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合”一词的历史文化底蕴探要

2006-10-21胡小曼

现代语文 2006年7期
关键词:古汉语文化底蕴皇帝

从现代汉语语法单位角度看,“符合”属于词,是词类中的复合词。然而从古汉语角度看,“符合”却是一个主谓短语,古汉语中的“符”跟“合”都各自独立承担语义。只是这个短语在后来被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凝固成为一个词罢了。除了构词的历史渊源外,“符合”背后还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内涵。

“符”的意义应追溯至古代军事中的调兵制度。“符”即兵符,是皇帝授给地方军队统帅调兵、发兵的凭证。该凭证最早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后来以铜为材料,并以威猛的兽为主要形态,以示皇帝的威严。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出现的“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攻赵而西却秦”。《辽史·兵卫志》也有:“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命有银牌二百。”《辽史·仪卫志》载:“杓纞,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意。行军诏赐将帅用之。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其中的“虎符”“金鱼符”“杓纞”就是兵符的一种,宋代还有“豹符”。此外,还有“银牌”符契和木牌符契,这些兵符虽在制造的材料上、形态上不同,但那都是皇帝绝对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而且所有的兵符都有两半,一半归皇帝持有,另一半由地方拥军统帅珍藏。据战国秦国“新萋符”的铭文记载,两半虎符的持有也有明确的规定:“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萋”。若是皇帝需要调兵发动政事,则派遣专使持右半虎符前往调遣地,由调遣地的统帅验证兵符的真伪。其判别真伪的依据就是看左右两半兵符是否完全闭合,若两半完全闭合则听从皇命发兵。可见,“符”不仅是皇帝调遣军队的信物,而且又是皇帝旨意和意志的象征。所以《说文解字》中说:“符,信也。”另外《玉篇》释符曰:“符节也,分为两边,各持其一,合之为信。”

从《玉篇》释“符”中依稀能发现“合”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说“从亼口。亼三合也,从人一”。段玉裁有一个解释,他说“合”就是“三口”,即有“拼合”之义。后“引申为凡会合之称”,即“闭合”“闭拢”之义,与“开”相对。因此“符合”即指“两半兵符闭合”或“两半兵符吻合”的意思。因此,后人借两半兵符相合之意顺势引申为现代的“符合”,作“吻合”“合拍”解。但在古书中并不以“符+合”这种主谓形式出现,而是多以“合+符”这一动宾结构出现。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讲到“晋鄙合符,疑之。”《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 《隋书·契丹传》即云:“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举兵动众合符契”。也有把“符”“合”拆开用,如《楚世家》:“齐王大怒,折楚符而合于秦。”这些史实进一步论证了“符”与“合”在词义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从而赋予“符合”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词就蕴涵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试想整个中华文化体系又是何其博大精深呢?探究词语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负责表现。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年2月版。

3.司马迁.史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

4.林瑞翰.《辽代兵制》[J].载《大陆杂志》第17卷,第7期。

5.雷海宗.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M].商务印书馆,2001年。

(胡小曼,浙江永嘉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古汉语文化底蕴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