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开放扑面而来

2006-12-19欧明刚

银行家 2006年12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外资银行银行业

欧明刚

开放的轨迹

在中国入世的第一年里,外资银行表现了非常强劲和凶猛的态势,当爱立信另嫁花旗银行之时,中资银行明显地感觉到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气势。中资银行说起外资银行来总是难免有谈虎色变之感。

然而,这种刀光剑影的局面很快就消失了。合作似乎成了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主调,因为外资银行需要中资银行在网络上和人民币业务上提供支持。同时,就在2003年似乎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外资银行似乎并不那么可怕,因为与中资银行不良率明显下降相比,一部分外资银行的不良率却在上升,甚至有些高得可怕。于是人们认为外资银行是纸老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其实,这种判断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个别外资银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普遍性和连续性,外资银行不管在业绩指标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上很快显示出了其不同寻常的地方。

外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速度在这五年中明显加快。2001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为177家,资产总额达到450亿美元。截至2006年8月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多家支行以及14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1051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近2%。

尽管外资银行在地域上、经营范围上和分支机构上都有明显的扩大与增加,但是中资银行似乎并不害怕,这不仅是因为对手还受着限制、力量还比较弱,更为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已经进行了全面改革和竞争力在大大增强。

在金融开放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更加注重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其实,早在2001年底,中国入世之后不久,虽然我们并没有就中资机构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在入世时就作出承诺,但我们还是主动开放,放开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机构的限制,但须个案报批,而且单家机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15%,所有机构投资不得超过20%。银监会成立后,2003年12月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

在最近几年里,对银行业开放,大家感觉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引入战略投资者。从200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引入外资机构似乎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然而,就是这些引起了深刻的反思。于是有中资银行是否被贱卖的讨论不断。到2006年8月,有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2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资金181亿美元。

改革的逻辑

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步子为何如此之快,甚至在完成了规定动作之外,还有这么多的自选动作呢?这一切都来源于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逻辑。

中国的目的很明确,通过开放促国内银行业改革。到了2001年,中国政府明白中国银行业有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是中国银行业的巨大隐患,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来解决防止不良资产继续产生的压力,如何消除掉中国的银行是制造不良资产的机器这一“光荣称号”。监管层反复思考得出银行业改革的良方还是在股权多元化和上市,以股权多元化来增加银行部的民主文化,规范银行的运行,而上市不仅让银行建立起良好的资本补充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引入了更为强大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约束。引入境外投资者比起境内投资者来说,可能更有利于达到上述目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在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

同时,对外资银行开放稍微提前一点可以向中资银行产生压力,让外资银行在产品上、服务上以及人才上向中资银行展开适度的竞争可以激活中资银行的创造力,增加改革的压力和紧迫感。从2002年开始,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银行就开始在降低不良率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在监管上开始与国际银行业接轨,强化资本约束,使中资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改革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大。

然而,时间不等人。面对着入世过渡期很快就要结束,国有银行的改革自然会提到议事日程。于是在2002年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并于2003年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随后对中国工商银行也进行了改革。改制的基本路径就是注资——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国有银行的改革具有历史性意义。国有银行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因为他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已开始苏醒,将要发威了,于是才有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寻求海内上市等种种举措,中国银行业才有一系列崭新的变化。

如果说最初在引入境外战略资者时,可能出于资金的考虑,而后来更多地则是希望以开放促进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每一份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协议中都有技术转让协议或合作协议。

开放也促进了创新。一方面外资银行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让中资银行得到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反过来促进了中资银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操作面上,流程银行、平衡计分卡等管理方法,各种理财产品、收费性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各种产品都被中资银行纷纷模仿。在政策层面上,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等大大增加了银行的创新空间。

争论的意义

然而,这种逻辑并非没有争论,而且引发了较大的争论。中国银行被贱卖的争论愈演愈烈,国家金融安全意识被唤起与强化。反对的声音并非都有道理,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恰好为后来的银行股权转让中卖出了更好的价钱,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2006年11月16日,广发行股权招标一事历经一年有余,终于尘埃落定。花旗银行为首的竞标团获得成功,与广东省政府正式签约。虽然花旗银行只有20%的股权,但是考虑到作为花旗主要客户的IBM可能是过渡性的投资者,可能是花旗的“实际一致行动人”,因此这家银行自然将遍布花旗的红伞。

2006年11月22日,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以5.01亿美元的高价竞得了中信银行5%股权,市净率达到3.3(按今年预期利润计算)。

广发行事件本身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开放所引发的争论,同样也反映着中国决策的更加民主化。在竞标中,一开始就是按照可以突破单家外资机构20%,外资机构加在一起不能多于25%的政策底线的预期来设计方案的,尽管各轮进行得非常激烈但似乎非常顺利。然而,恰在这时,对国家金融安全的争论使政策底线没有被突破,各方只好修改方案,重新申报。在广发行股权转让过程中,惊动了有关国家的不少政客。老布什、希拉克都为本国银行给中国领导人写了信,这场看似平常的股权转让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政治的角逐。

广发行事件本身反映了政府在开放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变化。当开放初期时,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成为中国政府的心头大患。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这些不良资产处置掉,同时寻求银行业健康发展的真正新路,这条路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即引进战略投资者来促进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变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眼看着过渡期行将结束,中国银行业还不加快改革进程,就无法在全面开放状态下取得较高的收益,于是在经过紧张的准备之后,决定对国有银行进行全面改革,甚至传出了改革的时间表以及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成为银行改制上市的必要条件,难怪当我们急匆匆地进行改革之时,需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外国投资银行以及外资机构都放肆要价,中资银行自然就卖不出好价钱。相应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也被国外的投资银行、媒体总是渲染,以至于认为投资到中国的银行业是一场大赌注,国外机构也是小心翼翼。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倒卖出了好价钱,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表,没有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底牌。

然而,当建行上市之后,似乎一切都变了,中资银行成了香饽饽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IPO时都一个比一个顺利,一个比一个能卖出好价钱。直到广发银行股权转让的竞标以及中信银行以市净率3.3倍的高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更是让中资银行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呢?这当然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在加快,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逻辑得到进一步呈现;也反映了我们在中国银行业开放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成熟。采用公开招标这种方式显然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进步,同时以股权来换一个好价格本身也是处理问题银行的成功所在。然而,必须感谢这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正是这些不同意见,让我们的决策者们在谈判时底气更足了,压力更大了,正是这些不同意见,让我们开始反思改革开放的策略与政策是否真的需要完善?我们开放的步子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快?在开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自身的权益?

在开放中成熟和成熟地开放

对外开放的过程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与来自不同监管环境和制度背景下的银行打交道,需要了解这些银行的背景,需要与其本国监管部门打交道,还需要研究和掌握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调整开放政策的过程中来不断试错,让开放政策既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要求和履行入世的各种承诺,又能恰到好处地推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维护金融安全。

在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问题上,我们提前兑现了一些城市的开放时间。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虽然没有入世承诺,但我们在入世之后立即修改条例,让境外金融机构来参股中资银行,后来又提高了相应的比例限制,从而为更多的境外金融机构参股银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基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基本逻辑。甚至成为国有银行改革的不二法门。正是这样,一场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的事件引发了诸多争论。当中国建设银行以1.01元每股的价格卖给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时,争论就开始了。当中国建设银行以2.55元在香港成功上市之后,这种争论得到了放大,似乎得到了佐证。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则是,当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中小银行机构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时似乎并没有出现这样低的价格,也没有激发起如此之多的争论。因为这些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机构是当地政府。看来,中央政府在这场斗争中失分更多一些。

然而,就是这场争论后不久,中国银监会唐双宁副主席在某次论坛上讲了中国银监会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点要求,即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五项原则:一是从国家利益看,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二是从市场行为看,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三是从中方看,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不是为了引进资金,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四是从外方看,投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应当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五是从监管看,要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并跟踪和评估实际效果。五个标准:一是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驻董事,四是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五是技术和网络支持。这些原则和要求,实际上既是对争论的一个回应,也是对原有认识和做法的完善。

由于各方对金融安全意识的强化,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入世时代,监管部门开始思考如何审慎开放的问题,重新反思中国银行业开放中的许多政策。在现行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法规中,既对外资银行存在过渡期常有的限制性措施,但也有不少超国民待遇,如监管标准比中资机构还要松,如存贷比要求。让人诟病的是当所有的中资银行都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严格的资本约束要求时,外资银行则趁机发放贷款扩大自己的地盘。因此,需要尽量创造一个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的制度平台,按照审慎性要求来规范中国银行业开放政策。于是在全面开放到来之际,经过反复酝酿,国务院终于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既遵守了中国政府作出的入世承诺,体现了审慎监管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理念,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利益和金融稳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表明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在开放中成熟,从而执行更加成熟的开放政策。

广发行几经波折,最终未能突破中国有关法规的股权比例底线,这本身就是中国银行业开放走向成熟的表现。一方面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没有让制度成为随意可以被修改绕过或通融的稻草人,给国际金融市场留下一个中国遵守透明度原则的好印象,试想如果这个2004年才突破的比例一再被突破,我们留给国际社会的形象将是什么呢?另一方面事实上让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能够适度,没有必要不自量力地全面开放。

然而,光这样一个条例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开放的节奏就控制住了,尚有许多具体的事情值得去做。监管部门在审批外资银行分行时将采取何种节奏?如果按照现有的作法,只要申请就批,没有数量限制,那外资银行网络扩张就可能会很快。如何解决被一些专家称之为“超承诺”的东西,如汇丰银行参股了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平安保险,而平安保险又建立了一家平安银行并参股了浦发银行,此外汇丰银行本身也有25家分支机构,这显然绕开了监管部门的管制。按照监管部门的现行要求,新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必须有外资战略投资者,这种唯洋是举的一刀切的作法是否科学?外资收购中资银行或参股中资银行20%和25%的比例是否可以继续突破?在接下来的农业银行改革中是否还是按照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老套路?这也是监管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成熟开放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如何让中国的银行业机构走出去,到相应的国家开办分支机构。开放应是相互的,中资银行在美国、英国申请分支机构多么困难。截至2005年末,中资银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行、子银行、代表处等机构,但与我们的市场对外开放的速度相比差得太远。中资银行的收购活动,基本上是在香港展开。如何让中资银行走出国门,除了银行自身的努力之外,监管部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监管部门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然而,开放政策的成熟和成熟地开放不应被中资银行视为护身符,国家金融安全不应成为某些阻止改革开放、保护落后的借口。如果《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收购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没有突破这一事实总是被中资银行所误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坚持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将是不可逆转的政策。中资银行必须有清醒认识。

应对全面开放

现在就要进入全面开放时代了。许多中资银行的领导人都胸有成竹,认为竞争还将在中资银行之间进行,与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然而,也有人认为形势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外资银行还没有发牌。作为中资银行当然没有必要担心所有的外资银行都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真正对中国市场感兴趣,愿意开设独立法人机构来经营全面业务的银行毕竟是少数,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银行,恰好是中资银行的竞争对手。

2006年10月16日,随着第一台花旗银行ATM机在八达岭长城景区的落成,花旗银行成为首家在万里长城脚下设立ATM机的外资银行。花旗银行的ATM机位于八达岭饭店的大堂入口处,距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仅有两分钟步行距离。而就在一个星期前,花旗银行宣布了其与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 (7-Eleven在华南地区的经营者) 签订ATM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花旗银行将在华南地区的部分7-Eleven 便利店内设立ATM取款机。在初始阶段,花旗银行将选择7-Eleven 位于深圳的11家店内设立ATM取款机。这家著名银行已经在中国的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设有6家分行,12家支行,从花旗银行的新竞争策略中就可以看出,花旗银行将以网点外ATM机来扩大其网点。

而花旗在竞争广东发展银行成功后,广东发展银行自然会成为花旗在中国的替身,也许不久的将来一个带有花旗色彩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其他中资银行能不受影响吗?

同样,汇丰银行将是各家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方面,汇丰参股了上海银行(8%)和交通银行(19.9%),另一方面,汇丰银行是在大陆分支机构最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共有26个网点,其中13家分行设于北京、成都、重庆、大连、广州、杭州、青岛、上海、深圳、苏州、天津、武汉及厦门;另有13家支行设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和深圳。其中不少网点都是今年新设的,面对全面入世的到来,汇丰银行在2006年中国大陆跑马圈地。显然,汇丰要将中国内地作为其重要的战略重点。汇丰银行肯定是第一批将分行改为独资银行的外资银行,那样其网络的申请可能会遍布全国主要城市。在不久的将来,汇丰银行将是中资银行的强有力的挑战者。

也许从实力上来看,这两家银行也许微不足道,但他们的中国内地战略已经非常清晰。

面对强大的竞争,中国银行家们显然是胸有成竹。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说:“建行不惧怕竞争,而是欢迎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建行也许只能是中国的好银行;而竞争却有可能让建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好银行。”

面对外资银行越来越强大的攻势,中国银行业惟有深化改革。虽然国务院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法人为导向的政策和其吸收存款金额初始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中资银行,让中资银行还有一个缓冲期,但是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显然不能寄希望于这部法规作为自己的盾牌。最好的盾牌是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吸收国内银行业最先进的做法,改革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外资银行银行业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云南省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比较分析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外资银行“播种”自贸区
给银行业打气
外资银行适合你吗
外资银行四家首获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