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寄希望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2006-12-03孙复初

北京文学 2006年12期
关键词:考试教育学生

孙复初

教育问题和农业问题一样重要、一样严峻。教育问题和“三农”一样,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教育问题真严重。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丝毫不亚于农业;教育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教育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问题。当前首要的是能否做到下情上达,向中央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

从现象上看,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年年喊加强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年年喊反对乱收费,乱收费却屡禁不止。

负担过重破坏了人问最美好的家庭关系,破坏了真挚父女之情、母子之情。父母催孩子做作业,关系变得很紧张、很不正常。我亲眼见过一位母亲要孩子做作业,孩子眼里冒出敌视仇恨的目光。一个女孩在母亲面前流出哀求的眼泪:“妈妈,你饶了我吧,我实在活不下去了,你杀了我吧!”

这是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学校和家庭和谐吗?即使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让孩子进了学校,这种集中营式的学校能和谐吗?

学生负担过重,不是局限在部分省市、部分学校,现在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江上下,黄河两岸,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几乎所有学校无一不重。如果只是出在一班一校,那是班主任、校长的责任。如果只是一省一市,那是省市教育厅局长的责任。现在是全国性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应试教育上,出在教育体制上。

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在下令减负,一方面又在加负。中央电视台“新闻50分”介绍《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启用英语新课程标准分九等。小学二等,初中五等,高中毕业七等;高考八等(相当大学四、六级),要求能直接听懂大学外教讲课。现在还有近半数大学生尚没有通过四、六级。新标准来个全国一刀切,一下子作为大学入学统一标准。广大农村和远郊区县哪有那么强的英语师资?大批农村中学生因此都进不了大学怎么办?多少中学生能不为此玩命?中小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

现在是我们的考试制度出了问题。对教育来讲,考试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检查教学质量,另一个功能是选拔人才。现在考试被异化了,考试从检验手段异化成学习的目的和动力。现在的考试既不能准确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水平,也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有些出题的老师自己讲,我出基本的考题考不住学生、拉不开差距,只能出一些偏题难题。在这种命题思想指导下,如果文学家参加语文考试,也会考不及格,英语教授去考四、六级也不见得考出高分。七位外教参加高考英语考试(满分150分),他们平均只得71分。

应试教育第一个危害是造成教育效率低下。以英语教学为例:在20世纪30~50年代初,我国许多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就能做到英语基本过关。中学英语词汇量达到5000~6000(甚至达到过8000),目前中学英语词汇量只有2000多。这说明我国教育史上就有使中学生英语基本过关的成功经验。同样水平的英语师资,在没有各种现代化设备(如收录机、复读机、语言实验室等)的条件下,就能使中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负担也不重,也从未采用什么标准化考试。进入大学(非英语专业)就不再上英语课,大学里也没有什么“大学英语”。这证明我国学生是有学习语言的天赋的。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中国教师,同样是中国学生,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英语课变成学习期限最长、用学时最多、考试最多、精力和财力投入也最多的一门课?为什么我们中、小学生英语学得那么艰苦,学得那么吃力?大多数学生到高中毕业仍然没有过关?以至于出现了大学(基础)英语这样的课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是什么?是中学英语不过关然后到大学的延伸。“大学英语”这一怪胎是我国英语教学由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造成效率低下的产物。

标准化考试是从西方引进的一套落后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西方先进经验。我们主管部门却把它奉为至宝,还要用它“同国际接轨”,只能害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

同样,标准化考试也是造成我国中小学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生考试也是如此。

应试教育实行这一套标准化、ABCD选择题的测试方法,还助长了学生猜、蒙、投机取巧的恶劣作风。学生在调查中写道:“标准化考试培养了一套应试的猜蒙技巧。”我会同清华几位老师把参加这种应试辅导学校辅导后考得高分的学生请来座谈,请他们介绍这套应试技巧是怎么回事。学生举例说:“譬如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一大段原文自己看不懂,老师教我们看不懂没关系,可以运用什么“分类法”、“排除法”……等等根据ABCD四个问题倒过去猜、去蒙,就能够把答案做对了。“老师还教学生如果时间已到,还有几十道题来不及做完也别放弃,都答上C,还可以得到超过四分之一的分数。”老师说:“选C蒙对的概率最高。”如此等等。学生说这种应试辅导对中下程度的学生特别有效,因为按照实际程度,考试根本通不过。但通过应试辅导班教师这么一“点拨”,立竿见影,就能取得很高的分数。

我和清华几位老教师作了一个对比试验,把学生选对答案的题拿来,用另外的方法去考,或就让学生讲讲这些题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看懂。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些辅导班教师传授的应试技巧之“高超”。这种现象也引起这些考试主办方的怀疑。因为他们感到考分很高和他们接受出国留学生英语能力很低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怀疑是考点的监考教师泄题。他们曾采用临时突然换考卷的办法,结果学生仍然考得很好。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应试技巧之强,堪称“世界一流”。我们真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人数当然最多),“应试强国”(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外国人自叹弗如),而仍是“教育弱国”。(建国57年,毕业了那么多大学生,有那么多博士,写了那么多论文,怎么就出不了世界公认的大师呢?)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禁心如刀割。应试教育的危害不仅造成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培养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学到老老实实严谨的学习作风,却学会一套去猜、去蒙、去压宝、去投机取,了的坏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胡明教授说:“这种标准化、机械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语文教参指导下的考试……渐渐磨就成一种虚伪应付的策略,一套应付测试包括作文立意的假话,面对一个标准答案,一个正确表达,从答卷到作文不说自己真实体验的真话,只说‘标准化了的正确的话,从语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朝斯夕斯,习焉不察,蒙蔽其间,欺人自欺。语文教育理论管理程式的误区弊端百出,标准化、简释体系引向的误区遗患无穷。”

我们必须严重关切这种标准化测试造成

猜、蒙答案的应试技巧,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毒害。教师结合业务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一位业务精湛、思想品质高尚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他不仅给弟子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教育弟子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同样一位教师如果教学生投机取巧也能够毒害腐蚀一大片学生。当今学生中作弊现象严重,一些青年学者在论著中抄袭剽窃,一些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坑蒙拐骗、贪污犯罪等等现象,不能说同应试中培养的不老实作风没有关系。

我们的人事部门也过于迷信考试,过分看重学历、分数、文凭和证书,而忽视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核,造成假文凭、假证书满天飞。而一个人的品格、素质和能力是一张试卷考不出来的。

应试教育的第三个危害是把中小学教育变成高度浓缩难啃、难嚼的硬面饼。为了应中考、高考之试,中学六年制变成四年制。原来初中、高中各三年的内容都压缩到两年讲完。初三、高三全用于应试。为了提高升学竞争力,就拼命提高课程的难度。不用说中学,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题,担任大学理工科教学工作的家长做起来都很费劲。一天几门高浓缩的课讲完后,教师就布置一大堆作业。浙江一位家长做不出,就去问老师这题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说:“我根本来不及出题,就从书店试题集随便撕下几页让学生做,这些题我自己也没有做过。”

应试教育的第四个危害是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偏科现象严重。现在的中学是高考、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于是考理工类大学的学生不学历史、地理。考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学习生物课。学生成天捧着试题集,大量做试题,其他什么课外书也不看。一位中学生不仅不知道古代有位王安石,还不知道中国有座卢沟桥。我曾向浙江一所重点中学领导同志建议加强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位领导同志说:“原因在于高考不考实验、动手能力,只要高考一考,我们马上就抓。”

应试教育第五个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生活。这是“封闭式管理模式”最致命处。封闭式管理自然可以让学生摆脱外界的不良干扰,不去“上网吧”、不去打架斗殴等等,但却把学生同社会实践完全隔离。学生在太阳出山前就进教室,太阳落山后还没有出教室。学生说:“太阳不是我们的,草地也不是我们的。”学生每天不看报、不看不听电视、电台新闻。完全不闻不问国内国际大事。好多学生竟然不知2005年我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封闭式管理模式把学生变成闭门修行的修道士,成了做题的机器,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没有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位考进清华的博士生不仅不会设计布置一个实验,甚至连简单的接线也不会。学生缺乏社交能力、待人处事和组织能力,而且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考进清华的这些高分学生有的不会穿针引线缝扣子,有的拿到父母的汇款单不知到哪里去取钱,有的炒鸡蛋不知道往锅里先放鸡蛋还是先放油……这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生活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相违背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进入了大学,如何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际上能有什么竞争力?

应试、应试,首先是应“高考”之试。是不是这根高考指挥棒指挥着全国的中、小学和全国的青少年学生?

高考指挥棒是不是造成全国中小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源?教育主管部门下文件:不准双休日上课、不准增加学生负担、不准按分数排名等等,为什么毫不见效。有人说得好:这是手中高举应试教育的“令字旗”来治理下面的应试教育的一些表现。这是非常可笑的事。

我们要解决学生负担过重、克服应试教育是不是首先要从解开高考这个“结”着手?

有人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难解的“结”。由于高考指挥棒是造成全国应试教育直行之“源”,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把指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指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几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应该说,在高考招生的方法上有所改变,对此我表示欢迎,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考的这一改革仍然是政府行为,从部一级下放到省市一级,是教育厅(局)行政官员的改革,还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参与的(改革)行为。广大教师还不是这一改革的主体,他们仍然是省市高考指挥棒下受指挥的群体,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主动性积极性也没有发挥出来,他们仍然不能成为改革的主力。

2.高考改革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在应试教育盛行20多年的情况下,必须把应试教育体制彻底转变成素质教育体制。这是指导思想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不只是考试方式方法的改变。目前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对应试教育体制有多少触动,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会依然存在。教师依旧是高考指挥棒下受指挥的对象,学生仍然是做题的机器。因此教师对教育改革依然没有多少发言权,只能奉命行事。

3.高考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在全国真正实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场改革的结果应该是把学生称之为“地狱”、“集中营”的学校改变为孩子们受教育的“天堂”和“乐园”。让他们重新获得他们本应有的欢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我建议素质教育质量评估系数包含两部分:

1.某一地区、某一中学进入大学(还可以包括高职、高技,下同)的学生的素质评估。该素质系数是该地区、该中学近几年来毕业升学的学生到大学高年级(包括升入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包括理论素质、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该素质系数由各高校教务处招生办牵头,汇同各系主管教学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根据该地区、该中学进入大学后高年级的实际表现评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中学的产品——毕业生,理应接受社会(后续学校)的检验。这一检验结果应当是比较科学的、可信的。这一系数应占比例为60%~70%。

2.某一地区、某一中学的素质教育质量现场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校风、办学思想、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学习负担、学生通过体质合格标准的比例、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调查结束后由评估小组成员参考国际跳水、体操比赛裁判打分方式公开亮分。

建议现场调查评估参数占总分50%~40%。

建议设立国家素质教育评估委员会,由国务院任命。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并负责最后汇总,确定每一地区、每所学校的评估总参数值。参数值可每年调整一次。

各高等学校根据该地区、该中学的总参数值,确定本高校在该地区、该中学的招生名

额。对那些入学基数大(升学率高)而优秀率低(或特低)的中学应特别注意,考虑是否减少其名额,以观后效。

评估委员会下设各省市地区的评估小组,建议小组成员由大、中学校退休的素质好、作风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年龄以55~65岁为宜。建议采取自愿报名和社会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公开面试、竞争上岗。实行高薪养廉、政府发给津贴。小组成员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严格管理。凡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一经查实,公开曝光,并依法处理。

评估委员会和评估小组不由地区学校接待,不接受任何宴请和礼物。交通住宿单独安排,在评估经费中开支。

素质教育质量评估是一个导向标,把这一评估系数和高考招生名额挂钩对克服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来说能起到扭转全局的作用。它比中央国务院下红头文件还要有效。

第二条思路是教育部、教育厅(局)把高考(考研和中考)招生考试的命题权完全还给学校。可由若干所同类学校共同命题,联合招生。教育部与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完全脱钩。

第三条思路是实行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成绩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高中三年一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建议招生录取时要参考平时成绩。

考试方法可以采取在笔试基础上加面试的方法进行。

高、初中阶段都应恢复应试教育前的三年制课程设置。课程包括政治、国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每门课在期末考试评分。建议将高考科目增到6~8门,每门课考试不超过60~90分钟,三天考完。各大学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并对每个科目确定不同的比例记入总分。例如英语,不同专业可按不同比例(例如:100%、80%、50%)记入总分,或完全不入总分。有的专业可不考口语或听力,其他科目与此相同。

各专业记分的主要科目的高考成绩如果和平时成绩有很大差异,允许录取院校对该生单独复试。

招生录取人员接受学校、社会舆论监督。对录取学生质量有怀疑者可以举报。必要时可以复查或复试。确实不合格者予以退回。招生人员如有违纪违法行为从严查处。

高考录取要参考平时成绩,对各中学恢复正常的全套课程设置,稳定正常教学秩序,能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条思路是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天才(偏才)苗子”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大学有招收特长生的制度,例如体育、文艺有特长的可以降分录取。但体育、文艺毕竟还不是高校的主课。国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或发明创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都不在特长生之列。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目前都一律按“全能”考试(高考)来选拔。我们就拿考核选拔运动员苗子为例。如若当年蔡振华指导挑选邓亚萍要考她的跳高跳远,冯树勇指导挑选刘翔,要考他的铅球、铁饼,大家都认为这是说笑话。我们不能要求国家运动员个个都是五项全能、十项全能。刘翔、邓亚萍都是世界级的运动员,他们都是天才,也都是偏才。选拔运动员是如此,高考选拔大学生为何不应是如此。

若按当前高考“全能”的要求,当年钱钟书、吴晗这些大师就上不了大学。这20多年来,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把多少有天赋的“偏才苗子”拒之于大学门外。这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

为此,建议部分高校扩大并改革特长生的特招制度。由这些高校举办部分“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和“发明创造能手”夏令营和冬令营。通过入营资格考试的高中学生在营中接受特殊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选拔确有天赋的苗子。由高校导师组成“伯乐”小组面试,确实优秀者在高考中降分录取。降分幅度可大于20分~50分,个别甚至可降100分。

我们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创新人才,这一改革具有战略意义。

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决定了并指挥着全国中小学办学的方向。建议由各方面专家共同会诊,提出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全国试行。以上几条思路仅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参考。

第二项重大改革是教育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建国50多年来,教育界瞎指挥造成失误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这说明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人应该是教育家,能正确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原则,虚心听取懂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改革要审慎作出决定,切忌拍脑袋瞎指挥。现在看来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还总结得很不够。

文革前的不说,近几年来大家反映强烈的决策失误、瞎指挥的例子有:

一是大学合并,盲目扩大,造成质量下降;

二是烧桥戴帽。前一时期砍掉大批高职、高技、中专、中技学校,纷纷升级戴帽,变成大学。把培养高、中级技师、技工的桥烧掉,使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现象更加严重。造成一年几千万初中、高中毕业生升学无门、就业无一技之长,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最近虽然下令恢复,但师资早已流失,校舍设备荡然无存,有的也是元气大伤、面目全非。我国原有培养多层次人才的结构多少年也难以恢复。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失误,对国家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这种决策的重大失误如何总结?

三是取消重点初中,许多百年老校被迫砍掉初中部。从北到南,多少学校的校长为此痛哭流涕,惋惜他们初中部的校风、传统、师资、校舍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积累起来的。两年后,校长们破涕为笑,“名校办民校”,原来公立的初中部都转成民办,成为高收费的学校,自然家长们要多掏腰包。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因决策错误人为增加乱收费的突出事例。

这种例子还有一些。大家盼望这类决策失误、瞎指挥能从此绝迹。

衡量教学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政绩必须同应试教育的升学率完全脱钩,转而以该地区和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估值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这就从机制上自动调节,引导主管部门去检查学校教育方针政策执行得如何,办学方向是否端正,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否逐年提高,身体素质是否日益改善,智力教育要看学生是否做到主动积极、愉快而饶有兴趣地学习。业务课程当然要看学生的理论基础、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运用能力掌握得如何,也要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多少。教育必须同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学校应该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和天堂。学生们应该享有快乐的童年。

当然衡量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政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看教育经费是否真正落实到位,而且逐年有所增加,能达到并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把校长的精力从“弄钱”上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素质教育”。

为此,我向中央郑重提出几条建议:

一、由主流媒体选派得力的资深记者,分赴全国各地,把当前学习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盛行、乱收费方面的真实情况调查清楚,准确反映给中央。能不能把各地真实情况调查上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调查报告不应只交有关部门,而应向社会全文公布。

二、在调查第一线真实情况的同时,在报刊、电台、电视和各大网站组织一次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大讨论:

1.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

2.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3.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

4.教育经费的增加、落实和监督管理等等。建议审计、纪检部门对一段时期以来各学校的扩建、新建项目进行一次大检查;

5.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教育部是否也能像国务院各部委一样,也来一个政企分开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6.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培养什么人?

7.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全国大讨论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建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新明确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使我国教育能完全融入和谐社会,使我国教育事业从此走上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的康座大道。

责任编辑张颐雯

猜你喜欢

考试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