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浓郁的乡土风情画
2006-11-24季锋
季 锋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用的几篇课文反映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本文仅以《端午日》和《本命年的回想》作一比较赏析。沈从文、刘绍棠都是著名乡土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虽然不长,但这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极富人情美和地域风情美。被誉为当代乡土文学举旗人的刘绍棠,其文学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北京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回忆童年时代过年的习俗与欢乐场面的佳作。
一、“凤头”各具特色
《端午日》层层蓄势、处处铺垫。一开始, 文章紧扣题目,三个“莫不”,写出了过节的新气氛,写出了全家出动,家家出动的欢乐场面,写出了全茶峒人都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真正到了“万人空巷”程度的热闹。这是第一层蓄势,写观看赛龙船人之多。第二层蓄势,是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分配、船只的形式。从时间上来说,这种竞赛,数天前就有了准备。人员是清一色的小伙子,而且个个身体结实、手脚伶俐。船,是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的那种。船上不仅有桨手,还有鼓手、锣手。如此阵营强大,如此你追我赶,如此喜庆气氛,在当时文化活动相当贫乏的农村,怎能不吸引全茶峒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铺垫到了这一步,作家才去描绘赛龙船的热烈而又动人心魄的场面。
《本命年的回想》曲径通幽。作家跳出常规,把回想提到前面,布局上显出新鲜和特色。为了回想春节,作家又故意荡开一笔,先用诗化的句子写出四时二十四节气,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华夏文明,以此来烘托春节。虽然二十四节气色彩缤纷,但跟春节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一个对比,就把春节作特写镜头隆重推出。作家构思之妙,可见一斑。然后才浓墨重彩地细描具有地域色彩和乡土风情的京郊运河春节。
二、“猪肚”谁领风骚
《端午日》虚实相生、详略分明。龙舟竞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桨手、带头的和擂鼓打锣的奋力争先地拼搏镜头和精神风貌,这是实写。“两岸人的呐喊助威”、“税关前领赏”等场面是侧面烘托,虚写。虚实相生、水乳交融,把竞赛的激烈程度渲染得如火如荼、热闹非凡。捕捉鸭子只是端午节的一个亮丽尾声,一场轻松无比的点缀。跟前面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龙舟竞渡相比,情节上就显得张弛结合、舒缓有度了。绿头长颈的大雄鸭,善于泅水的军人百姓,试想,这么多人在河里与鸭子嬉戏追逐,将会怎样的愉悦与欢畅。作家反映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原汁原味的湘西民俗和淳朴民风。
《本命年的回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回想”部分层次清晰。概括描写中用了“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语,协调而精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过年的亲身感受。具体描写则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写了十件事,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地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无论是炒年货还是吃腊八粥,无论是送灶王爷还是换门神,无论是除夕守岁还是拜新年,都是一幅幅体现民风民俗的难得的风景画,都表现了父老乡亲的憨厚朴实和美好祝愿。
三、“豹尾”异曲同工
文章束尾就像画龙点睛,两位作者是大家,自然通晓个中奥妙。《端午日》结尾再次提及两种比赛,指明时间一直延续到天晚,这不仅仅是照应上文指娱乐时间之长,更主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点出家乡茶峒庆端午是从早到晚这一民风习俗,又一次扣住了题目,妙!《本命年的回想》收尾将回忆“我小的时候”和六十“高龄”作比,说有返老还童之感也不假,其实,作家是在读者不经意间扣住了“本命年”,扣住了“回想”,点题了。两位作家的收尾异曲同工、踏雪无痕,于平淡中见功力。细细咀嚼,饶有余味。
四、语言难分伯仲
《端午日》留白艺术韵味悠深。《端午日》的语言,平淡朴实、毫不做作。写端午节,穿新衣,额角上画“王”字,吃鱼肉,实实在在。写小伙子龙船操练,一句“在潭中练习进退”,便写得明明白白。写擂鼓打锣人的作用,用了“调理”一词,何等精当。至于联想到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更是留有空白,引人遐思,“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一句,简洁准确、韵味悠深。这个新奇花样就是从龙舟竞渡转到了人追鸭子。文章不能什么都说完,否则无味。难怪著名北大教授季羡林这样赞叹沈从文:“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见《悼念沈从文先生》)
《本命年的回想》生动传神、机智幽默。这篇课文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刘绍棠家乡运河的民俗风情,而支撑这些民俗风情的是作家文章里的淳朴醇浓的乡土语言。比如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在铁锅里的毕剥毕剥响;比如看着赏心悦目的腊八粥舍不得吃但吃起来又没个够的貌似矛盾的句子;比如送灶王爷时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的叮嘱;比如换门神的幽默、守岁的严肃、拜新年的喜悦;比如“红火”、“发烧”、“年根”、“小疙瘩鬏”、“磕辞岁头”、“亲支近脉”等词语的运用,这些生动传神的语言反映的民俗风情是作家的机智幽默与丰富的群众语言和谐融合的具体体现。
【美文指瑕】《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杀猪宰羊的哀鸣”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猪羊的哀鸣,二是人们的哀鸣。但作家显然不是指过年喜气洋洋的人们。此句只要改成被动句就不会有歧义了: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猪羊被宰杀的哀鸣。
(季 锋,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