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2006-12-21郑发清
郑发清
05-06学年,高一新生是第一届初中实施新课改的学生,录取本校的新生中考物理成绩平均分高达92分,其中满分占30%以上。但是高一第一学期半期考(八县一中联考)学生物理成绩平均分只有42分,经问卷调查:80%以上的同学认为高中物理难学,不适应;80%左右的同学,初中时很喜欢物理,对物理特别有兴趣,到高中很不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觉得高中物理教师不如初中物理教师可爱,很严肃古板;有30%左右的学生开始不喜欢物理了,甚至怕物理。究其主要原因是本届学生还未开始实施新课程教学,教与学严重脱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造成的。06-07学年我省高中也要实施新课程教学,作为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将要面临新的考验。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学,关系到本次课改的成败。本人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学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教师们的理想,显然有一些教师做得比较好。但是,也有教师却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但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因此,现阶段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还比较迷茫,虽然几经培训,但大多数教师还是左右摇摆不定。
随着新世纪的进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型人才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视人的发展,更重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精神体验,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与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要处理好教、学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要用辨证的观点去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左右摇摆,不能极端。不能由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表扬,否则学生就没了进取心。更不能把自主变为自流,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内容自己定、方法自己定,小组讨论也放任自流。合作有形式没有实质,有活动没有总结,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主导的发挥。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确物理课程内容与要求
新课程重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材,重视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物理课程以物质、运动、能量这三个核心内容为主线安排知识结构。中学物理教材是物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的载体,它直接决定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和进行什么思想教育的问题。即决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国的物理教育向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积累和掌握。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课程设计和内容组织的出发点着重于知识自身的结构,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逻辑联系。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造成理论化和学术化的倾向,脱离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内容抽象、枯燥、情景严肃,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内容的最显著变化是不再一味追求物理学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选择了最有价值和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作为教材的内容,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强调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引入物理课程,同时注重科学之间的综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使学生获取对自然界的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物理新课程内容广博而均衡,强调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新业已陈旧的物理内容,同时选取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以适当的形式引人物理教材,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最引人入胜的当代前沿科学之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是: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3、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在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基础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三、重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逐步做到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这一要求将给物理程资源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也更加突显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达到。怎样开发和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本人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重视开发与利用教科书等文本资源。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在课程实施中。不要受某种教科书的束缚,可以参考、利用其它不同特色的教科书。学校应为教研组多购置几种版本的教材。同时,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学补充材料,开设一些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选择、利用这些补充资源。
2、积极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资源。
首先要创造性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做到废物新用。可以对现有仪器和实验,以及过时的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组合,设计出新的实验。
其次开发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效益。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资源,改变实验室封闭式管理状态,全方位开放实验室。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或者建立实
验走廊等各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物理实验。利用实验仪器开展各种的自主探究活动。
第三充分利用日常用品做低成本实验。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学校实验室应该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创意新颖或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实验可以作为学校常规仪器和实验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物理教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起关键作用,作为现代中学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适当地补充前沿物理学知识以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在1988年发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报告中就指出:“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科学之一”。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我国新一轮课改适当加大了前沿物理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新增内容要求虽不高,却对高中物理教学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科学是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体,应当指向学生的技术兴趣和解放兴趣。认知兴趣有三种:技术兴趣、实践兴趣与解放兴趣。技术兴趣指向外在目标。把环境当做客体,其核心是“控制”;实践兴趣指向行为自身的目的,强调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其核心是“理解”;解放兴趣是最基本、最纯粹的兴趣,它整合了自主和责任,其核心是“自我反思”。如果说经典物理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逻辑,体现了“知识即工具”理念的话,那么前沿科学研究特别是纯科学研究,则还能体现科学活动的反思向度。如人择原理、大统一理论,目前很难说有怎样的工具价值。但作为科学家对科学应然状态的一种自觉反思,这些理论的内在价值就是毋庸置疑的。将前沿物理知识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引起内心深处探究的欲望,促进终身学习。
2、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立志创新、献身科学。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科学家是“发现”而非“发明”了科学真理,就好像真理是先验的、与人无关的存在,就算是不被此科学家发现,也必然被彼科学家发现一样。“先验论”歪曲了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严重贬低了科学家的创新,更为严重的是似乎还容易使学生滋生隋性,对教师盲信盲从和过度依赖,丧失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的使命感。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把对前言物理知识的关注上升到提高基本素养、履行基本义务的高度。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而对科学前沿的关注、跟踪,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宽广而深厚的知识视野,从容应对“信息危机”和学生“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当代教育学理论也借鉴了物理学的发展成果,教师对前沿知识的敏感性,往往可以帮助其将新的教育理论内化到教学中。新课程教学还要求教师要用现代物理思想去重新衡量、组织传统知识“高屋建瓴”地进行教学。现代物理中的某些基本观念与经典物理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在物理教学中应体现出来。例如,传统教学认为只要满足零电阻效应(p=0)的材料就是超导体,而在零电阻效应发现20年后,人们又发现了超导的迈斯纳效应(B=0)。因此,衡量一种材料是否是超导体,必须看是否同时具备零电阻效应和迈斯纳效应,而仅仅满足零电阻效应只能称为理想导体;又如对“真空”的认识,在经典物理学的观念中,真空是一无所有的空间,而现代物理从更细微的尺度(≤10-15cm)或更高能量上(≥1GeV)进行考察,得出真空实际就是能量场的基态,存在真空涨落和真空极化等效应。这些效应对库仑定律,原子光谱等都有影响,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教师应当用现代物理学的新思想、新方法衡量传统教学内容,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对其重新解读,并反思日常教学中的做法。比如是否讲得太过绝对了、太过确定了、太过线性了?有没有为学生留有再认识、再理解的空间?在引入前沿知识时。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最近发展区”的影响?物理教学应开阔而非僵化学生的思维,这一点物理教师应谨记。
(责任编辑: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