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纪录片的类型化研究

2006-12-01姜贵欣

电影评介 2006年20期
关键词:宋美龄类型化纪录片

姜贵欣

[摘要]文献纪录片是我国特有的纪录片类型,在国外,此种风格的纪录片被称为“汇编类影片”。可以说自从摄影机发明以来,纪录片就作为一种影像类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百余年来体现出了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关键词]文献纪录片类型化叙事手法视听风格

引言

19世纪末,也正是自从卢米艾尔兄弟发明了摄影机起,人类的历史便有了另外一种记述方式——影像的记述。而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更多类型的影视作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更习惯以动态的影像作品的样式来了解前人的生活。特别是纪录作品,以它独有的艺术特征与技巧,不知不觉的介入了历史。而对历史事件,历史片段的表达再没有比文献纪录片更适合的影像类型了。

文献纪录片从创作目标上看是将“旧事”变为“新闻”,是一种视听形象的文献。在我国,文献纪录片担负着弘扬民族精神,传递先进文化,陶冶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发挥主旋律教化作用的前提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的文献性本质,决定其终极追求是在屏幕上表现一段最为接近真实的历史事件。由于时间的久远,空间的变化,历史对今天的观众而言,或是支离破碎,或是飘忽迷离。因而,他们期待的是对真实历史过程的感知。基于以上原因,每个严肃的有专业素养的文献纪录片编创者,都在力图通过某一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使观众了解一段历史,并给观众提供出一个鲜明正确的审视历史的角度:同时,也在为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努力寻找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段。

一、纪录片与“类型化”

“类型”这一词汇本是指称文学样式和种类的语法词汇。这一概念产生后,类型的观念便被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剧本创作中,他将他笔下的人物进行分类,附以精心设计的生活背景,进而完成了他的作品创作,并创作出一系列后来为我们熟知的作品。电影诞生后,类型的观念又一次被借鉴到电影领域,如早期的格里菲斯的剧情片,弗拉哈迪的纪录片等等,都属于电影早期所形成的类型。工业革命后,随着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崛起,美国的好莱坞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电影制作的中心,并慢慢建立起其颇具特色的电影创作机制,直至今日其在主流电影创作中的地位都没有动摇。在当时,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下的电影类型得到扩展、完善、定型和推广,渐渐的形成了代表美国电影主流的“类型电影”。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新的艺术理念取代原有的创作理念,类型电影的发展也打破了早期的传统,从人物类型到故事线索,从社会背景到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改变。但“类型化”始终代表着人类对特定仪式的重复的认可。

而大洋这一边的中国,其影像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年,逐渐形成了其多样的影像类型。纪录片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世界范围内纪录片创作风格的影响,中国的纪录片快速的进步并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目前题材广泛,类型多样的发展现状。鉴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研究取得的成效,对我国纪录片的类型以及其类型化的分析研究也有着必要性。

鉴于早期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对历史文献纪录片,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纪录片类型进行类型化分析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的。对文献纪录片进行类型化,要素化的分析,将有助于其进一步发展,深入以至最后的繁荣。

二、文献纪录片类型化的外延

(一)文献纪录片类型化发展背景条件

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的特殊产物,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发掘和表现。

历史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长河,对于文献纪录片——这一依靠讲述历史,展现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类型来说,它的使命是永恒的,它的题材是不会枯竭的,它更该是一种永生的纪录片类型。

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引领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浪潮,纵观中国纪录片史,每一次前进的步伐大都是由文献纪录片作为先驱。《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等大型文献纪录片,耗资巨大,气贯长虹,历时一年甚至数年,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反响巨大。这三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纪录片作品,分别引领了各个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变迁。

(二)文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

任何一种影视作品都有其独有的叙事手法,不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性质的影片。任何的虚构都是为了讲述服务,其目的都在于使观看者了解创作者所表达的内涵,创作者的思想总是通过或花哨或质朴的讲故事的形式来实现其表达的,作者的这些思想和内涵往往通过剧情表达出来。而为剧情服务的,必然涉及到作品的叙事手法。剧情片在讲故事,创作者的初衷就是在为观众讲故事,选用不同的叙事线,选择不同类型和形象的演员,场景,进行场面调度,甚至包括画面的运用,都是为了把故事讲好。把思想传达好。另一方面,在非虚构类影视作品当中,虽然追求的是真实,但都是为了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完整的表达主题。文献纪录片就是“以历史的观点来解释影像,以影像的叙事策略来诠释历史”。由此可见,不论是表现什么主题的纪录片,介绍伟人生平,科普常识,回顾历史事件,文物遗迹等等,都是通过叙述和介绍性的表达将主题内容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的。

任何一种艺术体裁,在它的沿袭和发展中,都将自然而然地形成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创作上形成艺术风格的法则,也是受众观赏该类体裁作品时的审美认同基础。

三、文献纪录片类型化的内涵

(一)文献纪录片题材与类型化

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从题材上看不如其他类型纪录片涉及的内容那么宽泛,但都颇具历史感,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文献纪录片的题材的选定大多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黄金时间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就是为了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而耗时三年制作完成的,从规模上来说是空前的,总共拍摄了近四万分钟的素材:从制作班底上来看,该片的摄制出动了上百名专家,央视也抽调了精兵强将,并邀请了曾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摄影师赵小丁,日本著名摄影师赤平勉等大腕加盟制作。除此以外还有表现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平的纪录片《梅兰芳》为纪念邓颖超诞辰100周年而制作的八集文献纪录片《邓颖超》等。这些文献纪录片作品的创作大多具有纪念意义,其从策划到拍摄制作都是具有极强的目的性的。

目前的纪录片创作正积极倡导“无意识”创作,而尽可能避免早期纪录片创作遗留下来的“主题先行”的创作理念。文献纪录片却与其他类的纪录作品不同,它的创作非常注重前期的资料搜集和整体创作理念的构架。分析一些经典的文献纪录片作品,我

们不难看出,不仅是在制作上,在题材的选择上文献纪录片都具有类型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历史人物题材。

第二,关注历史事件。

第三,有关文化遗产题材。

(二)文献纪录片视听风格的类型化分析

文献纪录片的类型特征不仅体现在主题、题材、内容、叙事手法等方面。同时更展现在文献纪录片的视听风格上。不同类型的纪录作品在视听元素以及制作技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就文献纪录片这种特殊的纪录片类型来说,其不同题材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视听风格。下面将对不同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从画面构成、场面调度、音响处理、剪辑技巧上来进行类型化分析。

我们以凤凰卫视创作的三集文献纪录片《世纪宋美龄》为例,探析人物类文献纪录片创作的视听风格。纪录片《世纪宋美龄》分为《东方与西方》、《奋起与挫败》、《老干与新枝》三集,分别从国际活动,国内抗战,抗战胜利三个方面来建构宋美龄这个人物传奇精彩的一生。在《东方与西方》——集中,作品开篇以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的珍贵素材掀开了宋美龄作为国民革命时代的第一夫人,一代政治家的传奇经历,并附以“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20分钟内热烈燃烧到极至,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可以在20分钟内激荡出耀眼的火花”如此感性的解说词。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宋美龄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她以她惊人的智慧,优雅的举止,高超的外交能力征服了美国的政界,征服了美国的群众。她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卓越女性,她以她的所有魅力征服了世人。该片搜集的素材非常全面:宋美龄在美国国会、芝加哥体育馆、洛杉矶好莱坞剧场的演讲资料:与当时美国的第一夫人罗斯福夫人一起参加社交场合的画面:甚至由中、美、英、俄四国元首共同参加的开罗会议的珍贵素材: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珍贵文字文献资料。在掌握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如何能把这些被时间断裂开的珍贵素材剪辑编排在一起便成为出给编导的一道难题。在《东方与西方》这一集当中,作者并没有简单的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先是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宋美龄这一东方女性的巨大魅力,然后引出宋美龄的家庭,将宋家的旧址,宋耀如夫妇的成长经历——做摘要式介绍,从中透出宋氏姐妹可以得到西式教育的背景,片子拍摄了宋氏家族的旧址,并配合宋耀如与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宋蔼龄夫妇的照片,在一页页淡然翻去的旧图片里揭示了宋美龄不凡的家族背景。片中走访了宋美龄上学的几所学校,从乔治亚州小镇梅肯的韦斯里安学院到令所有美国女孩惊羡的著名的女子大学卫斯理学院,在那里直到现在仍然保留了宋氏姐妹的一些珍贵资料,还流传着关于宋美龄聪明调皮的小故事。宋美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东方面孔”的从小受西方教育的中国女性。那些珍贵的宋美龄五岁时的照片,她在韦斯里安学院里参加活动时与同学们的合影,在卫斯理学院的学位照片。在看似流畅的叙事中,作品使用了讨巧的编辑手法,有些缺乏历史素材的段落使用了专家、学者、作家、知情人的分析谈话,虽然简短,但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全知者的身份。

在音响处理上,由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是无声的,因此附以解说性的说明文字,既交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细节,又有效的带给观众思考的余地。除了必要的同期声效果,还加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配乐,使得观众在今天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民族气氛。

这部作品在视听风格具有突出的特点,它将所掌握素材切开,不以大段冗长的历史画面昭示观众,有效的避免了观众视听上的疲劳感。观众在介绍性、提携性的解说词的带领下,能够怀揣着一份历史感去审视宋美龄这个人物。

结论

近些年来,在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引用了新的创作态度,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历史事件做“创造性的处理”,这样以来,引用“口述历史”、运用动画制作来还原场景、甚至借用影视剧中的片段以及搭建场景进行搬演的种种创作形式都被引入到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对于以上影像形式的运用在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一些争执:有些评论家认为现今的创作风格有悖于文献纪录片的根本性质,有些则认为这是文献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我个人则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更多的是为了广大的受众,在现如今繁杂的影像形式的鼓动下,娱乐功能成为媒介的首要功能,各类影像类型和各类媒体制作的影像作品都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文献纪录片也应该摆脱原有形式和原有创作态度的束缚,应该从中跨越出来,进入全新的创作新时期,以便迎接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新春天。在我国,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绝对不能随着时间消亡的纪录片类型,而是一种应该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更长足发展繁荣。

猜你喜欢

宋美龄类型化纪录片
从私家书信看宋美龄的婚姻观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宋美龄——中国抗战中一位睿智坚毅的女性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