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诱发误操作的环境因素
2006-11-30戴巍
戴 巍
在人——机系统中,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接受“机”传来的信息,通过大脑对信息加工对策,再下达给执行器官(手、脚、身)执行动作,操作控制“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感觉器官、大脑、执行器官均有一定的影响,哪些环境因素容易诱发误操作呢?
一、温度和湿度
人是恒温动物,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使人体自身热能的产生和散发保持平衡,当外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人体就不能保持这种平衡,造成人体机能下降,诱发误操作。据国外资料报道,有人调查三个兵工厂,发现如以17~22.5℃温度的事故率为100%,则在温度为11.4℃时,女性的事故率为130%,男性的事故率为138%;在温度为25.3℃,女性的事故率为108%,男性的事故率为140%。这个统计表明了作业环境温度高或低对安全有很大影响。温度变化,人生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变化,温度高或低时,事故频度也增大。
作业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随着季节变化,因此,事故频度也随着季节变化,七八月份温度和湿度出现峰值,在此期间,事故频度也最高。其原因是: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加,并逐渐接近于饱和,致使皮肤表面汗液蒸发减少,这将使人们感到疲惫,头晕,烦躁不安,降低操作人员的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操作中容易出现错误判断和错误操作,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噪声
噪声是一种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传导,在音频范围内的随机振荡(或声源无规律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噪音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持续性的噪声能引起耳蜗基底部损害,噪声性耳聋随着工龄增大而加重。噪声对听觉信号具有掩盖作用,这些都将影响信息的接受,从而影响判断的准确,诱发误操作。
在噪声影响下可以出现视力模糊和视力下降,这是感觉器官相互作用的缘故。在噪声影响下,蓝绿色视野增大而红色视野缩小,在85dB、800Hz噪声作用上,绿色闪光融合频率降低,红色闪光融合频率提高。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数年以上可引起持久的视野同心性狭窄,130dB以上噪声可引起眼震颤及眩晕。
噪声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营养都有影响。对接触稳态噪声的车工、钳工(80~85dB)、施工(82~87dB)、自动机械工(90~99dB)的调查表明,车、钳工以头痛(15.6%)睡眠不良(24.4%)为主,而后者除头痛(60.7%及67.6%)外,还有疲倦感(38.4%及58.3%)和易怒(45.5%及56%)。
噪声还可引起人在精神上的烦恼、单调和疲劳,在长期噪声刺激下,操作人员的注意很难集中,也不能恰当地分配注意。由于噪声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影响,据报道,它可以使生产率下降40~60%,事故率显著提高。
三、照明
为使操作人员能积极进行合乎目的的作业活动,必须有适宜的照度,使视觉器官能很好地识别物体,准确地判断情况,正确地操纵机器。反之,照明不适当,可减慢工作速度,增加差错,并易发生工伤事故。照明对生产的影响与视功能能否充分地发挥有关。
(一)照明与视力
因为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故物体亮度增大,能显著提高近视力及远视力,亮光下瞳孔缩小,因而视网膜上成像更为清晰,照度自10米烛光增至1000米烛光,视力可增加70%。
(二)照明与疲劳
适当照明下,视觉器官不致因识别物体困难而出现疲劳。反之,照明不当时,由于反复努力辨认,使视觉疲劳,工作不能持久。
(三)照明与辨色
适当的照明可增强辨色能力,照明不当时,如在有色灯光下,极易认错物体的颜色,照度不够,光线暗淡,色泽难辨。
(四)照明与视野
照明适当时,周边视网膜才能辨认清楚物体,从而扩大视野。故光线微弱影响周边视力,使视野狭小。照明不足可影响黄斑部的视野力,常因中心暗点而影响工作,引起错误和工伤事故。
(五)照明与立体视觉
适当照明下,物体的轮廓清晰,凹凸分明,相对位置显著,故可增进立体视觉,易于辨认物体的高低、深浅、前后、远近。照明不当,则不易估计物体的相对位置,使工作易于失误。
另外,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环境越来越受到有害气体、蒸汽和粉尘等的污染,这会引起精神不快、感冒刺激、反应迟钝,操作失常,甚至造成各种各样的职业病,直接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事故频度增大。
总之,不良的工作环境容易诱发误操作,我们在生产的同时必须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创造优美、舒适的生产环境,提高工效,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