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视觉呈现与文字表述

2006-12-01万军杰

电影评介 2006年20期
关键词:摄影术媒介文字

万军杰

[摘要]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较之以往“印刷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试图就图片的中心化/文字的边缘化以及影像艺术作为新的媒介的必要性及其优势作出解读。[关键词]建筑艺术媒介文字图片影像艺术

现场体验是对建筑的实体、精神的领会最直接、最感性、最有效的方式。严格来讲,“人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才能感受建筑,正如人只能从照片中感受照片,从文章中体味文章”。现实中往往由于时空的阻隔大大限制了现场体验的可能性,必须借助于种种媒介来理解建筑艺术。传媒工业的发展程度又决定了媒介的形式,而当代传播媒介的形式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摄影术高歌猛进,迅速工业化并成为报纸杂志以及家庭成员和个人的宠物;如今电影、电视、录像艺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文字日趋式微,成为图片、影像的注释。笔者在这里愿意就文字、图片、影像在当下建筑艺术的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及其意义与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摄影术在于捕捉现实而不是表达现实

在当前的建筑文化传媒领域,作为图片与文字载体的平面印刷媒体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其在今天的“读图时代”迎合了消费者的阅读嗜好,图片在其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广告、照片、效果图、工程图纸等。

不可否认,图片作为对建筑作品的解读与表达的一种直观的方式,在建筑艺术传播领域有其必要性,问题是图片真的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去理解、体验建筑吗?图片在平面媒体的泛滥肇始于摄影术的普及,然而摄影术只在于捕捉现实而非表现现实,卡夫卡曾在与朋友的谈话中讲道:“摄影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表面。就因为这个原因它就遮蔽了生活的底蕴,而生活的底蕴透过事物的表面,犹如光和影一般闪现着。人们即使是使用最敏锐的镜头也无法捕捉它,人们只能通过感觉来摸索它……这部自动照相机并不会扩展人们的眼光,只会使人们的眼光异想天开地简化式地飞掠。”卡夫卡感性地强调了图片对人的想象力以及其他感官的限制,摄影绝不可能超越视觉本身。如果说,方案之后的已建成建筑项目已经不再依赖人的想象力而是对建筑空间、实体以及环境的体验与理解的话,而图片在这方面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苏珊·桑塔格在其《论摄影》一书中有更精彩的论述:“理解是从不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理解的所有可能性都根植于说‘不的能力。严格说起来,一个人决不会通过一张照片而理解任何东西……理解是建立在视其功能如何的基础上的。而功能在时间中起作用,因而也必须在时间中加以解释。只有叙述性的东西才能使我们理解。”

传媒工业的发展已经使“图片的叙述”成为现实。一方面,以电影艺术为首,涵盖电视、录像等多视觉媒体的影像艺术在引导人们艺术消费的过程中,促进了艺术与大众的相互亲近,艺术成为大众可以共享的生活对象而非小部分人自我陶醉的领地。另一方面,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得影像作为媒介的身份在逐渐代替传统的平面印刷媒体。网络、移动电视、PSP、智能手机等影像载体的应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类似在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出现的电子报纸并非如痴人说梦。影像在这两个层面的应用前景为以体验建筑为目的的建筑艺术的传播、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影像艺术作为表达建筑的媒介的优势

影像的概念早已有之,但至今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严格定义。一般而言,它包括摄影艺术、电影与多媒体艺术。为了方便论述在这里的提到的影像仅指动态的、叙述性的、多维的电影艺术和多媒体艺术而不包括摄影术。现实生活中,从电影到电视,再到多媒体和互联网,影像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符号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物质化,其市场价值和观赏价值也空前膨胀。

影像艺术“具有同其他艺术截然不同的特性——在空间、时间方面几近极限的表达上,在抽象与想象的高度统一上,在艺术语言结构方面强大的剪切、分解及重构能力上都蕴含着颇具颠覆力的潜能”。它作为媒介在表达上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与被摄物同一性的特征暗合了建筑现场体验的种种可能。与此相反,照片、效果图等平面媒介在表达上的片面性往往导致我们对建筑的误读,建筑实体与图片有时会形成极具讽刺性的对比!而部分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无意识”中对建筑及其环境做出了精彩的解读。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云上的日子》,以意大利城市也是导演的故乡费拉拉作为叙述的背景,摇动的镜头中诗意的城市成为无声的角色。强调建筑、环境与剧情的关系是安东尼奥尼一贯的风格,这一点在他的《红色沙漠》和《奇遇》中也得到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谢尔盖·爱森斯坦、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尤里斯·伊文思等电影大师的纪录片中都有对城市、对建筑精彩的纪录和表达。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台湾建筑学家李清志就出版了《建筑电影学——电影中的空间类型分析与解读》,作为影像艺术与建筑艺术在现代背景下相互关系研究的先驱者,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对建筑艺术与电影艺术如输血与器官移植般的互相渗透的关系作了敏锐而精彩的分析。从此种意义上讲以影像作为建筑艺术表达的媒介在现代的语境中不但可能而且必须。

三、文字对建筑的表达超越了视觉的极限

书刊作为媒体在电视等主流媒体的挤压下退居了边缘。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是与这一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人类从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进程,也必然地伴随着图像、文字符号之间中心与边缘的更迭。对于建筑艺术而言,文字的式微又意味着什么呢?

图片与影像的本质弱点是他们无法超越视觉本身,人的目光停留在图片、画面上的同时便被剥夺了想象的权力。“阅读可以使人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而图解在这方面只能甘拜下风。正如建筑不会说话只是空间和物体,写下或说出的文字有其自己的逻辑。所以我认为语言作为语言本身是最美的。”文字在建筑杂志、宣传册中的减少,其原因是:一方面受专业的特殊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决定性的原因还是在现代社会中视觉符号的“霸权”地位的现状和受众阅读趣味的退化。

“印刷术比起摄影形象来,在提炼世界、将其转化为精神的对象方面,似乎是一种更为可靠的形式。”文字的概括能力、叙事、说理能力使得它在表达抽象与形象两方面、在传播与保存上都有自身的优势。单纯的图片与影像都是多义性的,读者在上面往往会选择一部分而忽视另一部分,不同的读者在同一张图片、一段影像上花费的时间与得到的东西也决不相同,文字对于图像而言一个重要的意义便是“锚固”其意义。

作为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之一,文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建筑。一方面文字可以独立作为媒介来表达建筑艺术;另一方面,文字与图片、影像互为注释。在今天的建筑期刊、建筑宣传册以及影视作品等媒体中,文字更多地是作为图片、影像的注释而存在,而且这种注释在变得越来越短。这固然是由于当前消费社会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现状所决定,问题在于严肃的建筑出版物不是时尚读物,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诉求,负担传播建筑艺术的职责。

四、结语:建筑艺术传播媒介面临多元化

从上文可知,图片表达的片面性容易造成对建筑的误读,而对影像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相互渗透尚需给与更多地关注和有意识的利用;同时,文字的魅力在“读图时代”须予重新审视。然而,传媒工业的发展、视觉文化的膨胀在冲击原有传播媒介的同时,也使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面临多元化。随着3D虚拟城市在电影、网络游戏中的应用,它也为建筑的另一种“现场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类似于w0w(魔兽世界)、CS(反恐精英)等大型3D游戏在建筑、环境、天气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力,如果可以将其以“游戏”为目的转化为一“建筑体验”为目的则可以开启不同于文字、图片与影像的另一种建筑媒介/作品。

猜你喜欢

摄影术媒介文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一)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