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体会
2006-12-21吕国裕
吕国裕
摘要目前各个学科都在探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文就生物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实践体会作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体会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三个基本任务之一。笔者在几年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它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培养学生生物思维和生物素养等方面有着根本性和实质性的进步。它能为生物教学的学与教服务,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完善甚至改变了生物学教学。
案例:我在高三生物复习时讲授细胞专题时,自制课件(用Flash作),内容分为①细胞成分(又分为化学元素、化合物);②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下又分为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液泡、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③细胞生命活动[分为细胞分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代谢(下又分为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三大类物质代谢等)]。④细胞工程(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又分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动物细胞工程又分为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等;⑤自测题。其中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链接到以前下载的现成课件。如物质进出细胞的二种方式、核糖体上蛋白质合成动画、植物组织培养视频等。复习叶绿体时就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复习到线粒体时与细胞的呼吸联系起来;复习细胞工程时,可以连接英特网看当今细胞工程的新进展。这样的整合使课堂容量增大,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除了传统的文字描述和图表外,还有flash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由节点(知识点)和链接组成,学生不受限于教师,可进行扩散思维,学生在自我点击的过程中还问了我不少问题,如教材为什么这么安排组织,顺序可不可以调,可不可以跳着学等等。复习细胞的成分时,我应用了班级中普通话较好的2个同学事先录制的声音作为旁白,上课时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后是惊叫,课堂气氛很好。课后有个同学还找我说下次能不能让她录:复习细胞的结构时我应用拼图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组装成为一个细胞的亚显微完整结构,同学们以前没有这样做过,所以很感兴趣,课后有几个同学要求拷到教室电脑里,想自己也组装一遍,我觉得不错(本课件还获得课件比赛大奖)。今年与我同一年段的一个教师请假,安排我去代课,我就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自测题等后面有关部分挂在校园网上,借用微机房的教室,2个班同时上,每人操作一台电脑。自我练习,系统给予评分,我则悠闲地巡视,回答个别同学的疑问,整合可以让我的教学组织更多样更灵活,学生可以分层次选择地学。学生的错误又可以通过CAI及时得到反馈,强化正确,纠正错误,学生学得欢,老师又轻松。
整合给我带来便捷,带来欢乐,也带来问题:
1、不是生物教材的所有章节都能大幅度地与信息技术整合。有的课能用实物展示给学生。就一定要用实物,如学习花的结构,一味地用幻灯片在屏幕上大量地展示各种花的结构,而不采些具体的花给学生解剖观察,就会有叶公好龙之嫌;有一个美国人用flash制作的青蛙解剖动画,颜色逼真且立体感较强。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解剖(指用鼠标点击),但若让学生看过之后再亲手解剖一下真的青蛙,我想就不会纸上谈兵了。
2、大多数学校无法创造条件,教师无法深入开发自制资源。整合水平为初级应用阶段。生物科的特点是有生命活动的,生物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有动感的录像视频,学校可以花钱去购买。或提供摄像等有关设备;为老师自制资源提供比较昂贵的硬件设备,但目前大多数学校能提供的极为有限,这样教学资源呈现大众化,贫乏而无个性,如果要大多数的生物老师自备仪器设备及后期视频制作加工,不太现实。现成的下载课件与课本不配套,与每位生物教师的授课思路不吻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件无法及时更新,每课的课件都自己动手做,或去下载收集,都不太可能。学校可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作用,定期收集整理,做到资源共享,交流珍藏,与人方便,与已方便。
3、学生无法正确利用计算机。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物学学习,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地学习,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不少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应用电脑等设备来播放自己带来的光盘(较少是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的用途,而作为娱乐的一种新方式,经常性地利用中午或傍晚时播放音乐或武打爱情片,好多人一起观看,无法经常性在自己的生物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邵泽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1,(7).
[2]张际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责任编辑:陈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