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的设计
2006-12-22高德辉
高德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当然,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任务”设计的目标
要求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例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在因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选择、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这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任务”选择要难易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如果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因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是以“布置任务一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一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或师生一起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提高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试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试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表现,普通班也有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层次。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并且强调“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设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