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06-12-21胡裕心
胡裕心
马克思关于教育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明确指出,教育要保护人的正确性,促进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不谋而合,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显而易见,它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渴望,才谈得上教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大的动力”(爱因斯坦)。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首先是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它已为各行各业创下许多丰功伟绩。曾几何时。多媒体设备也悄悄走进课堂,而且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可以揉合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丰富了教材,使教材“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感知全面,接受变快、变易,学生感觉学习轻松了,于是兴趣盎然。
例如教学《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时,特地安排了以下多媒体课件:(1)课件首先展示原始地球的想象画面,在扣人心弦的旋律下,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地球诞生时的宏伟场景;火山喷发时的壮观场面;扣人心弦的潮涨潮落等。同时配以富有磁性的声音解说,一改过去只由教师进行枯燥乏味的描述,学生听了昏昏欲睡,整个教室死气沉沉的场面,很自然的进人新课教学。(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进化过程,课件再现了米勒实验的动态画面,使学生认识到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3)运用实物投影仪醒目地打出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伟大成就,更渗透了思想教育。(4)化学进化阶段后进人生物进化阶段,从原始生命到人出现为止的过程中再配以诙谐的音响效果,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欢笑,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进化的观点。
多媒体教学由于图象生动、音响逼真、获得的信息量大,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感知全面,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让课堂学习充满了情趣。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二、巧设游戏,轻松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据说古希腊时,柏拉图的学园,主要是为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而创立的。东西先贤,不谋而合,把学习看作快乐的事,与游戏合而为一的事。可以说。最初意义上的教育是与游戏相关联的,这是教育的本来面目。后来社会发展,人们附加在教育上的东西越来越多,教育也就变了味,成为一种工具,成为一种手段。中国封建主义制度时期,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机制,学校教育沦落为科举的附庸,成为求学者博取功名的敲门砖,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应试的工具,中小学基本上与游戏绝缘。这几年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目的风向标才有所转变。
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教育,于是教育教学中多了点玩乐,多了点游戏。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因为人在游戏时,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大脑又处于兴奋状态,只有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还学习以庐山真面目,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才意味着人的解放。
因此在教学《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我请10位同学分别扮演10种生物角色,并彼此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绳子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形成后请一位同学躺在食物网中。体验它的结实程度,而后老师拿起一把剪刀,提醒大家注意观察,用剪刀把网中的任意一绳剪下,这时网上的同学躺不住了,大叫着赶忙从网上爬起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从这个游戏中,大家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就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小结,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教育。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体现出来,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学习,大脑形成了最佳的兴奋中心,对知识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学习也就自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游戏中,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倍增,学会了参与和交往,这有益于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也会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也说:“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生活中。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情境,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物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先前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再用所学知识去印证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例如鸡蛋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食品,学生几乎每天都吃。但很少有学生懂得鸡蛋的结构及为什么鸡蛋能孵出小鸡等。教学《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鸡蛋,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自己探究,学生惊讶地发现了小小鸡蛋中竟有如此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雏鸡发育的地方,对此学生乐此不疲,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又如讲解病毒时,联系当前社会动态,深入分析补充讲解各种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如天花、爱滋病、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等课本所较少涉及又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像这样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切入点在人口、粮食、能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等方面在教材中是非常多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发掘,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乐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激励性评价,树立自信
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充分利用“激励”这个非智力因素。“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所说:“教育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正面诱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之所以评价转向激励,是因为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产生被肯定、被重视的感觉,使他们觉得“我能行”,“我很棒”,学习的兴趣不断被进一步地激发、加强和巩固。例如。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实行激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要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直接明确问题的意思;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以便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提问中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生,当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回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应引导他们一起分析,鼓励他们再次找出答案。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充分发挥,敢于超越老师。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光荣感和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此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直观性、生物课外活动、学生角色的扮演、生物学科知识本身固有的魅力……,都是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或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进一步挖掘,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
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是一朝一日的事。需要耐心与恒心,只要我们平时在教学岗位上。能够时刻铭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最好。
(责任编辑:陈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