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文与中文化学命名
2006-10-17张澔
张 澔
摘 要: 20世纪中文化学名词发展过程中,郑贞文是贡献最多的其中一位,在无机化学命名方面,影响最深远。在有机化学名词上,用天干符号来表示有机化合物中的碳数目也是由他提出的。中文化学名词规范化的成果——1933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他是重要整理者之一。
关键词: 郑贞文,化学,命名,中文术语お
Zheng Zhenwen and Chinese Chemical Nomenclature
Chang Hao
Abstract:
Zheng Zhenwen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term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In the field of inorganic chemistry, his chemical nomenclature was highly influential, especially in binary and complex compounds. In organic nomenclature, the idea of using the symbols of the Chinese celestial decimal cycle to show the quantity of carbon within each substance, came from Zheng. In addition, it was Zheng who arranged and organised the Principles of Chemical Nomenclature,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3 and subsequently became the standard for chemical nomenclatur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Key words: Zheng Zhenwen, chemistry, nomenclature, Chinese terminology
在20世纪初以来,中文化学名词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紧锣密鼓百家争鸣的时代。1918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郑贞文 (1891~1969),知名的商务书局[1],给了他传播化学知识及命名的舞台,因此不论是在化学名词命名上[2],还是统一化学名词上[3],郑贞文贡献良多[4]。
在化学命名上,郑贞文在1919年发表了《化学定说名略》,次年,他又完成了《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这本书在无机化学命名上影响深远,被誉“对于化合物之命名,特能推陈出新,诚为命名之圭臬矣”[5]。至于在有机化学名词上,从1919年开始,郑贞文便提出了一些有机命名原则,次年,他参加了科学名词审查会有机化学普通名词会议,并且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可惜,他的有机名词几经修订,在1932年1月脱稿时,“适值上海抗日之役,竟遭一炬,并多年搜集之参考资料,亦荡然无存。”[6]不过,至今依然能在《化学定说名略》及他与杜亚泉合著的《有机化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一窥他最原始有机命名的想法与原则。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将郑贞文在元素、无机及有机化学名词中的想法及原则分开讨论,以便深入了解他在中文化学名词上不凡的贡献与成就。
一、20世纪的中文化学名词
在元素名词方面,从1908年由清朝学部所编译的《化学语汇》中,便可以知道,傅兰雅和徐寿在《化学鉴原》所提出的元素名词,即以一个偏旁与一个西文第一音节造字而成,已经为我国化学界普遍接受。在无机名词方面,在甲午战争之后,便逐渐受到日文的影响,即在许多无机名词中插入一个化字,尤其是在二元质无机化合物的名词上。如calcium oxide (CaO) ,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名词是依据它的化学式来翻译为钙氧,1895年之后则翻译为氧化钙。而在有机名词方面,中国人就必须重新建立一套有机系统名词。一来,19世纪大部分所翻译的中文有机名词是以傅兰雅音译的名词为主,如迷以脱里以脱里阿美尼 (methylethylamine),如此四个字以上的音译名词,为数不少,便很难引起中国人的共鸣。至于丁韪良 (1827~1916)、嘉约翰 (1824~1901)及毕利干 (1837~1894) 等人虽然翻译了一些意译的有机名词,然而数量有限,也无法造成流行;而日本有机名词也是以音译为主,自然也无法形成广泛的使用及传播。直至1908年,虞和钦出版了《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才开始了中文有机化学系统命名[7]。
在20世纪中文化学名词发展的过程中,早些时候,是由科学名词审查会来主导,国立编译馆与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更加速了中文化学名词规范化的脚步。不论是科学名词审查会或者国立编译馆,郑贞文都参与其中化学名词制订的工作。尤其是1933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几乎是仰赖郑贞文的热诚与毅力。在前一年召开的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上,“译名组提案”是由郑贞文起草的,已成为《化学命名原则》的蓝本[8]。
二、元素名词
20世纪初,元素名词受到日文名词的冲击,有些日译化学翻译书则是直接使用日文名词,如水素 (氢)、酸素 (氧)、窒素 (氮)[9]。有的则是将“素”字放在傅兰雅名词上,如锂素和铍素[10]。与此同时,江南制造局所翻译的元素名词也蔚为风潮。除了益智书会或者博医会所使用的元素名词外,大部分的元素名词还是采用傅兰雅和徐寿所提出的名词,如《化学语汇》和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等。
自科学名词审查会成立 (1916) 到《化学命名原则》的出版,在元素名词方面,争议比较多的是氧、氢、氮、氯和砷的翻译[11]。在氧、氢、氮和氯的名词上,科学名词审查会提出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不含“气”偏旁的养、轻、淡和绿,另外一种则是冠有“气”部的昜、巠、單和鹵。养、轻及淡是否能简化成羊、巠和炎,进而转变成氧、氢和氮是一个争议的地方[12]。至于科学名词审查会所比较属意的冠上“气”偏旁的昜、巠和單也备受争议,郑贞文则认为,“所造之字,骤观之似极其机巧,细察之则全涉牵强。”[13]
郑贞文认为,oxygen、hydrogen、 nitrogen 和chlorine等名词,应该翻译为冠上“气”部的养、轻、淡和绿,但可以简化成氧、氢、氮和氯。至于在砷名词上争议,则是在于采用音译的砷,还是传统的砒,或者是由信石所拼成的新字。至于其他元素名词上的译名,由于常常牵涉到是否会与其他元素名词相似音造成混淆,而建议修改[14]。
三、无机化学命名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文二元质无机名词便受到日文的影响,即在两个元素名词之间插入一个“化”字。在早期,谈到二元质无机化合物命名原则,最详细的可能莫过于郑贞文所提出来的方法:
拟联缀根名以名之,根名既定,则根与根相结之化合物,可加化字于根名之间 (而略根字),称曰某化某,阴根之名居前,阳根之名居后。[15]
至于郑贞文的《无机化学命名草》,共有三篇,则是包罗万象巨细靡遗,各类化合物命名包括齐全。第一篇为元素命名。第二篇则为根基及其化合物命名,涵盖单根及二元化合物、复根及其化合物、错根及其化合物。至于第三篇,则为错化合物的命名。虽然,其中“尚有不易而不便于通行之处不少,为最有系统而有价值之著作”[16]。
事实上,1932年所举行的教育部化学讨论会决定:“单根二元化合物,照郑贞文先生译名商榷乙法之规定命名。”[17]另外,在无机名词上,比较困难的是错化合物的命名,郑贞文的名词更是独占鳌头。
四、有机化学名词
《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的出现,开启了中文有机系统命名的时代。因此,虞和钦被誉为“替我国制定有机化合物名称的第一人”[18]。虞和钦的名词看来有些繁琐,如异性二个一炭矫基易轮质 (xylene, 间甲基乙基苯) 和 壹﹒参﹒伍﹒三个一炭矫基易轮质 (Mesitylene, 1.3.5三甲苯)。另外,他所使用的字也比较深涩一点,如矫质 (烷)、 羸质 (烯) 和亚羸质 (炔)。郑贞文便针对这些缺失提出一个更简单的有机名词命名,即以完质、欠质和缺质分别来表示虞和钦的矫质、羸质和亚羸质。至于一碳、二碳、三碳等名词,郑贞文则是以甲、乙、丙等天干符号来表示,如此的有机名词看来就比较简洁[19]。
1920年7月,郑贞文代表丙辰学社出席科学名词审查会有机化学普通名词的会议。由于科学名词审查会的正当性及权威性一开始便受到质疑[19],再加上有机名词复杂繁琐,所以郑贞文便在会后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20]。
即使受到许多批评和质疑,科学名词审查会还是奠定了有机化学系统名词的基础,现今所使用的烷、烯、炔、醛、酮和醚等有机名词便是他们所制订的[21]。另外,虽然科学名词审查会没有采用郑贞文的天干符号,不过之后的中国化学会还是将它纳入有机系统名词中。
五、结 论
在20世纪中文化学名词发展中,在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命名系统中,似乎没有人能够一枝独秀。不过在这过程中,科学名词审查会、国立编译馆、化学讨论会和中国化学会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郑贞文都参与其中,甚至有些时候是主导整个局势的发展。
在元素名词上,19世纪由傅兰雅和徐寿所提出的元素名词已经流行多年,虽然有些名词被建议修订,但使用的习惯已经形成,所以20世纪元素名词能够变动的空间非常有限。然而无机及有机名词的情况截然不同,19世纪的名词并未流行。在无机名词上,早期时候,郑贞文就提出较完整齐全的无机命名原则,加上积极地参与这类名词的编译,使他的无机名词成为不可或缺的。在有机名词上,科学名词审查会中所编译的烷、烯和炔三个名词是否受到郑贞文的完、欠和缺的影响,是值得再讨论的重点。至于天干符号的使用是否与郑贞文担任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查会的主任委员有关,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振声.郑贞文先生与商务印书馆.编辑学刊,1989,4: 89-94.
[2]王治浩,刘云娜,甘景镐.一代学人郑贞文.中国科技史料,1991,12 (3):38-45.
[3]钱益民.郑贞文与我国化学名词统一工作. 科技术语研究, 2002, 4 (3):40-43.
[4]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1982, (4): 57-61.
[5]梁国常.无机化学命名商榷.学艺,1921,3 (6): 1-13.
[6]郑贞文.化学命名法草案初稿.学艺百号纪念增刊,1933: 54-138.
[7]张澔.虞和钦的有机名词:中文有机系统命名的开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 26(3): 117-124.
[8]国立编译馆.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专刊.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 211-222.
[9]龟高德平.普通新体化学教科书.华柛祺译.上海:文明书局,1907.121-122.
[10]化学讲义.钟观光编.1906.138.
[11]国立编译馆.化学命名原则.重庆:正中书局,1945.7.
[12]张澔.氧氢氮的翻译:1896-1944年.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 21(2): 123-134.
[13]郑贞文.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8.
[14]任鸿嶲.无机化学命名商榷.科学,1919,5(4): 347-352.
[15]郑贞文.化学定说名略.学艺,1919,1 (4): 41-56.
[16]吴承洛.无机化学命名法平议.科学,1927,12 (10):1449-1478.
[17]国立编译馆.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专刊.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
[18]袁翰青. 中国化学旧闻抄(一):化学界的鲁殿灵光虞和钦先生. 化学通讯, 1937, 2(11): 87-91.
[19]朱隐青.驳教育部划一科学名词之咨文﹒图书评论﹐1920, 1(4):117-118.
[20]郑贞文.有机化学命名之讨论.学艺,1920: 1-15.
[21]科学名词审查会. 有机化学系统名词.19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