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重大基础研究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2006-12-16殷南根
殷南根
高校申请大项目不同于大院大所,虽然高校学科比较齐全,但学科交叉发展不够,课题组队伍单薄,实验仪器设备、信息、人才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所以很难自发地形成大项目。
重大项目的组织,往往都是跨院系、跨学科、跨单位乃至跨部门的,协调管理量很大。管理部门的实质性介入,积极投入大项目的策划、运作和协调,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管理系统等方面为研究人员提供服务与支持,是促使课题组凝聚各方面优势力量取得大项目的重要保障。
项目的核心是问题。大问题申请大项目,小问题申请小项目。科研课题的选择,是科技工作中带有战略性的决策活动,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选题,重要的是要聚焦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把我们的科研方向同党和国家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在目前情况下,全社会的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有限。从国家来讲只能将有限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效益上同发达国家竞争。因此,在组织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我们总是特别强调,研究人员所凝练的科学问题必须同时具备前沿性、创新性、关键性、带动性、战略性、重大性和可行性。
“十五”之前,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单干的现象很普遍,主要科研组织模式是一个老师带领数位自己招收的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和其他专门的大院大所等比起来,我们在申请面上项目或较小的项目时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在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则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十五”期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十五”之初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力图改变教授们已往“小打小闹”的做法和“小富即安”的观念,把全校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为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做好准备,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共鸣。
——克服浮躁。大项目的立项与否易受评审专家或个别领导个人意愿所左右。名利之争,极易导致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热衷于走社交路线而非潜心钻研,以及出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科研人员之间相互排挤甚至敌视的不良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某些科研人员在申请大项目时虚构目标,而项目验收时原定目标大大缩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违背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初衷。为了避免浮躁,我们在组织重大项目时,从一开始便十分强调:申请大项目,需要工作上的积累;一项大的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刻苦钻研很长的时间。
——增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学校科技评估中的权重,对学校科研人员进行年度科技评估时,重大基础项目到款经费的权重是面上项目的1.4倍。
——精心组织“科技沙龙”。具体做法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确定某一主题,请一位教授主持,通过各种形式邀请全校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参加,有时也定向邀请校外专家参加。同时,由学校科技处安排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具体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将来自政府、社会的需求带进“沙龙”,引导大家共同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做?或建议国家做什么?怎么做?“科技沙龙”活动在我校的兴起,对于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交叉,研讨、提炼重大科技问题,形成跨学科跨院系乃至跨单位跨部门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而带动学校研究队伍的整合,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科技沙龙”现已成为我校科技活动中组项的主要抓手之一。通过“科技沙龙”,我们不仅形成了一份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建议或申请书,而且由于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申请书质量较高,所以成功获得立项的可能性也较大。
——设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经费,专门用来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对于牵头组织申请的教授,每次给予5万元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费。
——高度重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申请指南的制定工作,组织学校有意愿的教师积极撰写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建议。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不能单单跟着指南跑,而应走在指南之前。这就需要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和专家一起,及时把握国际国内科研方面的信息,争取将自己提出的项目建议纳入到新一轮的项目申请指南中,为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奠定好的基础。
——申请重大项目要善于利用自己学校以及兄弟单位的专家资源。在形成大项目之前,项目的核心思想、创新性、前瞻性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一个课题组或者几个课题组长时间闷在一起编写课题,很容易使思路局限。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及时把握课题整合发展动态,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邀请课题组外的专家进行“会诊”,对课题进行全面剖析,从更高层次、更深远的角度给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仅要利用本校的专家资源,同时还要利用全国甚至国际科技前沿的专家资源,共同为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出谋划策。
现在来看,这些努力取得显著效果。“十五”期间,全校新增主持承担“973”项目6项(首席科学家项目),另有40多位研究人员担任了“973”项目的课题组长,申请到的“973”经费总额达2.61亿元。在此期间,还新增主持“863”项目10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项、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19项。重大项目构成了学校科技经费中最大的增量,学校每年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到款从“十五”之初的1.07亿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2.93亿元。
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落实,为学校不断取得与学校水平、地位相称的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复旦大学连续几年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2年,学校SCI论文平均单篇影响因子为1.629,居全国高校首位,有3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度,资剑、赵东元课题组分别在PNAS和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是当年我国大陆在物理学科和材料学科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人员有两篇论文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Cell上。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三元复合管、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等一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特别看重组项的过程。在重大项目的组项过程中,学校遴选重大科学问题、凝聚多学科力量以及凝聚校内外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的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原始性创新,就谈不上真正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更谈不上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大学。
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复旦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多数还是在院系的框架下实现的。我国大学目前主要是校、院、系的纵向实体结构(院系结构),这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型结构,完全能够满足招生、培养、课程安排、师资组织以及学位授予的需要。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跨学科组织重大项目,存在三大突出的矛盾:一是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学科纵向发展和多学科交叉横向联系的矛盾;二是单一学科的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和多学科交叉所需的矛盾;三是大学里原有的科研硬件和体制不能满足学科交叉发展需要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的存在,使得高校在组织重大项目时经常显得相当被动。如果仍旧以单个院系单个课题组的力量直接迎接同领域大院大所的竞争,高校将很难发挥自身的整体潜力和优势,很难在竞争重大项目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往往都需集多学科之力。在“院系结构”中,单个院系、单个学科一直是学校投入和建设的主体或单元,院系之外的投入极少而且主要靠“特批”。为了促进院系、学科间的交叉联合,各高校虽都组建了一批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但这类中心一般都是挂靠某一院系,在学科群层面上运作的科研实体始终未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应有的投入。
其结果是:高校学科门类虽然比较齐全,但学科间的交叉很难得到发展,我们很难将高校多学科交叉的潜力转变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技术平台分散,重复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新兴学科很难及时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学校对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缺乏战略性布点;以单个院系、单个学科为单一的考核单元使得我们在组织跨院系跨学科的大项目时,组项成本太高;而且课题组队伍的普遍单薄在用人机制十分僵硬的情況下,对于大项目的圆满完成也会构成明显的制约。
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十五”期间,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调研和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从科学研究的规律及跨学科交叉的需求出发,部分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的高校现行的院系结构显然存在着需要转型的问题。这样的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大学强调院系建设的同时,对于跨院系、跨学科的大型研究平台的建设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投入,也就是要积极推动大学内部的“院系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型。所谓“网状结构”,意指除纵向实线(院系建设)外,横向也要画部分实线(将部分科研实体提升到学校、学科群层面上建设、运作)。
“985工程”二期的启动,为学校实现这一战略转型带来了机遇。从2004年开始,学校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利用“985工程”二期的投入,重点建设先进材料、微纳电子、生物医学、脑科学、数理科学等5个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做法是:突出重点,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集中相关的优势学科,整合多方面的科技资源,构建实体化运作的、大体量的科研基地,提升科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建立科学研究新的体制,促进优势学科高起点、高水平的交叉融合,争取重大学术突破或重大科技成果;逐步改革以院系的纵向结构为主的学校科研体系,打破固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努力形成以纵横有机结合的“网状结构”为特征的新的科研体系。目前,五大平台都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通过这项建设,学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更加快速的提高,解决重大的、复杂的科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增强。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对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平台将为高校科技工作带来巨大的增量。年初国家颁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重点以及相关的重大问题,为高校组织重大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坚信,建设中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定会使我们争取重大任务更为主动,并逐步成为我们高校争取承担和完成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主要载体。对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