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2006-12-19张兴胜
张兴胜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标题便出自柳亚子先生称誉“开天辟地君真健”的毛泽东主席。主席一生筚路蓝缕,艰辛备尝,在物质资料、技术装备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以“人是万物之主”的气概,竭力彰扬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组织、动员起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建立了“开天辟地”的伟业。主席有许多观点源于生活,发自心杼,“人是最可宝贵的财富”的判断,多半也缘于数十年艰辛斗争的切身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成了一个被严重美化的字眼,“市场”这一“巨大的蒸馏器”,要重新衡量一切价值,“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连圣徒的遗骨也不能抗拒”。普通的、平凡的“人”的价值,自然要被重新衡量。评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价值”的社会需要,竟孕育出了一系列新的学科。譬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理论”等等,均一一登堂入室,成为莘莘学子覃思深研的学问。
笔者窥视经济学堂奥晚矣。上世纪90年代初,在商潮滚涌神州大地时,笔者尚在西北一隅研读《资本论》。此后西方经济学渐成主流,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行为理论”(又称“生产论”)迅速风行一时,成为学界、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已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刊之论了。所谓“厂商行为理论”,概而言之,首先讲生产需有三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三者各有成本,也各有其生产率(对利润创造的贡献度是也);其次讲资本、劳动两大要素在企业生产中最优配置有客观要求,即二者价格等于二者的产出贡献(二者利润创造能力相等);再次讲如技术水平决定了二者的最佳配置比例,则劳动要素等,取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出时的适宜数量,那一适宜数量即“最优要素组合点”是也。这一思想其实源渊甚远,古典经济学时期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力倡此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揭露过其中的谬误。在西方经济学界,“三位一体”公式则连绵沿袭,经新古典综合派“综合”后,完全模型化、数学化,变成了科斯所讥称的非常适合教学用的“黑板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在笔者看来,“厂商行为理论”的立足点,在于将作为“万物之主”的普通劳动者价值化、数量化,视为如同机器、设备等的“资本品”。人的复杂性、社会性、能动性被抹杀,变成了简单化的、可以进行成本—收益核算和分析的“生产要素”。马克思当初就讲,萨伊等“见物不见人”,至为切当之论矣。
将人视为简单、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这一理论判断是一系列管理、经营行为的伦理基础。推而广之,人既是生产要素,倘物的要素高产价廉,则“机器排挤工人”自成合情合理的选择;张三比李四高产价廉,则张三替代李四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由之路。评判机器与人的相对成本与产出、估算张三、李四的“价”与“产”,遂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基本内容。所谓“效率优先”等等的说词,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真实含义,就是择价廉者而用之、选高产者而取之。
“厂商行为理论”出于古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绵延数百年,内容丰富,形式更趋优美,颇具“科学”之形貌。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分化加快,“厂商行为理论”恰逢市场之需,一夜之间传及四海,成为许多市场“精英”行动背后的理论支柱和伦理基础。一些私营老板强迫工人日工作十多个小时,已成社会伦理、心态之殇,仍振振有词地讲:“你们不愿意拉倒,想来的还排成队哩。”管理层恫吓下层,也多以“社会上想来的多的是,你不想干走人”为辞。对“人”本身的尊重,已变为对要素生产率的简单评估。人们尊重的,已只限于那些价廉且产能巨大的“人才”(“才”者,产高者之谓也)。回想主席发表“人是最可宝贵的财富”的谆谆厚意,市场化变革中对人的认识、评判变化可谓大矣。
伟人讲过:“我决不用玫瑰的颜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种阶段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论·第一版序》)。关注人的复杂性、社会性,以解放人、全面发展人自期,向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我期望。当初睿智如罗素,也直率地讲“社会主义是正直人士的必然选择”,原因或在于此。笔者前段约晤几位不讳言自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学者,席间谈及近期媒体热议的“领导帝王化、员工奴隶化”的问题时,几位竟然太息良久,大觉不然。“黑板经济学”误人如此之深,流播如此之广,也出大家意外。一次简单的聚谈,竟使人异常沉重。举目四顾,大学中万千学子苦苦思索“人”这一“要素”的成本与收益核算办法;“血汗工厂”中大量“要素”在加班加点(马克思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也),创造较高的资本利润率;学界无数人言及中国发展的优势,竟然首及“劳动力价格低廉”;深圳、温州等以“模式”自称的地方,大多制造企业普通工人20年来名义工资丝毫未涨……种种事项,背后都涉及一个尖锐的问题:“人”是什么?“财富”乎?“要素”乎?敬而爱之乎?抑或估其价而使之?
让普通民众共享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福祉,大概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将“人”视为最可宝贵的财富,着眼于尊重、温暖、爱护普通的“人”(而不仅仅是“人才”),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在笔者看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列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立足点,要真正落到实处,恐怕社会各界(包括近期广受非议的经济学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便在于重新认识“人”(不仅仅是已身家巨万,蔚为市场精英、生活主宰、媒体英雄的富豪),而不要再将生动、复杂、为“万物之主”的“人”视为简单的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