度。例如从“路程”到“位移”;从单一的“摩擦力”到“哪个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及其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从标量的加减运算到矢量的加减运算等等,都必须明确讲解,并逐步打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缺乏科学依据的思维定势。
2、弥补数学知识的缺漏。
初、高中教学内容中一些数学知识的缺漏是高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要清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弥补缺漏的知识。例如,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二次函数求极值知识不熟悉,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作必要的复习和讲解。教学中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而且还要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板书,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教学要求的衔接
注意知识逐步深化,循序渐近。教学上要求过急、过高,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紧张和困难,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兴趣人手,逐步深化,循序渐近,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切忌一步到位。如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对受力分析,开始时不能要求太高,应先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些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逐步深化。例如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可以在第一章学习物体平衡后进行一些深化,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再进一步深化,加深理解。
(四)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1、高一的前期应开设课外学习方法指导课。如针对学生不善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情况,进行专题介绍几种方法,例如重读理解法、类比理解法、实验助解法等,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讲座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物理及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从而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起应用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教材中再次涉及到某种方法应用时。要让学生回忆以前在什么地方曾用过这种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运用这种方法的能力。例如,初中阶段曾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到高中阶段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就可让学生回顾应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以前曾用这种方法研究过什么问题。这样通过回忆,以方法为主线就把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贯穿在一起,也可以提高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对一些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并配自学思考题,学生学完后,老师再作辅导,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在学生自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通读、细读、精读,理解概念规律。
(五)做好思维能力的衔接
1、通过实验。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型,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所以,高中教学仍要借助观察实验,但有时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然后用实验来检验。因此,在高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均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循序渐进传授思维方法。分析、推理、论证等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思维能力过渡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点明方法,指导思路,使学生按着预定的方向去思考,作出结论。出现错误后,指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时抓本质,抓关键,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如:在运动学中关于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当加速度逐渐减小时,速度是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时因为观念还未转变过来。错误地认为变小,此时须引导学生抓住加速度的本质含义,找到决定速度变化的关键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此这般,常抓不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做好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和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为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