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开展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的思考

2006-12-16雷朝滋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广东科技

雷朝滋

编者按:去年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签订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今年,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给予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很多优惠政策。教育部和广东省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和自身发展需要,携手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及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将国内最强的高校资源,注入到国内最大、最活跃的省级经济体系中去,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是推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一次新尝试,一个新起点,一种新模式。

为此,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省部合作”栏目,跟踪报道省部合作的最新进展,交流新形势下高校主动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谋求自身发展的新经验和新做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联系电话:010-62510205Email:magazine@cutid.com

省部产学研结合战略意义重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高度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高度依赖于产学研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政府均采取了多种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以便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历史也有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还面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产学研结合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在新时期全面加强产学研结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科技发展阶段和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部和广东省联合提出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产学研结合是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构想一直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东省从人、财、物、机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教育部联手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迅速从思路变为行动,这说明广东省对产学研结合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首先,省部产学研结合是广东推动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广东的经济和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目前,广东的生产总值(GDP)、财税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约占全国的1/9、1/7、1/4和1/3。但是,省委、省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广东的经济主要是在“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不足,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国际竞争力较弱。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各地的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价格的上涨,广东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减弱,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广东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首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而要成功实现战略性转型,广东就不得不面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瓶颈问题。例如,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规模全国第一,影响全球市场供求关系,但90%左右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

为此,广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东明确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其次,省部产学研结合是广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方面,广东企业界对于产学研结合的需求日益迫切和膨胀。广东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巨大。2006年3月末,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数达279万家,总量居全国首位。在劳动力成本、原料价格、环境保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致力于逐步抛弃依靠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参与竞争的发展模式,转而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品牌等高级要素来获取核心竞争力。而企业自身的技术、人才和科技基础条件又比较薄弱。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广东大部分中小企业也缺乏技术创新机构和队伍,企业单靠内部力量生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因此,产学研结合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成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全省、全国高校科技资源的投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70%以上的科技人员、大部分的重大科研装备等资源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且,广东本地高水平的高校、研究院所少,在专业方向、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各行各业企业的创新需求。为此,广东的企业急需全国各地的高校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开展跨越行政区划、跨越部门隶属关系的产学研合作,以便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学研结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

教育部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省部产学研合作是带有方向性的试点工作,涉及高等教育深层次的改革,涉及高校办学思路的调整与完善。对于高校来说,这些都是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跟产学研结合相提并论呢?笔者认为,其中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也切中了高校发展的要害之处。

第一,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高校的法定功能,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国内高校,特别是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急需探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新模式,探索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机制,探索如何走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从这个角度说,高度重视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高校,才能够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制。

第二,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能够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变革。目前,很多高校对地方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掌握不充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差。结果是很多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期偏长,或者难以找到所需技能的专业人才。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才能将人才(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工厂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

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能够推动高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科研工作思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坚持面向市场需求搞科研,尤其是应用研究,更要改变封闭式的科研开发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应当贯彻的重要方针,围绕市场需求来选定和开展科研课题,对于原来的高校科研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很有挑战性。要充分认识到,真正开发出几种被市场所认可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不比发表几篇SCI甚至《SCIENCE》和《NATURE》杂志的文章容易。

第三,产学研结合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主要体现为学术实力、经济实力和人的凝聚力。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是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不知名的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也就是美国硅谷从一片梅林发展成为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心的历程,大学与产业的发展唇齿相依,相互支撑,成为一个成功典范。同时,也要看到,建设现代化大学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年国家对高校,特别是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给予了大量的投入,今后也还会不断给予投入。但是,我国始终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财政要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非常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高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高校在争取和用好国家投入资金的同时,还要立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高校要善于利用国家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历史机遇,学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高校在省部产学研结合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省部产学研结合意义重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官、产、学、研、金各方面的都有。这里简要谈谈高校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国内有一些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意义,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应当走什么道路还有不同的看法。在高校,有不少人認为搞基础研究和发表论文才是做学问,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看不起横向合作,看不起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一些大学仍然偏向于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论文导向过重,缺乏服务社会的现实关怀,习惯于自我封闭在“象牙塔”内,久而久之,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动力和能力匮乏。

其次是功能协调的问题。少数高校单单强调自己的“人才培养”功能,而且简单地把教学等同于人才培养,忽略了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培养校内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职责。大部分高校已经强调科研和教学并重,但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是政策导向问题。在办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聘用、晋升、分配激励制度设计方面,不少高校往往以主持项目的级别、获奖多少、论文发表多少作为考核评价标准;而长期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产业化的科技人员,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甚至有的高校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计入工作量的分值都比纵向项目低得多,在人事分配政策方面也往往偏重于论文导向,造成科技人员只好更多地关注纵向课题、评奖、发表论文,对工程技术项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成果转化无力关注,也缺乏动力。

再次是创新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视角过分局限于学术技术因素,忽略市场需求对于科研的驱动作用,一些企业急需的技术没人做或者做不出来,一些市场上已经成熟的技术还在实验室里研究,一些成果技术指标很好,但是缺乏市场需求或者成本过高,没有产业化前景。这些科技成果自然就很难获得社会资本支持和市场认可。

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高校转变思路,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笔者认为,要重点抓准、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视程度

高校对于产学研结合认识上的误区以及考核评价政策导向上的偏差,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它会导致高校办学的方向性偏差。社会上一些对大学的评估排名也在误导大学,例如有的大学排名强调纵向科研经费占科研总经费的比例。笔者认为这就很值得商榷。用这个指标去评价大学,就会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那就是高水平一流研究型大学最好不要承担横向课题,而这与国家支持鼓励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大学纵向经费越多越好,但不要去强调纵向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横向经费也是越多越好,这说明大学的科技创新得到了企业和市场的认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诸如此类的不合理、不科学的评价指标,我们要扪心自问,国家大力投资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鼓励不鼓励大学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鼓励不鼓励大学去为企业服务?

为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等重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等重要,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同等重要,既要考虑学科发展要求,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求。就是说,要坚持以国家利益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比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就要注意到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政策强调基础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是争取在若干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不是所有学科领域都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追求世界一流。实际上,我国也做不到所有基础研究都达到世界一流,高校也是如此。高校的科技人员也不是都擅长从事基础研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际情况,包括队伍状况、科技基础条件等,科学地确立高校科技发展战略,合理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根据科技人员的特点,组织好队伍,适合做基础研究的做基础研究,适合做应用研究的做应用研究。实际上,我国目前所处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绝大多数高校都应主要面向产业和市场的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总的讲,就是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和善于利用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完善机制体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机制体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高校方面,要积极创新管理和激励机制。

一是调整高校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在高校办学质量评估、重点学科建设评估、学位点授予和建设评估等制度体系中,应充分体现出产学研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中,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推广、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偏向。对推动高校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成功转化的科技或经营人员应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重奖。在办学水平评价中,增加或完善企业界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等。

二是优化配置高校科技资源,提高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化市场意识,提高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等科技服务能力,改变项目立项-项目研究-成果归档及报奖单一的传统静态科技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推广转化动态科技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交流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我国高校应该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出台政策,支持鼓励教授甚至是教授带着学生接触企业,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教授经常到企业去咨询或合作创新,就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提出的课题针对性就很强,提出的应用课题就很容易转化。这不仅仅是对科研工作有好处,更重要是教授了解产业、企业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回来培养人才、讲课更有针对性。高校根据掌握的信息调整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就受企业欢迎,到企业去工作就不至于要很长的适应时间。

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投资融资渠道

由于高校和企业资金有限,投入不足是影响产学研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切实推动教育部所属高校与企业的规模化合作,必须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的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投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坚持产学研结合导向,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促进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担的风险投资机制,解决“不愿投”、“不敢投”、“无钱投”的问题。同时,高校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而从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高校在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工作重点

省部产学研结合为高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高校应该抓住機遇有所作为,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又通过产学研合作壮大高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

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

根据有关政策文件规定,广东省的各类政府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向高校开放。这就为高校参与广东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投入方面,广东初步建立了以省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企业和地级市政府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的保障体系。今年广东省政府财政投入1亿元作为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已经有60所国内高校与广东企业合作申报了近600个产学研项目。2007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将增加到2亿元,从2008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不少于3亿元。广东佛山、东莞、珠海等市也相应设立了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另外,广东与香港自2003年以来联合开展的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工程也向国内大学开放,已经吸引了不少知名高校参加,今年广东筹集的联合攻关招标资金高达4.1亿元,粤港两地政府共投入资金8.2亿元。同时,高校可以和广东相关单位联合申请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项目,联合争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重大科技专项落户广东。广东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以联合出资形式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专项基金,第一期投入5000万元,向全国高校开放。

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

广东的家电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海洋产业、纺织服装、建材、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规模和市场优势,但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急需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高校可以到广东建立研究院,提升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或者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广东鼓励高校重点参与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华南家电研究院、中山装备制造研究院、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广州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和广东省液晶电视技术中心等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还可以发挥技术和设施先进的优势,推进广东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省部合作积极推动高校参与广东各种类型的产业基地的建设。高校可以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高校可以在广州、深圳等市联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高校还可以积极实施与广东168个省级专业镇的对接合作,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和技术成果储备情况,将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与专业镇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东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科技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更为缺乏。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广东科技人才密度、总量和质量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校在提升企业现有研发队伍水平、培养和引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大有可为。高校可以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纽带,发挥专家教授的“帮扶带”作用,培养广东企业实用型创新人才,尤其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技术人才。高校可以在广东企业设立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博士工作站,根据合作项目实际需要,选派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生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在校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结合企业技术攻关课题,招收工程硕士,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产学研广东科技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粤来粤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