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习得与二语写作

2006-12-01曹路漫

电影评介 2006年20期
关键词:习得者二语母语

曹路漫

[摘要]二语写作研究发展很快,但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写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的关系、英语作文的语篇特点和语言特点、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英语写作教学等几个方面。而事实上,文化习得的成败与二语写作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本文从分析二者关系入手,揭示母语文化、二语文化是如何影响二语写作能力的,着力探讨如何通过习得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高二语写作水平。[关键词]文化习得二语写作

引言

国外的二语写作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结果研究、环境研究和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的关系、英语作文的语篇特点和语言特点、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英语写作教学等几个方面。本文从分析文化习得和二语写作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在整个二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着力探讨如何在二语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习得和语言习得“融合”的方式来提高二语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文化和文化习得

什么叫“文化”,或如何界定“文化”这一概念,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文化”的范畴很是宽泛,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越深,就越是发现它难以把握,难以界定,实在是因为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异质性、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Kramsch(1993)“多元合一”的文化观告诉我们:过去那种以国为界对单一民族文化的描写是不符合当今现实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而且文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区别(顾嘉祖等,2002)。文化,大到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等:在跨文化交际中,沟通不顺利的原因很多,但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沟通受阻甚至失败确实是常见的现象。

二、二语文化习得与二语写作

二语写作是人们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书面交流的一种方式,而“语言仅仅是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包含着传送一种思想和理解对方的思想。”(唐菊裳,杜学增,1999)南京大学文秋芳教授等的研究显示了二语写作过程的双语性,即作者在二语写作过程中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文秋芳,王立非2003)。而人的思维活动方式是文化的其中一个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书面交际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丰富的语言知识是绝对不够的,交流、沟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是否已经真正习得了双方的文化,取决于写作者能否运用第二语言“传送一种思想和理解对方的思想”。二语写作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误会、不快、甚至是彻底失败。要想在运用书面的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跨过这些文化习俗方面的障碍,无疑要在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习得二语文化:在母语习得的基础上,习得二语文化。而众所周知,文化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它又不像语言那么具体、有形、可以描述,到底如何才能有效习得二语文化,又如何通过习得文化提高二语写作能力呢?

三、文化习得与二语写作

文化习得既包括母语文化习得,又包括二语文化习得。在二语文化习得过程中,并没有发展出一个独立于母语文化之外的新的系统,只是不断地把新的知识融入到一个本已存在的系统,也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嘉祖所认为的“中介文化系统”。习得者或是把二语文化中比较容易习得的内容包容进自己“文化空间”:或是在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发生;中突时,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和选择:或是将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进行融合:或是在使用过程中,随机应变,将二者“场合化”(顾嘉祖等,2002)。

1、首先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习得

每一个习得二语语言和二语文化的习得者,对自己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话,就无所谓习得二语文化了。只有热爱本民族文化,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习得者,才能运用二语写作的形式与西方国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交流的机会是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沟通交流的增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尤其是美国等国家的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力越来越强。近几年来,“洋”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年轻人几乎忘了自己的国家还有像“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有着丰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中国民俗专家陈连山认为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而且,春节是一笔现成的文化财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建设新的全民族各阶层共同享有的节日文化。而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中国人如果忘记了或哪怕是淡化了自己的节日,就等于背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并不意味着一种进步,相反是一种值得专家、学者、甚至是大众,反思的一种文化倒退。

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母语文化的意识。政府的舆论导向当然非常重要,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国诸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加强宣传、保护,加强引导:专家、学者的关注更是不容忽视:现代社会的传媒技术非常发达,网络、媒体、课堂教学等都是最佳的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

中国政府这些年也在努力从教材的编写、课程改革等方面入手,希望能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能够把文化习得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比如,过去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或是涉及很少中国文化,而现在的各个版本都在努力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并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无疑使中国孩子加强了中华民族自尊、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又自然习得了二语文化,掌握了运用二语与人沟通的本领,真正具备了运用二语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的宗旨所在。

2、二语文化习得

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完全摒弃二语文化。相反,要加强二语文化意识,正确认识母语文化习得和二语文化习得的联系和区别。

无论是从习得的过程和习得的结果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共性。语言和文化都是有系统性的,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也都是这种系统的“内化过程”两种习得的结果都是抽象性的,都可以满足习得者在不同场合沟通交流的选择需要。

当然,二语文化的习得与二语语言的习得之间的区别同样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因为文化具有隐蔽性特点,习得者往往难以把握这种隐蔽性:其次,文化具有排他性,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心理排斥,使得习得者很难习得二语的深层次文化,“中心文化”:另外,二语文化习得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习得的效果。

3、如何在二语教学中习得二语文化和

提高二语写作能力

鉴于此,在语言文化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文化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意义”:“语言文化教学是对‘意义的动态理解过程”(顾嘉祖等,2002)。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她1993年出版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Context and Culture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要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二语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放在语言知识的简单介绍和机械模仿上,而应该把二语国家的核心文化作为介绍和学习的重点:另外,在不同阶段,着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初级阶段,可以介绍第二语言的文化内涵、二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在高级阶段,就要培养习得者的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创造力。

具体到二语写作,笔者认为如果习得者只是凭借丰富的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只是一味机械模仿,恐怕很难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二语作文。何况,二语写作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运用所学到的二语词汇、语法、语篇知识拼凑出几篇文章,最终目的是能否运用所学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和意义与二语国家进行“互动”。在二语写作习得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意识和二语文化意识,掌握运用书面形式传播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的方式方法。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王立非教授认为进行二语写作要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1iteracy),其中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literacy)、“语言能力”(1inguistic lite racy)、和“社会文化能力”(sociocultural literacy)(王立非,2004)。这三种能力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结论

语言和文化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融为一体。而不仅仅是把文化看作是附加于“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技能”。

尽管文化的范畴非常宽泛,但他也有其核心部分,是完全可以通过融合的方式习得的。而文化的习得,对二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可喜的是。国内外语言文化研究者,包括从事语言文化教学的教师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为可喜的是在胡文仲等教授的呼吁下,国内的文化教学已经在逐步地进入课程设计、大纲设计的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对二语写作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拙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二语写作研究专家、教育专家来关注文化习得与二语写作的关系和互相作用,以便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awareness),能够真正做到母语文化与二语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的二语写作人才。

猜你喜欢

习得者二语母语
母语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母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