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2006-12-21郑碧燕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数学

郑碧燕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知识经济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一一老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才有的创造行为和结果。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挥其创新能力,自然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申中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能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组织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数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的故事,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家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建立融洽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秘诀。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把探求新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换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应该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为基础。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受到抑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努力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恰当的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全新的内容面前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对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能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学生自己在一步步由已知向未知方向闯。这时,他们想象空间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预习,摸索、自己质疑、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分析、归纳,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2、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即一问多思的习惯。一问多思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学生有较大的思维广度,不满足对问题已有的一个答案,而是通过多向思维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善于进行了广泛的联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然后进行了比较,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二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问题的思考不能浅尝辄止,不要满足于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思维结果,而应反复思考,使认识日益深入,找出不同方案的异同点。一问多思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3、培养主动探究,寓创新思维于教学中。素质教育

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拥有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讲解难点的同时,应进行适当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初步运用能力。我认为在这类练习当中,要有机结合教材内容,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这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比,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在教学中常用“很好!”“不错!”“有进步!”“太棒了!”等表扬语气词,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就会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都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因此,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数学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需要每个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陈婉玉)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思维数学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