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
2006-12-21陈志锋
陈志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主动”视为提高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因此,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一、营造和谐情境,诱导主动参与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圆满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情、意、行等多种矛盾,利于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促使教学系统正常运行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积极培养师生感情,拉近师生的距离,还要善于创设趣味情境,营造宽松思维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沟通师生情感。经验证明: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往往会迁移为该学科的学习情感,进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师生情感越深厚,关系越和谐,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就越高。此所谓“教贵真情”。因此,地理教师应乐于与学生为友。诱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应尊重、爱护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应信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这样,课堂内外就会出现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
2、创设趣味情境。一般而言,地理课程常安排于下午,此时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率相对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创设趣味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台湾》一节,可以先播放语文磁带里的《乡愁》,使学生情绪高涨进人课堂学习;《西亚》一节,可以穿插进述伊拉克战争、巴以战争等时政热点。使学生“愿问其详”地探究学习;《中国地形》一节课堂小结时,运用多媒体播放《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希望的田野上》三首视频MTV,帮助学生图文并茂、兴趣盎然地复习三级阶梯有关知识。这些因材而异、丰富多彩的趣味教学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活化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水平。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主动体验
地理新课程强调“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使学生学习地理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学生就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
1、结合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体验。比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夏季和冬季时的风向,他们就会从实际生活体验感受,从而判断:夏季主要盛行偏南风,而冬季主要是偏北风,进而讲述有关季风知识。又如,在讲述“气温日变化”时,引导学生感受和比较上午放学回家(约12时)和下午返校上课(约午后2时)两次的天气炎热情况,学生就会从生活经验学习中得出: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在午后2时,而不是正午12时。这些结合生活经验的教学,使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并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地理知识。
2、模拟实际实验。本地区学生生活在沿海。很少有过内地生活的经验,在讲述“沿海和内陆地区气温变化的比较”时,传统教学经常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手抱火炉吃西瓜”著名谚语,虽然能起到生动形象的作用,但直接感官还不深刻,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实验模拟现实实际,能够使学生直接感受地理现象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准备两个分别装满水和沙土的大烧杯,先把这两个烧杯放在阳光下,过会儿让学生触摸水和沙土,然后再把这两个烧杯放在阴冷处,过会儿再让学生触摸水和沙土,引导学生比较两次烧杯中水和沙土的冷热情况、温度高低,进而提问学生哪种温差变化大,这样学生就能感受沿海与内陆地区气温变化的大小。
三、开展实践活动,指导主动创造
创造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地理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延伸,使师生互动更广阔、更生动、更有吸引力。通过观察调查、动手实践等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动手实践。新课程教学更应开设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地理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先画教室平面图再画学校平面图,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地图“三要素”:在学习《中国地形概况》一节时,指导学生分学习小组(4-6人一组)制作“中国地形”的模型:先用16开的白纸复描一张中国轮廓图和画出两条地势分界线,然后用三种不同颜色(红、黄、蓝)的橡皮泥制成三级阶梯,最后采用捏、压、挖等方式大致制成主要地形单元。通过这些有趣可行的课外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2、组织乡土调查。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观察调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本地地处泉州惠东沿海,在学习乡土地理时,组织学生观察当地惠安女特有的服饰,启发学生思考其服饰“黄斗笠、蓝上衣、黑绸裤”的特点:黄斗笠的黄色象征金灿的海滩,蓝上衣的蓝色象征广阔的大海,黑绸裤的黑色象征肥沃的土地,这体现了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和谐统一。又如,结合本地区近年来石材、石雕业的迅速发展,提出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通过这些乡土调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责任编辑:陈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