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天桥电站建设纪实

2006-10-21张弘毅

文史月刊 2006年10期
关键词:天桥指挥部电站

张弘毅

一、电站名称的由来及工程简介

黄河天桥电站,位于山西省保德县义门村与陕西省府谷县黑山村之间的黄河中游北干流上含泥沙量较大的河段,距两个县城均8公里,是一座低水头大流量带有试验性的径流式电站。电站控制流域面积403844平方公里,大坝全长792米。建筑物最高度是厂房段的50.44米,泄洪闸段的53米。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6.07亿千瓦时。在电站上游15华里处有个村叫天桥,此处河谷狭窄,冬季结冰时两岸相连,远望恰如天桥,故该村以天桥命名。天桥是保德县记载的八景之一,诗曰:“百里黄河九曲湾,东西对峙万重山,朔风吹至冰桥结,车马行人去复还。”电站离天桥村不远,所以取名天桥电站。

1966年,山西省水利厅曾组织力量勘探,拟在天桥峡谷利用黄河落差修建天桥水轮泵站,提水上山灌溉。后经反复研究,水轮泵站升级为发电站。因义门河谷宽约700米,河中心有座水寨岛,黄河从岛左侧流过,右侧为沙滩,在右侧挖引河便于截流,对施工有利,故将电站移至义门。但天桥之名未变。

1970年,水电部批文同意修建黄河天桥电站。文件规定电站建设由山西省革委负责领导,由晋陕两省联合组成黄河天桥电站工程指挥部。山西省原副省长刘开基任总指挥,陕西省原建委主任周厚任副总指挥。指挥部党组成员及其他几位副总指挥,以后由山西省委陆续任命。工程设计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山西省水利工程总队负责具体施工。文件确定由晋北、陕北两区各派5000民工参加电站劳动。在施工过程中,指挥部还请水电部四局、六局、十一局派人,承担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施工项目。

1970年4月29日,黄河天桥电站工程正式破土动工。6月25日,第一期截流成功。经过一年多挖基,于1971年10月26日开始厂房泄洪闸重力坝砼浇注,1974年9月开始金属结构安装。随后电气机组也进行了安装。1975年11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同时金属结构也大部安装就绪。1975年12月17日,第二期截流成功。1976年12月29日,第一台机组发电。至1977年底,4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投入运行。1978年4月,电站工程指挥部向电站管理单位正式办了移交手续。

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电站的全体职工经过八年奋战,终于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总计完成土方2365034立方米,石方1052718立方米,混凝土385790立方米;完成金属结构安装4600吨;安装机组4台。总投工1894万工日,完成投资额1.79亿元。

黄河天桥电站建设时正值“文革”中后期,受“四人帮”极左思潮与派性干扰,工程建设受到一定影响。要是在正常情况下施工,工期可以缩短50%。

二、电站主体工程地址的选定

电站主体建筑物,即厂房、泄洪闸、重力坝应放在哪边,本由设计单位根据水文情况、地质资料和施工条件而定,但由于黄河天桥电站指挥部是晋陕两省联合组成,干部和民工来自两省两个地区,就很容易引来一些地方观念和本位主义。保德、府谷两县都是电站所在地,县里的领导和干部们自然会对电站产生某些想法和要求,加之当时受“四人帮”散布的无政府主义和派性思想的影响,党的领导受到削弱,因此天桥电站主体建筑物是放在左侧还是右侧,就成为晋陕两省的两个区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当时施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有个陕北的干部第一次与刘开基见面,就问刘开基对电站主体建筑物放在哪里是什么观点?老刘笑着回答说,观点一定要有的,但现在尚未形成,要等听了设计组汇报后,权衡利弊才下结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挥部党组开过几次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也很难求得一致。我曾问保德县一个干部,你们争论这个问题有什么必要?他说保德是个穷县,财政和粮食都要国家补贴,电站建筑在我们这一边,保德县的声望、知名度会大大提高,经济收入也会增加。电站开工后,县邮电局仅长途电话、电报、邮寄包裹收费,就超过以往几十倍。山西水利工程总队有200多部汽车,交通局每年仅收汽车养路费一项就达数十万元。电站建成发了电,我县一年收税就有数百万元,大大超过县里全年的财政收入,为什么不争呢?因牵涉到群众具体利益,思想工作十分艰巨。

按设计组规划,电站主体建筑物应放在左侧,即山西省保德县一侧。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两侧地质条件比较,左侧河床基岩面高程为799米,右侧为792米,相差六七米。从基岩性来看,左侧较完整,右侧较破碎,相当部分有透水窗。部位复盖层底部,承压水高程为823米,比右侧817米高出5-6米。如放在右侧,对当前施工及以后建筑物都不利;

2、从水流条件比较,主体建筑物放在左侧有利,泄洪闸放在原来的主河槽,这样基本上不改变天然河道的流经状态,水流顺直,对冲沙有利;

3、从施工条件比较,左侧交通状况比右侧方便。保德县公路与五寨火车站、阳方口汽车站连接,能满足大型施工机械、大量建筑材料、大量金属结构和机组运输的要求。

经过黄委设计组有说服力的介绍,指挥部又做了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终使干部和群众统一了思想,一致同意将电站主体建筑物和电站管理机构都放在山西省保德县一侧。

三、黄河天桥电站是支农工程

一般的水电站都具有防洪发电与灌溉等综合效能,唯天桥水电站与众不同。其主要效能是支援晋北、陕北两个老区农业建设。晋北、陕北老区是全国闻名的低产区,十年九旱,人民生活非常贫困。陕北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草莽英雄,他们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影响甚大。山西省水利工程总队有两个陕北籍红军干部,一个是供应处副处长苗秀川,一个是运输大队副队长李光明。他二人家境相似:李光明的姑姑和苗秀川的妹妹,都因家中没吃的卖给了人贩子,两家都有被饿死的亲人。清代皇帝康熙西征,途经保德县时,曾赋诗一首,诗曰:“河水向西流,高山尽石头。糠菜半年粮,清官也难留。”晋北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即是此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以后,经过土改、合作化运动,人民的生活已有所改善,但十年九旱的基本生产条件并未改变,人民的生活还是相当贫困。我走访过电站所在地贾家峁公社,这个公社有8个生产队。据公社干部讲,当年只有一个队的社员按劳动日记酬可以分到二角八分钱,其余的队,分红都在二角以下。有一个队的劳动日只有九分钱。我去当地一个叫耙楼沟的生产队访问时,有个小队干部对我说,有一年过春节,队里给社员每人分7两麦子,叫大家过年吃顿饺子。可这7两麦子磨成面,还不够农民一顿吃。为保障群众生活,国家每年都要调拨大批粮食返销到晋北和陕北。保德县是一个8万人口的小县,国家从1954年到1968年14年间,调进粮食为14800万斤。1965年榆林地区遭灾,国家调入粮食为3亿斤。仅运费一项,国家财政支付就达1亿元!府谷情况较保德好些,但也很贫困。初到保德筹建电站工程指挥部时,有一天,我们20多人结伴渡河到府谷县,一来对府谷县领导作礼节性拜访,二来看看府谷县城的市容。中午在府谷饭店用餐,每人以半斤面计,大约要吃白面十五六斤,县里给饭店供应的白面少,因此我们吃的白面,饭店经理要到县革委审批。晋北情况也类似。从太原乘车到保德,原平是必经之地,也是中午吃饭之处。饭店供应细粮少,我们吃的刀削面是以玉茭面为主、掺和部分白面而削的,削的细不了,粗得像裤带一样,被戏称为“两面三刀”。刘开基常讲晋北干旱,丰收年亩产也只七八十斤,只有大兴水利,才能改变晋北的低产面貌。晋北、陕北沿河各县都属丘陵地带,沟壑纵横。有的一个村就跨数道沟。水抽上山,要普浇也很困难,只能在沿河各县大量修建抽水站,分段抽水上山浇地。晋北河曲、保德、偏关、岢岚、兴县和陕北榆林、神木、府谷等8县,共有人口105万,土地面积680万亩。其中水地为30万亩。当时抽水浇地用电不足1万千瓦。因此,要想改变晋北、陕北低产的面貌,必须大兴水利,增加水地面积,相应地就必须解决抽水浇地的用电。修建黄河天桥水电站,成为当务之急。按照水利规划,各县除现有抽水站外,拟新建抽水站1000多处,发展水地120万亩,力争达到人均1亩水地。这样,每年可增产粮食约5亿多斤,基本达到粮食自给。新增水地抽水灌溉约需用电8.5万千瓦,天桥电站建成后,发电量为12.8万千瓦。除满足浇地用外,还可以支援地方上一些工农业用电。当时曾确定天桥电站凡支援农业用电,每度电只收1分钱。这座在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电站工程和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大力加强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既是支农工程,也是较早的扶贫工程。

猜你喜欢

天桥指挥部电站
建强“指挥部” 打响“大会战”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蔚来部署第二代换电站最大容量13块电池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坚守一线“指挥部”?当好一线“总指挥”
天桥
在天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