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臣”李侍尧

2006-10-03张祖涛

领导文萃 2006年10期
关键词:总督皇上乾隆

张祖涛

李侍尧(?一1788),清汉军镶黄旗人,字钦斋,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乾隆初,“以荫生授印务章京”,“见知高宗(乾隆)”,累迁至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二十一年擢工部侍郎,同年“署两广总督”到任奏“广东各属买补仓毂兼上中下三等而报以上价”,“应碾米用上毅,借糶用中下穀”,该奏得深得乾隆欢心,特“渝各省督抚严饬县买补当碾试务得上毂”。二十八年授湖广总督,再“奏湖广销淮盐抬价病民,请酌中定价”。该“关心”百姓疾苦的条陈又大得乾隆欢心,颁旨准行,加侍尧“太子太保”。二十九年再调两广总督平定丰顺朱阿娄农民起义。三十二年袭二等昭信伯。三十八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人觐赐黑狐端罩”。四十二年军机大臣兼职云贵总督处理“缅甸遣越州民入关为谍案”,乾隆“嘉其合机宜”。至此,李侍尧一生仕途达第一个风光峰巅。《清史稿》载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僚属数语即辨其才否”,“人皆悚惧”。兵到“乱”平,春风得意,僚属敬畏,皇上宠信的李侍尧,云贵总督任上是否曾获乾隆御赐“天下第一能臣”史书未载,但也已成为大清军机重臣,一品封疆大吏,进入大清皇权的核心层却是实实在在的。

乾隆后期,大清表面上仍号称明君盛世,实际上衰败腐朽。上自朝廷,下至官吏,卖官鬻爵,昏庸无度;世风奢靡,贪赃枉法,层出不穷;兼并严重,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再难出现大清康熙时期刘统勋、张伯行、于成龙等辈的清官了。李侍尧一生30多年的封疆大吏,乾隆最赏识他的乃是他对治下老百姓赈灾体恤与军事镇压,胡萝卜与大棒两者之间出彩的结合。李侍尧并没有做到和同期的刘墉等少数几个人一样“独不阿附和珅”。而要和朝中和珅等权臣处好关系,光靠朝廷菲薄的薪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世人也未见李侍尧直接从老百姓头上狠刮;正相反,对州县以下直接祸害老百姓的官吏常常被李侍尧严办砍头。李侍尧敛财的办法是向属下伸手索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粮储道海宁揭“李侍尧贪纵”案发,乾隆深感意外,“谕曰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恩婪索,朕梦想不到”。有意思的是,乾隆派去查核李侍尧案的并不是电视剧《大清御史》中的所谓清官钱沣,而是自己的另一宠臣和珅。李侍尧也没有如临大敌隐瞒自己的“贪赃”,而是向和珅“自承得道府以下贿赂不讳”。“自承”加“不讳”,想来并非是李侍尧冀希通过坦白得到从宽处理,而是坦然表明他只是按行规办事,并未越轨出格而已。或许是和珅也已经按行规从李侍尧手中得到了“贿赂”,反正和珅回京后给李侍尧而拟的处分只是“斩监候”,是乾隆“震怒”才复交“大学士九卿议政”了“斩决”。不过,等到真要杀掉李侍尧,乾隆又犹豫了。眼下多事之秋,李侍尧这样文武兼备,能独当一面,替皇上消灾弥祸的好奴才实在太少了!杀了他,边陲再有“乱民滋事”到哪里再找李侍尧这样得心应手的“消防队长”啊?怪只怪自己平常太宠他,“自承”还要加“不讳”,硬是捅破了别人不肯捅破的一层窗户纸,扒光了大清朝臣衮衮诸公遮羞的衣裤!杀了他,他固然不服,其他封疆大吏会否兔死狐悲而生出什么变故来也未可知。乾隆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放李侍尧一马于大局更为有利。于是乾隆来了个“复下各省督府议”。乾隆这一招真够绝的!那些个和李侍尧惺惺相惜的“各省督府”果然意见出奇的一致,不同意“大学士九卿”的“斩决”,“请照初议(斩监候)定罪”;其中更有江苏巡抚闵鄂元“迎上意奏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议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就坡下驴颁旨“改斩监候”。四十六年,甘肃爆发苏四十三回民起义,乾隆即特旨“侍尧三品顶戴孔雀翎赴甘肃治军事”,不久便言授甘陕总督,又成为诸侯一方的封疆大吏。当然,如果因此便说乾隆惩贪不力,那他恐怕不会承认。就在这一年,“甘肃冒赈事发”,乾隆大怒,命侍尧严查,“诸州县侵冒二万以上拟斩决,一万以下斩候”。胆敢向皇上“赈灾”款伸手的小贪赃,撞上了“对属僚向不姑息”的李侍尧,“皋兰知县程栋等二十人皆坐斩”。事隔三年,李侍尧任两广总督时“总商沈冀州敛派今费贿送案”被盐商谭达元告发。对李侍尧这笔新暴露的老贪赃账,乾隆全没了三年前严惩“甘肃冒赈案”的杀气,只是“责侍尧偿缴公费”就免了“其罪”。宽严异变,一时成为只许“总督”放火,不许“州县”点灯奇闻。国家生死大法,只在皇上一人口中,一念之间。封建君主专制的独裁与腐朽,从来都是成正比的啊!

再说李侍尧老账刚免,新账又生。也是四十九年,李侍尧镇压甘肃农民田五起义“玩延怯懦”被“夺官”允其“随军效力”。福康安至军,发“侍尧玩愒贻误诸罪”,“大臣按鞠拟斩决”。乾隆又一次“仍令从宽改斩监候”。五十年“渝释”起复署正黄旗汉军都统,不久署户部尚书,又再署湖广总督。五十二年,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李侍尧从湖广调任闽浙总督,会同福康安等镇压了这次起义。论功,李侍尧“袭伯爵”,奉旨建生祠于台湾,后“福康安、海兰察之次”,接着又被“命图形紫光阁列前二十功臣”。至此,李侍尧登上了自己仕途的第二个风光峰巅。五十三年(1788年)李侍尧疾卒,“谥恭毅”。

李侍尧身后得谥号“恭毅”,从一个侧面显示李侍尧为官数十年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美德”,即对皇帝的“恭”。原来,众臣下看到的李侍尧“屡贪赃败”,皇上之所以“屡屈法贷”,盖特怜其才也只是表象,作为皇帝的奴才,对皇帝的奴性才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李侍尧之前数十年的大清西北王年羹尧,也是大清善于灭“火”的“消防队长”,同样也把大清西北治得妥妥帖帖。可悲的是他对皇上在“恭”字上功夫欠缺了一点,其结果是被多疑的雍正砍了脑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李侍尧一生的是非功过,有待史学家们论而后定。如果单列其镇守大清朝边陲之功,则庶几和年羹尧相差不多吧。看来李侍尧为官一生,对皇上与自己之间,封建君臣皮与毛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颇有心得。他虽然多次被夺官,几次被斩监候,一辈子诚惶诚恐感激皇恩浩荡,但也因此使自己仕途和身家性命均得以保全。这看似阴差阳错,实乃时势使然。

(摘自《杂文月刊》)

猜你喜欢

总督皇上乾隆
找皇上
皇上的烦恼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皇上驾到
冗文乏味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
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