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拖了西部大开发的后腿

2006-12-15李济琛

企业文明 200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文化

李济琛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特色农业、能源、建设、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而是继续在拉大,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缓慢;信息化还基本上谈不上;“三农”问题突出;区域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核心竞争力较为缺失;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设计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还必须从西部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建设乏力上进行考察。

西部地区人文资源富集

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使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总和,也即生产力的物化、对象化、抽象化状态与观念意识。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确认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已是不争的人文结论。西部关中地区发现的距今65万年至85万年“蓝田人”头盖骨化石,距今10万年至20万年的“大荔人”头盖骨化石等已说明问题。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也被考古发现给予充分证实。距今6000年及以上的最典型和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在西部地区被多处发现,如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成都金沙遗址、长江三峡巫山龙骨坡遗址,等等。又如“三星堆文化”至今还是个尚待破解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与文明之谜。

诸多亚及亚文化现象由“农耕文化”衍生出的诸多亚文化及亚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娶文化、丧葬文化、民俗文化等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与人文关怀。

西部人的特有精神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豪爽正义,诚信大度,敢作敢当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和延安精神是其鲜明写照,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性与历史性特征。

灿烂的文化艺术中国许多最早的文化艺术都诞生在中国西部,并在中国西部得到过蓬勃发展和空前繁荣。费孝通教授指出:“在那里,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中国的美术、音乐、舞蹈,甚至戏曲、诗歌发展的源头。”“我国的西部,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

异彩纷呈的各区域文化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西部地区各区域文化曾经十分繁荣。纵横亚洲东西和南北的两大“丝绸之路”文化、西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陕甘文化等等。

东西方文化过渡、交融地带西部地区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过渡地带,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早窗口,世界四大古文明在中国西部逐渐交汇融合,从而使西部古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交融性特征。

少数民族文化集萃地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民族文化丰富,可以覆盖全球,其文化品质独具魅力。当然,贯穿各少数民族历史的各种宗教文化既是宝贵遗产,又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障碍。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七处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

革命文化发源地革命圣地延安、川陕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会址、大渡河安顺场、沪定铁索桥、雪山草地、邓小平故居等等。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西部人文资源不仅能催生出新的人文精神,更能创新出经济价值和经济形态——这是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题中之义。

西部地区人文现状落后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已开始与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接轨,即东部地区的发展已获得这种文化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和进取性。而西部地区则步履十分沉重,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和保守性的继续作用和作为。

农耕文化“耕”不出现代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中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又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农耕文化,在人们思想观念上打下了深刻烙印:小富即安、容易满足,缺乏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经营保守,按陈规办事,缺乏不断创新精神;视野狭窄,只与邻里比高低,缺乏争创世界一流的拼搏精神;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缺乏与进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思想、观念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不相容的。

传统的宗教文化“教”不出现代化所谓传统的宗教文化,指与农耕文化同生同长的宗教文化,属于农耕文化的亚文化。由于农耕文化相对于市场文化或资本文化是落后文化,因此,其亚文化当然就属于落后文化范围了。尤其就中国西部地区的宗教文化而言,其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作用也就更为明显。例如:西部宗教文化浸润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存在“不求今生富足,只修来世福祉”的观念十分严重甚至顽固,普遍轻视商品交易,缺乏积累个人与集体财富及劳动致富的动力和积极行动,落后的宗教观念和固守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排斥、乃至反对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致使多年来国家投入巨资的一些国企业绩甚差,不仅起不到经济增长的辐射作用,拉不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甚至长期依赖政府输血以维持生存。同时,国家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扶贫政策与措施也收效甚微。

落后的教育也教不出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发达的教育,中国的整个教育是相对落后的,而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则更是如此。可以说,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与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基本是一致的,几乎仍处于“自然经济文明”状态。整个西部的文盲率占28.7%,比东部高出12.7个百分点,在业人员的文盲、半文盲率,除四川、重庆和新疆外的其他西部省地区都在22%以上,有五个省区高达30%以上。

落后的文化设施也化不出现代化除了在几个正迅速崛起的都市里可以看到与现代化进程基本适应的文化设施外,在广大农村与边远县城,几乎看不到必要的文化设施。西部地区有四分之一的县至今无文化馆、四分之三的县无博物馆,三分之一的县无青少年宫。很多县城,即使在形式上建立了文化馆、艺术馆、少年宫,但由于经费、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也使这些馆所流于形式。作为公共产品的投入,至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也只是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

东西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仍在扩大至200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西部为56.8%,东部为30.3%:人均GDP,2001年,上海为37 382元,四川为5 250元,二者相差7倍之多,如拿上海市与贵州省相比(贵州为3 995元),二者为10倍之差。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由外延型转变为内涵式增长型,西部大多属外延型,至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后劲有限,导致西部社会文明进步始终赶不上东部步伐。

西部地区人文精神打造的认识

人文精神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识环境等。人文精神是社会本体隐含隐藏的无形精神。打造西部地区的人文精神,即建设西部人文精神,应从人本主义、公共理性精神、人文素质三个方面入手。

人文精神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16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在近几个世纪却大大落后于昔日曾十分落后的欧美而无所创新,无所作为呢?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中华民族灵魂的创新精神被农耕文化中的糟粕所束缚,甚至被窒息。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先导及其沃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的西部开发漠视西部地区人文精神的创新建设,我们将再次进入历史上曾经误入的误区。

人文精神状态是扼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西部落后于东部,我们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当然是原因),而较多地忽视西部人文精神的建设与打造力度、深度、强度不够。而且这一忽视在今天已经进行西部大开发6年之际尚是如此。

反思我们的西部大开发,从提出到实施业已6年,成就的取得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可以说与预期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忽视了西部人文环境的打造与建设,而更多地强调中央政府的资本投入、政策投入和东中部地区的物质援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由于缺失了对人文环境这一“基础工程”的打造与建设。致使国家扶贫政策实施在某些特贫困地区所遭遇了尴尬境地——“年年扶贫年年贫,越扶越贫”。

西部社会是有其自身独特存在的系统,我们必须确认和发展其社会主体,使之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加速社会主体人文价值系统的融合作用、纽带作用、定向作用,使之用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念形成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规范力,从而加速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以推进社会进步。古今中外历史的一切伟大事业,无一不是在凭借科学的理性社会主体转化成现实的时代实践主体才得以成功的。

人文精神建设项目是西部大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和拱心石西部大开发必须从人文精神建设上加大力度、深度和强度。要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西部大厦的地基和拱心石,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西部大开发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只有进步的、有科学依据的人文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动员的广泛引导和指导。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精神应能营造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应能担纲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终极信念和原则。

西部人文精神建设至少应从广泛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人本主义精神、公共理性精神和内在人文素质的提升等三方面入手,促使人文精神社会化、大众化、与时俱进。一定社会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有所提高才是商品经济文明成熟的标志,这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化人文教育,使新人文精神大众化、普及化并深入人心,使西部大开发具备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郝幸田)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文化
人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