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关系紧张的症结在哪儿?

2006-12-15贾继保

企业文明 2006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企业

贾继保

企业一味追求劳动力低成本,老板的腰包虽然“肥”了,但员工的热情却在慢慢地冷淡。

造成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津津乐道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采取“寻低竞争”的方法,一味追求劳动力的低成本。这种观念和做法,虽然可以立刻降低生产成本,在价格战中暂时处于优势,但长此下去,不但会损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从而抑制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味追求劳动力的低成本,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损害社会公平,引发社会动荡,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8%以上,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不快,社会上仍存在不和谐现象:如失业率上升,收入差距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为0.4的警戒线(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54,2004年为0.465,2005年逼近0.47;世界银行估算,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文件法规的出台,某些状况有所好转。但劳资矛盾可能是新时期更具普遍性和经常性的问题,近年来企业劳动争议逐年上升,劳资冲突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构建和谐社会,并不否认社会分化,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逐步追求社会公平。市场经济讲究效率优先,因不同阶层掌握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化。但当社会总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考虑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但无法自然解决社会不公。社会不公一旦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社会动荡,也违背我党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果发生社会危机,就需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平息。我国学者提出,要防止掉进“拉美陷阱”。一些拉美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后,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出现畸形,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社会动乱,从而影响经济持续增长。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国江苏省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江苏省率先发展,一路闯关,1997年人均GDP就达到1 000美元,领先全国7年;2003年达到2 000美元;2005年底为3 080美元,领先全国15年。江苏省信访局局长王庆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1997年全省进入1 000美元后,感受最明显的就是上访群众迅速增多。2003年前,来省、进京的信访案件每年增长20%,大大超过GDP的增速,全省的进京信访量甚至一度达到全国第5名,给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在1 000美元~2 000美元阶段,以农民负担、企业改制矛盾最尖锐,55%的集体上访由此引起;而在2 000美元~3 000美元阶段,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征地、城市改造拆迁、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司法诉讼等领域的矛盾将占上风。种种矛盾起于利益、息于利益,江苏省经历了矛盾高发的考验,采取了一系列安置好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的办法,如:规定企业改制须阳光操作、有情操作,叫停“甩包袱”式的企业改制,实施“拆迁新政”,启动“土地换社保”,率先取消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较早实现农民工子弟城里平等入学等办法,使矛盾和贫富差距进入平缓期。2003年后,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接近2∶1,一直低于全国城乡差距平均为3.3∶1的水平。

一味追求劳动力的低成本,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相当大的劳工群体长期处于较低的工资水平,就意味着消费品市场的萎缩和资本扩张不易受到限制。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消费不足而投资过旺。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低迷,除了“预期消费”大,导致储蓄抑制消费外,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慢,缺乏消费力,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抑制投资的扩张冲动。从国际上看,低收入群体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国内市场就难以扩张,迫使中国依赖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样极易被国外攻击为“中国危胁”。以劳动力低成本为代价的产品低价格,也会招致国外的反倾销,从而极大地影响企业的产品出口和长远发展。

一味追求劳动力的低成本,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名义人工成本只及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但如果按劳动生产率计算的人工成本就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我国产品的竞争力,除了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更应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来体现。我们不能满足于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层面上,而应努力向高端延伸。只有反向思维——提高劳动力成本,即积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劳工标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地区的制造业出现“技工荒”甚至“民工荒”,除了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外,一些地区、企业长期不涨工资、缺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条件恶劣是重要原因,这也是对以往人力资源掠夺式开发的“报复”。民工的“倒流”引起了企业的用工恐慌,一些地区的有些企业,因招工不足而取消订单,甚至停产歇业。可见,要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善待劳工。

一味追求劳动力的低成本,其产品往往以牺牲劳动者的基本保障和劳动力的人格尊严为代价,违背了人类共有的道德标准,正在引起一部分消费者的抵制。当前,一股发源于西方消费者价值观念的社会责任浪潮,已经在国际产品和服务领域兴起。消费者依据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来选择产品,而这三个方面是需要综合认证的。企业向第三方提出申请,通过认证获得市场的“通行证”。消费者就购买那些获得“通行证”的产品。认证是企业的自觉行为,每年还需年检,实现对企业生产监管的经常化、制度化。企业通过认证建立自己的信誉,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企业的“向上竞争”(而不是在招用劳动力方面寻低式的“向下竞争”),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在消费者的促进下,企业勇敢地担负起社会和道德的责任,使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质量、环保、道德三位一体的高级阶段,这是对社会、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多方都有利的事情,合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要求,合乎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的福音!

(责任编辑:李万全)

猜你喜欢

劳动力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