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古能化 别开新境
2006-09-27林金龙袁美华
林金龙 袁美华
高济民,1939年生,号十九阿罗汉,首届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重庆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长,重庆出版社美术高级编审。他擅画禅道人物,以罗汉传名,画界有高罗汉之称,多以泼墨大写意作画,有古风禅境。曾在日本、广州、重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现代中国巨匠画展》,作品《指路明灯》参加全国美展,系列作品收入《中南海珍藏画集》、《中国美协创作中心作品集》、《荣宝斋》画刊等。出版有《名画经典·高济民》画集,作品《禅者》获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大奖,代表作《十八罗汉图》被北京天安门城楼和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
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的《法言》中,有“书,心画也”一句话,提出了书法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论断,这就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被后世奉为圭臬。高济民奋笔疾书,在绝对自由的挥洒中展现自己。他的书法毫走墨喷、满纸烟云、凌云飞舞、变化莫测,将天地万物的种种变化、个人胸中的志向、报负尽情地倾泻出来,把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推向一个新的理想境界。他的书法是纯粹的情感流露的艺术表现,挥毫时物我两忘,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感人的禅境,从而进入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创作状态。
高济民的书法融行、楷、篆、隶于一炉、古朴中神韵潇洒、巧妙中引人入胜。他博采众长、参以己意、竟相创新、自成一家,正如康有为所言:“熟古今体变,通流源之分合……如蜂采花、酝酿已久、变经纵横、自然有成。”因而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成为一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
高济民擅长行书,其书法体现出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既有秦篆的严谨,又有次隶之神韵;既有魏碑之雄风,又有唐草的奇险,兼具各家之长,又显当今创新之峥嵘,似有一股清新之气袭面而来。行书《张大千题菊石图诗》:“兴来写菊似涂鸦,误作枯藤缠数花,墨落一时收不住,石榴留得一拳斜。”写来气势恢宏,如群星之姿、若盘石之稳;似巨钟之势,像罗汉之态,珠圆玉润、浑然天成。真正是行云流水、气贯长虹,一观之下令人情不自禁地扼腕击掌、拍案叫绝。从布局上来说,“兴”字开头,至关重要,书家浓墨重笔写得端庄典雅,非常醒目,信笔所至,即兴自来。同时第一排九字中没有一个字能超过它,从而突出了“兴”字的高大。第二排“枯藤缠数花墨落”七字,“枯藤”处于显赫位置,不可小视。尤其最后一个“落”字字形特大,似巨石落地一字千斤,大有高山坠石之势。然而第三排中“石”字写得似断开的半截石头,又为此前“墨落一时收不住”之寓意作出铺垫。第一排“兴”字为起始,第二排“落”字为垫底,排列有序、布局严整、十分抢眼。书家巧妙地在第三排中,将“石榴”两字摆在中下部,加之用墨浓重,增加了视觉冲击力,显得非常融洽、和谐。俄倾,美姿顿生,可谓神来之笔。书中“石榴”与第一排头的“兴”、第二排尾的“落”,作者刻意求异,避免排列雷同。最后为第四排结尾“一拳斜”三字,它是全书的关键,为整篇书法对称均衡和布局统一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斜字“斗”旁的一长竖,写得特长好似游龙摆尾,一波三折颇有意韵。也像是一根乐队的指挥棒倾情挥舞,使整个书法出现了无限生机,从而展示出每一个字都在飞动中的艺术境地。从字体上来说,“兴”、“枯藤”三字用的是隶书,“写”、“数”是篆书,“鸦”字是典型的行草,“落”字上方为隶体,下部含行草味,“得”字双人旁为篆味,“”旁系行草,“斜”字余旁为隶书,斗旁兼草书。特别要指出的是,“一时收不住”的“不”字,其中一撇一竖头部的交叉处,颇有春秋战国时期铜铭文《季子白盘》的结体遗韵,充分显示出全文柔婉灵秀、奇逸飞动、结体丰满、大小错落、长短参差而富于变化的清爽怡神。从用笔上来看,高济民的行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似有刀雕斧凿之功夫,故笔画多方折,且笔画交叉处粗重有力,具有挺劲、朴拙之美。从结体上来看,大小不一、浓淡不一、粗细不一,全幅书法一气呵成,虽有错落变化,但均衡、对称、稳定,中国书法形式美的格局已见端倪。再从章法上看,或疏落有致、或谨密规整、或纵行或横列,显露出传统书法章法上的特点,点画之间多有奇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华美,弥散着高古纯朴的气氛,体现出书法艺术的时代风貌。
高济民认为: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之说法,但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说明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当一位已经熟练掌握了书法技巧的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把强烈的感情活动与丰富的意象联想,倾注于笔墨之中,于是他笔下那些具有感情与生命力的点线,以方圆、斜正、肥瘦、长短、曲直、干湿等不同形态进行排列、穿插、组合,创造出神采焕然的造型空间,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形美是神美的前提,神美是形美的内涵,神与形是互为表里的。因而高济民书法追求的是神采飞扬、痛快淋漓之意境。他特别强调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南齐谢赫论画,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唐代大理论家张彦远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他说的是一幅画如果缺少了气韵和笔力,即使形态和色彩都好,也不算好画。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掌握了熟练的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情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高济民的书法作品其字里行间都有情韵流走与神气充溢,充满着气势雄伟的强大生命力。
高济民的书法与其罗汉画风格相应而发展,成为其绘画形式美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部分,达到吻合融洽、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同时书法的审美境界亦达到了和谐完美的高度。
我们从高济民先生每一幅画的完成,从策划、构思、到布局,再从勾线到设色、从题款到钤印,无不是三番五次地斟酌又斟酌、慎之又慎,从不轻易下笔落印。市场上不是有种议论吗:画家的字没有书法家的字好。换一句话来说,就是画家的字写得再好也永远无法与书法家比。高济民偏不信邪,反而坚定了他自己攻克与罗汉画相协调统一的书体,因为写字也是他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画上的落款要讲节奏感,更要讲整体感,有时即使是一行字,十几个符号,也需要注意章法,为整个画面服务。
如果把高济民的书法,比作是百花争艳,那么他的题款则是锦上添花。会赏画的人,就该先读题款,诚如会读书的人先读序。高济民的题款如同音乐上的节奏、电影中的插曲、交响乐中的章节,那么舒展、那么起伏,从而使得每个字在你眼前成了跳动的音符,读着他的题款,你会感到高济民是个“抒情专家”。他充分地运用画面上可以利用的空间,让自己的禅意哲理、审美情趣毫无保留地在画轴上张扬着、倾泻着。难怪那题款题在钟馗袍带上,与红花一样流红;那题款题在仙女绿裙上,与绿叶一起泻翠。无疑,他的题款章法,题出了画中的意境、题出了自己书法的风格。同样的道理,“红花尚须绿叶相配”,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也同样需要好的印章匹配。国画巨匠潘天寿说:“中国印章的朱红色,沉着、鲜丽、热闹而有刺激力,在画面题款下用一方或两方名号章往往使全幅作品的精神提起。”行书《张大千题菊石图诗》就是用上了书家自己喜爱的三方印章,“万里白雪一点红”对书法作品不啻是好上加好,亦是添姿加美。第一方为署名章,篆书“高济民”,系天津著名篆刻家武凤金治印,他是书坛名宿崔子范先生的高徒,连其师崔子范的印章也是他刻的,可见他的刀功之高。他的篆刻放刀直取,信手刻来显得苍劲有力、古朴典雅,没有任何雕饰,视为上品。第二方引首章为隶书“九井斋”,为重庆高手夏昌谦所刻。高济民一生与“九”有缘。他1939年9月生于陕北,9岁随父学画,19岁出旅,29年艰辛探索,39岁解甲入川与画为伍,49岁上九华山问道……据悉,昆仑山有一地名叫“九井”,老子就出生于此处。由于九口井,井底相连,若一口井水枯,其它井的水就补充,故永远溢满不干枯,因而扬名于世。高济民一则与九有缘,另为求得水源、墨汁犹如九口井那样源源不断、永不干枯,因而画室以“九井斋”命名。第三方亦为引首章,篆书“十九阿罗汉”,系山城名家杨试禄执刀。高济民1999年7月16日应北京人民政府邀请,精心绘制其代表作《十八罗汉》并由人民大礼堂永久珍藏。亦于同年国庆期间展出供中外游客观赏,从而享誉京华。而其印章“十九阿罗汉”,增加了一罗汉,就是指的画家自己。
三更灯火、五更鸡鸣。数十年如一日,高济民在黯淡的灯光下埋头耕耘,使他的书法越来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高济民对书法、书论体会有三:一,书法必须向古人借鉴、向传统学习。二,必须要有独特的风格,跟别人不一样。三,跟自己的画风格必须协调、和谐、统一。经过苦寒香更浓,天道酬勤又一春。我们相信凭着他深厚的艺术功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美动人的时代书卷,并在艺术的天国里放射出一个又一个璀璨之辉煌。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