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06-12-21徐学林
徐学林
一、问题的提出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堂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探索、研究认识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教师要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想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
二、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其发展水平的落脚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其主体地位发挥得越强。而教师要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四个操作点:
(1)初步参与阶段:该阶段主要为做好心理调整和参与氛围准备,保证上课开始学生能迅速进入到教学过程,目的是形成学习的刚好状态,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2)充分参与阶段:该阶段主要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投入到教学过程,目的是增强各层次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3)持续参与阶段:该阶段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潮,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等不同层面。
(4)深入参与阶段:该阶段是持续参与后的逐步调整,一方面不要使学生过分疲劳,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摸清脉络,深入理解。
三、问题的实践过程
1.自主探究,让课堂充满乐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质量,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用“新”、“奇”、“怪”的问题引入吊吊学生胃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在愉快地氛围中学习物理,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例如:在物理兴趣小组研究物质吸收太阳热量的程度与何因素有关?我播放了一段热带非洲居民生活的录像后,提出问题一:“居住在炎热非洲的人们,有些用布从头到脚地包住全身而生活着”。学生对他们的衣着方式觉得很是惊讶。认为在这么炎热的地方,穿着太多的衣物,不是会热的不得了吗?但是他们本人却毫不在乎似的。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环境观察。问题二:录像中冰店的人运冰时,会用大块的布包裹冰块。你看过这种情形吗?问题三:你有没有想过夏天我们穿薄衣服,为什么冰块反而用厚布包裹呢?包裹布,温度上升了,冰不会很快熔化吗?想想看,便会觉得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怎么样才能使冰不容易熔化呢?我们可以实验求证,看看用各种不同的东西包裹冰时,它的熔化情形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兴趣浓厚,我又及时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则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小比赛,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讲“杠杆的种类”这一节课时,我准备了两把剪刀,一把刀柄短、刀口长,另一把刀柄长、刀口短。和两颗头发一样多的假头,让两个同学上来分别用这两把剪刀对假头进行理发比赛,结果用那把刀柄短、刀口长的同学剪头发的速度比用那把刀柄长、刀口短的同学快得多,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为什么剪刀不同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学习,动脑思考,动手去做,动口表达,并通过自身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而且营造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2.以自主探究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只有思,才有疑,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疑是求知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要求物理教师培养和引导学生提问并给予适当解决。“读书无疑须教其有疑”,也就是说。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教会学生“存疑”或“有疑”,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采用“扶”、“放”结合,即当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扶”要示范。凭借教材,遵循编者思路,抓住要点设疑,适当诂问而后过渡到由学生质疑,议论,自己找答案。有位学者主张:“为弟子讲授,必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学生们有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切主题,没有实用性。教师则要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某些物理问题上,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并且也教给学生们提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不仅爱问,而且善问。例如:在讲述大气压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课本只是要求讲解,不要求在课堂演示,马上有同学提出:水没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知道学生进行了思考?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我根据学生学过的液体压强公式P=pgh以及大气压的数值进一步引导让同学们算一算如果用水来做实验。玻璃试管至少需要多长?学生们计算出结果为10.3m,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不能用水来完成该实验;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可以,我马上进一步追问这些如何操作?并根据他们的回答,请全班同学进一步帮忙补充设计完善,最后在课外由物理兴趣小组在学校大楼用塑料水管完成该实验。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特别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向学生表明,你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对那些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要鼓励表扬,要把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讨论。这样既能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保护学生积极性,又不会影响教学的进程。
有些物理实验的设计也可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材在讲述“水可以传播声音”这一知识点时,课本用了这样的一个演示实验:“透明金鱼缸中的金鱼听到小朋友的拍手声吓得游向另一端”,马上有同学质疑:“金鱼也可能是看到小朋友的手在动以为要攻击它而游向另一端”,问题提出来后,我马上把问题转给全班同学,请他们设计实验来说明“水到底能不能传播声音的?”结果有的同学提出:“把手机装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后,给手机信号,这样手机发出的铃声能否从水中传播出来说明水能不能传声?”教师把手机装在塑料袋中放入水中后,手机沉入水底,马上又有同学说不行,因为手机沉底与玻璃缸接触,玻璃缸是固体,这样即使听到声音也可能是从玻璃缸传出的,该怎么办呢?有同学马上指出必须使手机悬浮在水中……,最后教师在水中加入适量盐,手机悬浮在水中,发出的声音同学们也听到了,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物理教材中需质疑的地方很多,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学中问,问中学。即“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道理。可以想象,孩子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那是一个多么快乐、多么有趣的事情。总而言之,学习物理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四、结论
通过学习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收集、加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出的每一个信息,使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而且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主动地理解知识。在自主观察之中学会观察,在自主思维之中发展思维,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责任编辑:王世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