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标题的制作

2006-10-21邢慧玲

现代语文 2006年7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俗语文言

如果把报纸比作人的脸,标题则是脸上的眼睛。眼睛炯炯有神,才有可能吸引读者的视线,唤起读者的关注。消息的特点和标题的功能,决定了消息必然将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投映到标题上。

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凡是名记者,都是制作标题的行家里手;凡是新闻佳作,都有一个好的标题。新闻标题是编辑记者对于新闻内容分析、思考、浓缩、升华后的产物。一些别出心裁,出手非凡的新闻标题,无一不显露出作者的才智和独到的匠心。

眼下有些记者制作报纸新闻标题,偏好雾里看花的比喻,玄妙莫测的双关,油滑庸俗的反语,削足适履的对偶,信马由缰的夸张等等。看起来花里胡哨,读后却使人莫名其妙。噱头摆足了,但新闻公信力却滑坡隐没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现或变动具有不可替代性。此人非彼人,此事非彼事。优秀的新闻标题注重别出心裁,标题制作照样推崇“这一个”。好的新闻标题,是海水结晶的盐,是花粉酿成的蜜,它的最大功能就是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读者阅读新闻,迫切关注新闻要素——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标题的制作,自然要满足读者这种原始质朴的知情欲望。

新闻标题能否吸引人,固然在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但深刻的思想能否得到生动的表现,感人的事实能否被简练而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遣词造句起着重要作用。善于用富有特色、耐人寻味的动词去说话,让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是标题能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一、抓住问题的要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新闻通常采取醒目的字体形式,集中报道一些新闻事实。经过大量研读发现,标题新闻的报道对象多是在社会中具有强势影响的各级领导、各级机关、各大单位,可以说,小人物、小单位、小集体在标题新闻的选材要求、制作规格中,基本上是没有可能露面的。这样,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媒介实际上就被代表强势群体的社会人群和单位瓜分,成为各级领导、各类机关、各大企事业单位出名的工具,从而远离了弱势群体。

虽然中央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各媒体也喊出了“把版面留给群众”、“把目光对准基层”、“多报道群众、少报道领导”的口号,但归根结底,还是老毛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

二、用事实说话,借他人之口定论

“用事实说话”是中外新闻界所公认的新闻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大量的实践证明,用事实说话应该做到:用具体的事实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用完整的事实说话;用最有权威的事实说话;用有情趣的事实说话;报道力求客观,倾向自然流露。

三、妙用俗语

俗语简练而形象,增强了新闻标题的生动性。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经过不断提炼和归纳而基本定型的语句。它通俗、简洁又十分形象,如《喊破嗓子更要做出样子》。凝练而深刻的俗语能增强标题的哲理性。如《赚钱莫追,亏本莫丢》、《涨潮莫忘落潮时》。

四、借用歌词、名言警句、文言句式、成语、谚语以及歇后语作题

新闻标题能否吸引人,固然在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但深刻的思想能否得到生动的表现,感人的事实能否被简练而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遣词造句起着重要作用,让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是标题能抓住人的关键所在。

歌名、歌词作新闻标题,其生动活泼的可读性、节奏跳跃的音乐感、深刻有趣的“人情味”及优美简洁又耐人寻味的文字表达是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所提倡的:语言简洁凝练、意蕴深远、意味深长。

优秀的诗篇大都经过千锤百炼,句凝情浓、概括鲜明,极具艺术表现力。从中汲取营养,从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出发,借以制作新闻标题,直接或略作变化后用作标题,会使读者心境开阔,起到提高新闻标题质量的作用。十分贴切地选取一些文言警句、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既可精炼标题,又能使标题内涵丰富,收到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一篇好的新闻,标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仍是新闻事实本身。近几年,我们的新闻报道,讲究时效了,信息量大了,可读性强了,但大家总感到有些不够劲,看了不过瘾,就是因为能引起人的思索、回味、耐读的东西少了。

新闻记者一定要具备深度透视力——即具备透过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事物的本质总是透过许多“泡沫”一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作为一名优秀记者,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泡沫”的发现和描述上,而总是要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入深流,揭示和反映常人都感受到了但还未能理清头绪的“本质”。

(邢慧玲,山东省邹城市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俗语文言
客家俗语巧诵读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俗语图文对对碰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数字俗语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