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赵树理
2006-10-08王超逸
王超逸
前年秋天,一位老友建议我到晋城市走走,说那里的晋煤集团想搞文化建设,并得知晋煤集团位于太行山麓,沁水之滨,距一代文豪赵树理的故乡仅有50公里云云。一时让我怦然心动。
时令已至冬季。到晋煤集团的动因与其说是为学习考察企业文化而来,毋宁说是为拜谒赵树理而往,抑或是为寻一个梦而追赶,而梦的主题又比较模糊,说不清楚。
记忆中,接触赵树理是先读了他的《田寡妇看瓜》一文,那是约在70年代初期,在我的童年时代,借读了家兄高小毕业后存留下的书。印象中,文章写得有趣,是农村的生活状态,但又离我的生活状态较远——毕竟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的阅读力,对作者是谁并不留意。到了中学、大学,自然,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成了研读中国农村变革史和拉普文艺理论在东方传播、扩散的佐证。想像中,作者是个忠厚诚实的劳动者。
前几年,我收到了李辉先生的《风雨中的雕像》一书,里面有关于赵树理的一篇文章。文章史料鲜为人知,图文并茂,分量较重。是这篇文章给了我重重的敲击。从文章中,始了解到赵树理后半生的经历,知道赵树理后来回故乡所在县干过县委副书记。当时举国“共产风”刮得正紧,巍巍太行山也挡不住那股浮夸风。文章中说赵树理当年与那位虚报粮食产量向上邀功的县太爷拍了桌子,他说,虚报产量可以,可是待秋后地里产不出那么些粮食,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我们究竟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看了这份材料,我被印象中一向埋头劳动的赵树理的金刚怒目式的豪气折服了。当时,他的拍案而起与邓子恢、彭德怀的面折庭争是一样的感时忧世,表现出了一个文人的良知。这是来自太行山的一个偏僻县基层的声音,而与京城和庐山上的声音遥相响应,不过与时代的最强音太不合拍,是时代交。向乐中的一种杂音,故而赵树理的命运就不难想像了。材料中说,他死于1970年,正当人生的壮年,场面很惨。李辉文章的述说引起了我沉重的思考:终于,从“小二黑”出道,止于与县太爷拍桌子,赵树理完整地走完了他生命的路程。他将诗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也写在了我家从兄长到弟弟,直至我女儿的两代人的心上。看了这份材料后,我写了篇杂文《面对赵树理的质询》,主要还是想刺刺形式主义,为县基层的头头们泼泼冷水。时京城正开九届人代会,小文被一位负责《现代文秘》的编辑朋友拿去刊用了。我由搞企业文化工作而串了角,偶尔又回到性情中,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
例行公事的考察共两天时间。临了,北风正紧,天空中斜雨还夹着雪。而一个月前,我不幸出过一次严重的车祸,头部与锁骨都被创伤,还未完全复原,但心中惦念赵树理,临近傍晚,硬是承主人陪同,乘一辆吉普,一路颠簸,迎风南行了。约半小时,就来到沁水县的尉迟村——赵树理的世居地。车停后,我们穿过一个牌坊,蜿蜒来到了赵树理的故居。东南大门,坐北朝南。故居已无人居,大门敞着,无人问津。门口一侧有一石碑,是省文化厅立的,标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东西北三面是二层木楼,西二楼墙上有一说明,介绍了赵树理的生平。南面空荡,或是房屋年久失修早已拆除了,只留残墙,不得而知。驻足良久,环顾周围,与赵居比邻的街坊也是差不多这样的高层木楼,可知当初的尉迟村还是比较殷实的。当然,这样的家业不知历几世之功才能累积而成。我推测,赵树理前期能有条件考取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受到良好的现代教育,之前定有相当的家资供其求学。有文献说,赵树理出身贫农。依我看,文献上的记载或许并不确切。
瞻仰完故居,我们又折回车上,驱车来到了赵树理陵墓。据说陵墓是“文革”结束后重建的。陵园坐落于村北,陵墓踞高处,俯瞰整个村落,下有近百级石阶。墓前是赵树理的半身石雕,雕像一脸的凝重、忧虑。石雕后是一亭子,有栏杆护着,四周有几株在风雪中摇晃的小树干,周围地面有行人踏出的痕迹,小径上还依稀看得见有人化过的纸灰,可知当有人来祭奠。
我们一行绕小亭两圈,又缓缓退至石雕前。没有人示意,我们一字排开,脱帽,一齐向着我们敬爱的人深深地三鞠躬。转身走向石阶,夜幕已经降临,已是万家灯火,苍莽的远山退出了我的视线。
哦!巍巍太行,悠悠沁水。这山这水,曾养育了赵树理们这样优秀的祖国好儿女。
滔滔沁水是“山药蛋”派作家们的母亲河。
那么大河的源头在哪里呢?
人们说: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沁水是黄河祖根文化的一脉。相传,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曾在晋南一带活动;尧、舜、禹,都先后在晋南建都。夏、商、周时期,晋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演绎了著名的“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的故事。北魏以降,北魏建都平城。李唐王朝在太原兴起。金、元时代戏曲兴旺,文化繁荣。明、清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经济贸易非常发达,“西帮票号”誉满全国,其业务远涉全国大多数地区和欧亚许多国家,盛极一时。晋商留下了大量的人文遗址、精致文物、民居建筑。晋地还是“杨家将”、“西厢记”、“玉堂春”等民间故事的发源地。
人们说:晋地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思想库”,我看并不过誉。
抗战时期,在山西流传着一首歌,其中有歌词:“王老五,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回答是“家在山西”。我知道,我的祖籍也是晋。那是在朱明王朝的开国初期,在政府号令迁移中移民到山东,至今已愈几百年。今年有机会在朋友们的陪同下又来到临汾洪洞的大槐树下寻根,我在留言册下写下了这么几句话:“华夏历史长,五族共和旺,江山伏文脉,和谐盛万邦。”从这里沿着黄河跨过太行走出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
历史滋润着沁水,沁水涌动着历史。
赵树理无疑是浩浩历史长河中的杰出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