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接受美学视阈中的影视艺术教育改革

2006-12-01赵先正

电影评介 2006年20期
关键词:美学观接受者影视

赵先正

[摘要]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影视艺术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影视艺术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反馈点,对于探讨和研究当下的影视艺术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接受美学影视艺术教育改革

接受美学,是西方学者姚斯等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种文艺美学理论观。它旨在关注文学的接受研究和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影视艺术教育领域,意味着影视艺术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注重从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过去,影视艺术教育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或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师,而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接受则研究得比较少。事实上,关注影视艺术教育领域里学生接受效应,是促进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切实解决了学生接受问题,才能把握住影视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运用接受美学观,探讨和研究当下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受美学观认为,审美期待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通过原有经验、素养、理想、知识等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愿望。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定的结构图式。这个图式起着习惯性的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它们决定接受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向标准,决定接受者阅读过程中的选择取向,也决定接受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而且,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其生活阅历的增加、接受范围的扩大,艺术学养的提升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如果将审美期待作为影视艺术教育的切入点,它对影视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接受者,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以及兴趣爱好等构成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期待,它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接受效应。学生会按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审视影视艺术教育内容。并能动地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学生会主动选择那些同他们的艺术立场一致,同他的艺术特长吻合,并且支持他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信息。因而,影视艺术教育应从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艺术素养、兴趣爱好等,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促进影视艺术教育科学化。另一方面,审美期待作为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它包括众多因素,它们被激发和与作品相融合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刺激。也就是说,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传授的影视艺术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艺术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成为新知:反之,学生或是产生抗拒,或是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依据审美期待的接受美学观,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效应的差异性取决于学生的审美期待视野及其运行状态。为此,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实现合理整合,从而使影视艺术教育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接受美学观认为,审美经验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的、间接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经验。从戏剧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一个“审美经验”,它是学生过去学习和交际过程中积定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认识的动态过程。其中有积极的成分,有消极的成分,有正解的成分,也有误解的成分。学生的“审美经验”具有预置性和可衔接性,对影视艺术教育内容起着评价与选择的作用,因而,“审美经验”对于学生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接受态度上,即“顺利接受”或“抵制接受”。当学生发现影视艺术教育内容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基本一致或相近时,就会顺利接受:反之,学生则会抵制接受。这对艺术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即要关注学生的“审美经验”,尤其应重视学生“抵制接受”的心理研究。

影视艺术教育应用接受美学观指导教学,应注意充分学生“审美经验”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欣然接受教学内容。接受美学观认为,在审美经验与作品之间,应该有一个“美学距离”:当其距离为零时,读者完全进入角色,审美经验对作品接受失控:反之,读者则对作品漠然。因而,接受美学观认为,这种美学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远近适中。这就告诉我们,应正确把握影视艺术教育的特点。影视艺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影视艺术教学内容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结构出发,重视艺术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化综合性学习,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接受美学观倡导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去,充分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在接受美学观看来,作品的价值随着接受者的参与,会得到不断的修正、丰富和补充。依据接受美学观的观点,师生双方同时都是影视教学的主体,影视艺术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方式,它特别强调了学生作为接受者的参与性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去并形成互动?接受美观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来完成图式结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点。正是这些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类似的“空白”体现在影视艺术教育中,要求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悟,用想象去“填写”“空白”。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时间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艺术语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另一方面.从空间上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和质疑,并通过“对话”使问题得到解答。影视艺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艺术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艺术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影视艺术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更直接接触社会生活,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艺术的规律。当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影视艺术教育应主动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悟,甚至建议。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借鉴接受美学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接受美学观认为,未经阅读的作品是第一文本,经过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读者主观地加工润色。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读者以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的文本符号进行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对话与交流的再创造过程。

从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来看,教学内容是“第一文本”,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想象、体验、感悟后形成的新认识应是“第二文本”。提高教育的效度,关键取决于学生形成的“第二文本”。由此可见,关注、研究学生的“第二文本”,把握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是影视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度的有效途径。

接受美学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去体验,去“填空”,艺术存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对于读者而言,同一作品作为“第一文本”是相同的,但作为“第二文本”,则会因人而异,正如“一个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命题。也就是说,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从影视艺术教育接受的优化路径来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还原教学内容作为“第一文本”的意义,应是教师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多元化程度的扩大,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学生阅读视域的日益扩大,促使学生接受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在影视艺术教育改革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第一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第二文本”,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并加以正面引导。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第二文本”的价值,增强影视艺术教育的接受效应。

猜你喜欢

美学观接受者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