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与不足

2006-10-08杨士忠

山西文学 2006年9期
关键词:集合体现实物质

高 捷 杨士忠

[编者按]近日,山西大学教授高捷先生读了杨士忠先生的《艺术过程论》一书,提出一些看法,杨士忠先生回信答复高先生。这是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现将此两封信编发如下,供读者阅读。杨士忠同志:

你好!由马作楫转赐之大作,早已收到,迟至今日才给你复信,实感抱歉,万请见谅!因为临近春节,加以身染疾病,即未能及时拜读,近日生活总算恢复了平静,所以才开始捧读。粗一翻阅,以为《艺术过程论》是你多年研究的结晶,于是首先细读。一读竟不能释手,吃饭要人催,睡觉要人催,老伴直抱怨:“一个闲人,有的是时间,干嘛拼命呢!”这是实情,你给了我太多的激动与美的享受;久矣夫,我没有这样读过书了。

你以独特的视觉,动态地观察谜一样而又诱人的精灵,吸收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西方各派艺术理论之精华,诸如完形心理派、生命科学、生态理论、存在主义、符号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系统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千锤百炼,熔铸为自己理论新生命,真不能不让我惊羡!诗意盎然的语言表达着理性的思考,处处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又怎能不让我激情满怀!狗年的春节,你送给我这样精美的大餐,谢谢,太谢谢了!

全书如你所说不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但无疑对艺术理论中主要的方面,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已做了精到的论述,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论述主要是在阐述你研究的心得,没有明确地指出谬误的理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不过明眼人不难看出你与庸俗社会学、机械反映论以及无功利、无目的等形式主义、无理性等谬论的对立,而且你并没有抑制住你批判的激情,因此我又分明感受到了你文章中洋溢着的雄辩力。

我大约知道你曾在一所院校讲授过艺术理论课,其后到新闻单位又在文艺副刊当编辑,始终和艺术没有脱离关系,所以你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十分了然当代艺术发展的实践经验。因此你的著作不是那种学院派由理论到理论的苍白艰涩,而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体。不过我要表达我敬佩之情的是,你毕竟不是专门研究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你的研究应该说还是业余的,只能断断续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写出这样的精美理论著作,可想而知你付出了多么辛勤的劳动。也因为研写的间断性,文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和论证过快的跳跃性,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计较的。

以上是我读后的总体印象,是真切的主要感受。以下我想吹毛求疵,也许根本不是什么疵,只是我的误解(读者反映论不是也承认误解的正面价值吗?),愿坦率地提出,仅供参考。

一、“艺术是一个实在,但更是一个过程。”(第八页)这是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全书的总纲,也是你研究心得的高度概括,给艺术下的定义。艺术这个概念,即使从狭义上理解,可包括艺术品在内,定义为实在,似乎外延小于内涵了。作为一种理论论著,概念的确定性是重要的,如“实在”一词,柏拉图、黑格尔等是指超验的先天地存在的“理念”、“绝对理性”为“实在”,你自然不是这样运用的。人们日常所说的“实在”似乎也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种是指客观的物质存在,一种如人们所说“这人说话办事实在”,则是指人的品格,属于意识层面,非物质的。你在展开论述时指出你用的是第一种,但在全书中你却又是把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来看待的,于是便自相矛盾了。

再说“过程”,这是个外来语,也可译成历程。过程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形式,万物莫不存在于过程之中,否则万物就是凝固的不变的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了。这是形而上学的看法。第四十六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一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否定了黑格尔认为现存国家政体是永恒的反动观点。它的革命性、伟大的价值不是你我讨论的范围。你是借此引申说明客观事物“不是现成的”是“永恒发展过程”。在恩格斯的话里“过程”是个附加语,“集合体”是宾语。在你引申的说明里却把附加语顶替了宾语,形式代替了内容。“万物存在于过程之中”这一命题就可表述为“万物即是过程”。我以为这是不妥的,是偷换了概念了,“艺术是一个实在,但更是一个过程”这一命题就似乎难以成立,宽泛无边,使人难以确切地理解艺术所以名为艺术而不是技术、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了。

二、第六十四页:“中国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创造者的视界在不断开拓。艺术当然要关注现实,但现实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有历史的积淀和世界的映照。现实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瞬间,也是大世界中的一个部分,甚至世界也是宇宙中的一个点。没有对历史和世界的注意,只着眼于现实,那样的现实必定是表层的、肤浅的。因此,当今视界的拓展,一方面是冲决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围困,把眼光投向世界,有了阔远的广度;另一方面又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民族历史的过去,挖掘民族心理意识的来源,开拓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获得了深邃的意义。这样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开辟出一个新的审美视野,形成一个新的审美场,从而也孕育出了新的艺术。”这一段话我想你的中心意思是要“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围困”。不管中国艺术现实的发展是否被围困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圈子中,从理论上提出反驳还是必要的,这个主张我是首肯的。不过我想讨论的仍然是逻辑方面的问题。

“现实”这个词也是舶来品,含义是主体之外当前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因此不管“世界”、“大世界”都是现实,也就是说“现实”外延大于“世界”、“大世界”。你在文中似乎把现实的外延缩小了,正如把中国说成就是山西一样,犯了整体代替局部的逻辑错误了。这样你把“现实”和“世界”分列对立起来进行推论,即不免造成逻辑的混乱。从整个文章看,揣想你所谓的“现实”是指“中国的现实”,“世界”是指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现实。如果是这样,下面仍还有问题:“中国的现实”指的现实的哪个方面?山川自然?政治、经济?伦理道德?艺术论谈“现实”,谁也会知道不是指这些,是指有关艺术的现实了。有关艺术的现实:一是指现实的社会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二是指现实的艺术思潮。文中似乎两者都用上了,比如“只着眼于‘现实”似乎是指第一种说的;“把眼光投向世界”则似乎又是指思潮说的。这就使人觉得逻辑有点混乱。

还有,文中说“现实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有历史的积淀和世界的映照”,那为什么“只着眼于现实”便“必定是表层的、肤浅的”呢?恐怕“表层的、肤浅的”是“着眼”的深度不够,并不具有“必定性”吧?

三、第七页中说“情感是动力源”;第六十三页说“审美力是驱使创造的动力源”。这两句是否同义呢?如是,“情感”和“审美力”就是同义词,可以互换了,然而我觉得两者不是等同的概念。于是引出“动力源”和“驱使创造的动力源”是否等同意义的问题了。我觉得两者似乎是等同的。倘若可以这样看,不同的概念作同样的表述、判断,即是说动力源是多元的。而从你的总纲和分论中

看并非如此主张,只是偶尔出现了“审美力……”,可能是一时的疏忽。

四、第三十八页至四十一页,全文我不抄了。文内中心是讲艺术品的四维性。大前提是“任何物质都是在四维中活动着”,“艺术现实、艺术作品是一个空间的存在物,但每一刻都感觉到时间的存在”。故艺术现实、艺术作品也是在四维中活动,艺术品是四维的。如此逻辑推论大致是正确的,但不妨细想一下,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物质的四维存在吗?建筑、雕塑是,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是物质的,但是四维存在吗?音乐作品比如民间唱的民歌,口耳相传并没写在纸上(曲、词),是物质的、四维存在吗?我就觉得疑惑不解了。而且你还把这个结论由艺术品推扩到艺术整体上去:“艺术是四维的”、“艺术是一种四维的存在”。这就令人觉得更难理解了。你在许多章节里详细精到地分析论证了艺术构思诸心理因素的整合过程,和接受者的心理诸因素的复杂过程,创见迭出,令人拍案叫绝。为什么你在这里把主体的精神的非物质的活动也给笼统地归到物质存在里去了呢?这不就推倒了立论的大前提,自相矛盾了吗?

唠唠叨叨说了一摊,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近年来看书如过眼云烟,看了就忘;几乎和笔脱离了关系,不得不写封信时,提笔忘字,丢三落四;人说前言不搭后语,我则是写了上句,要写下句,却忘了上句说了什么,是后语不搭前言。但看了你惠赐的大作,兴奋不已,故不顾一切写信给你,总的是为表感谢、敬佩之情,至于一些胡言乱语,我姑妄言之,你也姑妄听之好了,不要见怪。

本该就此打住,但又蓦地冒出了两点希望,请予考虑:

一、能否就天才问题写篇专论呢?我相信你有才能用诗意而又雄辩的文笔写出妙文的。

二、你在专著中没有就艺术的外化、物化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技巧、材料等手段做专门的论证、阐述,我觉得很遗憾,希望你能补上这一课题。

再唠叨也没可唠叨的了。

此颂撰安

高捷2006年3月9日高捷老师:

您好!三月九日信收悉,谢谢您认真看我的书。一本书问世,总是想让人读到它,可现在有耐心的读者不多了,尤其像我的这些既枯燥又无多少识见的东西,就更不会有多少读者了。曾有一位编辑开玩笑说,现在的书,读者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作者,一个是校对。而您不仅读完拙著,还提出许多看法,指出不少问题,真让人感动。这本书在您的阅读中成活了。

您是我省学术界、文学界、新闻界的老前辈,看了您的信,使我受益匪浅,充分感受到了您诚实、认真的学术品格,以及学术敏感与造诣之深。您指出了我在论述中的毛病,比如系统性不够、叙述中大跳以及一些概念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存在的。、此书围绕“艺术是一个过程”这个中心展开,各篇相互之间有一定勾连,但又各自独立成篇,没有形成严密的论证系统。这十六篇文章,第一篇是总纲,第二、三篇论述艺术为什么是一个过程,第四、五篇论述艺术具体的创造过程,第六、七篇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讲艺术发展变化历程,从第八篇到第十四篇分别讲感觉、理性、情感、想像、抽象、象征、形式等要素在创造过程中运动的情况与特征,最后两篇讲艺术形态与手法。由于我学力不足,再加上这些文章是在十来年间写成的,便出现了以上一些毛病。

有读者说,把艺术看成一个过程,以前没有人提出过。真还是这样,不管我论述得如何,从这样一个角度理解艺术,还是有点新意的。我提出“艺术是一个过程”,有点本体论、给艺术下定义的意思。艺术是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我把它看作一个过程,是想从另一种角度来审视与理解它。哲学中有过程哲学一个分支,英国怀特海就是这样的哲学家。在文学语言这块,有关过程的论述也很多,比如瑞恰慈讲,语言本身是无所谓意义的,只有在加以运用时才有意义。索绪尔讲,语言的意义只有依靠阐释才能获得。关于“艺术是一个过程”的思考,我在另一本书《艺术问题》中也有论及,我将《艺术问题》称作《艺术过程论》的通俗版,高老师可以看看,那都是些短文章,看起来比较轻松。

《艺术过程论》的性质决定了其语言要涩一点,因为好多词、好多话只能这样说,否则就不好叙述。高老师说我的语言还不至于枯燥,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这可能与我爱写一点随笔之类有关吧,下笔还有点感觉与形象。但这也带来了另外的毛病,感觉写多了,逻辑、理性有时就注意不够。这次给您的三本书,都谈论文学、艺术,应该说对于喜欢思考艺术的人,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不管书的水平如何,最起码是提供了一种思路。

对于您提出的几个具体的概念问题,我把我写作时的思路讲一下,请高老师指教。

关于“实在”与“过程”。“艺术是一个实在,但更是一个过程”,这确实是全书的主旨。我这里所说的“实在”,是指艺术存在的物质现实。所有艺术都不是幽灵,都物化为具体的艺术品,但它又是属于意识形态的。高老师说我前后提到的“艺术”,虽是一个词,却是两个概念,没做必要的区划。确实是这样,两个“艺术”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是上位概念,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就整个艺术而言的。而作为“实在”的“艺术”,是指具体的艺术作品。我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没做必要的区分,以为自己明白,读者也会明白的,是没有交代清楚。

关于恩格斯讲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我确实是引申使用的。“事物集合体”、“过程集合体”都是偏正结构,主词是集合体。但这两个集合体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物质形态,而另一个是由运动组成的,时时处于过程之中。世界不是“事物的组合”,而是“事实的组合”。“事物”即“事物集合体”,是物质的;“事实”则是“过程集合体”,是一种运动。维特根斯坦讲:“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也是在强调世界是由运动着的事实组成。比如艺术,它是一个实体的物质存在,但时刻都在运动与生长,只存活在过程之中。这亦即我“艺术是一个过程”的观路。

这又说到“四维”了。四维是说既有空间向度,又有时间向度。物质在空间中是点、面、体,一维、二维、三维的。再放到时间中,就是四维的了。这里我是讲艺术的共时性、历时性,从艺术品说到艺术。具体的艺术品是物质存在、是三维,而从艺术的整体来看,是一个活动过程、是四维,重点还是强调艺术是过程之中的生命体。建筑、雕塑、文学这些坚实的艺术,也同样既是空间存在,又是时间存在。否则,就徒有其实。即便是没有写在纸上的、口耳相传的民歌,似乎没有空间结构。可实际它也是三维的,可以化作物质存在的。这有点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说它是无形的。艺术分类学上有一种分法,将艺术分作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等。但空间之中有时间,时间之中有空间,从本质上讲,都是四维的。

我在此书首页中说:“其实,艺术并非给人愉

悦,而是使人高尚。其实,艺术并非刚体性的物质存在,而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会变得高尚起来。”这里说艺术不是刚体性的物质存在,是从“艺术是一个过程”这个角度出发谈论的,只是一种强调。而艺术品本来就是实在的,这不需要多说。这正如前面一句讲艺术并非给人愉悦,而是使人高尚,是在强调艺术使人高尚,也并没否定艺术的愉悦作用。总之,我这样讲是在强调“艺术是一个过程”,否定“实在”与否定“愉悦”一样,仅是一种叙述当中的说法而已。

关于“现实”。这里的“现实”一词是一个特定概念,是指中国当下的现实,是讲艺术既要面对中国现实,又要把眼光投向世界、投向历史,是讲中国的、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视界交融。艺术创造需要这样的眼光、这样的交融。“现实”这个概念外延很大,这里前面是应该有“中国”这个限定词,否则就语义不明了,是中国的现实、还是世界的现实呢。但在这样的语境中,人们还是不会理解错的。比如我们讲“国学”,既然是谈“国”,那就有中国与外国,但这里只是指中国的传统学术,人们都会这样理解的。我这里的意思也简单、明确,只是只按自己的思路走,没有照顾到读者的思路。还有讲“现实”中必然有历史的积淀与世界的映照,但后面又讲如果只着眼于“现实”,必然是表层的、肤浅的。这两个“现实”是不同的概念,前一个“现实”内涵要小、外延要大,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后面的“现实”是指“中国当下的现实”,这里是应该明确区别开来。

关于动力源。这里的“动力源”与“驱使创造的动力源”是同义的。关于情感与审美力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很多,但主要是一种审美力,而在审美力之中,情感是第一位的,是元动力,是审美力之中最基本、最有力的一种,这里也是分层次的。离开了情感,艺术就没有了创造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情感。我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些我不知是否说清楚了。

高老师: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些学术研究很实际,或者是些资料整理,或者只是注解某些时髦话题,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利益与实用,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没有创见的学术是没有价值的,而沉潜不下来肯定不会有创见。我非常崇敬那些心境澄明、学养深厚、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者,真想听听他们的课,甚至就是对他们一句有见地的话也是心存向往:“那种蓝天似的深邃,大洋般的广阔,禅偈似的机锋,儿歌样的天籁,是人间最美妙的乐音。感受那种智慧、知识之美,真是一种享受。”今天有幸聆听高老师的这些意见,我特别高兴,是打心里感激您的。对于您提的两点希望,天才问题我很少涉猎。而关于艺术的物化过程,我虽也思考过,但囿于学力,要真正做也挺难的,我会考虑您的建议的。您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再次谢谢您认真读完我这本粗糙的书。向您问好,祝您健康!

杨士忠2006年4月2日

猜你喜欢

集合体现实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低密度山羊绒纤维集合体的压缩性能
香蒲绒非织造絮片对植物油的吸附性能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集合概念的逻辑特性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