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半儿媚俗一半儿雅

2006-09-21张本一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元曲

元曲曲牌“一半儿”属仙吕宫,源于词牌“忆王孙”,惟末句七字增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故名。今存胡祗遹、王和卿、关汉卿、周文质、张可久、王举之、徐再思、查德卿、宋方壶等作家和无名氏的作品共三十八首,可见此曲牌为名公士大夫、下层吏员乃至平民墨客所共擅。据《太和正音谱》,其五句三十三字的标准格式为:上平平上去平平,(上)去平平平上平,平上上平平上平。去平平,(上)去平平平(上)去平上。此曲只用于小令或散套,一为题情,一为写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此消彼长,并且事物的前因后果通常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甚或多元的。因此,人们常用“一半儿”这个最简约的分数,表示相对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或说明无形的、抽象的事理,诸如“半真半假”、“半文半白”、“半推半就”等等,不一而足。元曲家所创的“一半儿”曲,其妙趣正集中于最后一句由两个“一半儿”引起的句子上。此句一般表示前面所写内容的顺推结果和生成原因的双重性。若从两个“一半儿”的关系看,可以是并列的两者,也可以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而对立的双方既可以是水火不容,势同冰炭,也可是对立互动,此消彼长,极富变化。因此末句可说是整曲的点睛之笔。

“一半儿”曲用于题情,宣扬的是元代士人的玩世心态。因为有了“一半儿”这个数字,复杂而又含蓄朦胧的男女之情显得那样的简单明白,直露可感。与关汉卿相友善,为人滑稽佻达的王和卿便有[仙吕·一半儿]《题情》四首:

鸦翎般水鬓似刀裁,小颗颗芙蓉花额儿窄,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钗,一半儿鬅松一半儿歪。

书来和泪怕开缄,又不归来空再三,这样病儿谁惯耽?越恁瘦岩岩,一半儿增添一半儿减。

将来书信手拈着,灯下姿姿观觑了,两三行字真带草提起来越心焦,一半儿丝一半儿烧!

别来宽褪缕金衣,粉悴烟憔减玉肌,泪点儿只除衫袖知。盼佳期,一半儿才干一半儿湿。

虽是四首小令,但却有连贯一体的叙说特征。曲写青楼女子对一男子情有独钟,但却又不能让鸨母知道,慵懒而无心梳妆,故其发髻上的金钗不免“一半儿鬅松一半儿歪”。天各一方,凭鸿雁传书,书信来得越密,内心的挂念也就越少,人似乎离得也就越近,“一半增添一半减”一语道破了无形之心绪与有形之书信间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然而书信是个人的隐私,不能让外人知道,最好的办法是“一半儿丝一半儿烧”,此处“一半儿”所引的是两个并列的动作,恰当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下的女子心理。相思不断,佳期难再,可又不能公然行动,愁思萦怀的女子只能暗自以泪洗面,拭泪的衣袖也就“一半儿才干一半儿湿”了。这一“干”一“湿”是“一半儿”所表示的两种状态,巧妙地将不可断绝的绵绵情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惯于和王和卿互相讥谑的关汉卿当然不会甘拜下风,同样作了四首《题情》曲,赤裸裸地描写青楼女子的情态: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似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银台灯灭篆烟残,独入罗帏淹泪眼。乍孤眠好教人情兴懒。薄设设被儿单,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

多情多绪小冤家,迤逗的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

风月场上完全真纯的感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所以青楼女子的语言和行动可以说是“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此四首小令率性而为,调风弄月,略无拘检,充分表现出了青楼女子的双重心理,也反映了作者放浪形骸的玩世心态。张可久的[仙吕·一半儿]《酒醒》也以同样的方式表现风月之情:“罗衣香渗酒初阑,锦帐烟消月又残,翠被梦回人正寒。唤蛮蛮,一半儿依随一半儿懒。”那个被唤的女子,内心愿与不愿没有绝然的界线,两种态度,可能性各占“一半儿”。元曲家还常抓住特殊物件的状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王举之的[仙吕·一半儿]《手帕》,以“一半儿啼痕一半儿酒”作结,以帕上之啼痕示女子内心之苦,酒则隐含愁绪,这个和泪带酒的手帕似乎已拭到了女子的心上。其《开书》之尾句为“一半儿行书一半儿草”,又将写信人心事渺茫、不得安宁的状态表现得微妙微俏,无形之心绪被具象化了。宋方壶的[仙吕·一半儿]则以房门半虚半掩的两种相反状态,来表现女子期盼意中人及早归来的心理:“别时容易见时难,玉减香消衣带宽。夜深绣户犹未拴,待他还,一半儿微开一半儿关。”在这些“一半儿”曲中,看不见、摸不着,本不可量化的心理与情感被最简约的分数给概算和量化了,不再神秘、更不复杂了。俗语写俗事,直白而生动。

写景之曲,“一半儿”表现的则是元代士人离弃政权、敝屣功名的归隐主题。作者往往撷取四季风雨变化所引起的可观可感的典型景物,勾画皴染,组成一幅清静闲远的山水画,显露志不获展的一代士人普遍的归隐心态。代表性作品如张可久的[仙吕·一半儿]《梅边》:“枝横翠竹暮寒生,花淡纱窗残月明,人倚画楼羌笛声。恼诗情,一半儿清香一半儿影。”曲并没有直接写梅花,只是用简淡之笔描画了翠竹月影和笛声,这恰构成了“一半儿影”,而梅则指的是另外的“一半儿清香”,两相结合,映衬出箫散简远而超越尘俗的意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元代士人远离宫阙名利的箫瑟心音。另一首《苍崖禅师退隐》则是借助典型景物蕴含的意象,明确表示乐于山水而不愿归心的绝然态度:“柳梢香露点荷衣,树杪斜阳明翠微,竹外浅沙涵钓矶。乐忘归,一半儿青山一半儿水。”荷、树、竹点缀的“一半儿青山一半儿水”,恰是遭政权所弃的士人们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画境,虽略带清寒,但却无宦途的凶险、逐利的俗态,明净而自然。作为理学家的士宦名臣胡祗遹也作有[仙吕·一半儿],咏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以穷自然界的变化之理。如谓春景的成因是“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秋景是因“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夏天给人的感受是“闪出些明月儿,一半儿阴一半儿晴”,冬天则是“被儿底梦难成,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冷”。此曲中的“一半儿”有自然界中的风雨之力,亦有人眼所见的明暗天光和身体的冷暖感受,以人观物感物,寓复杂于简约之中,将玄虚的自然物理表达得浅显直白,且富于变化,显示出曲作艺术构思的精巧别致。

元“一半儿”曲,《题情》是充满俗气的花酒风月、赤盐酱醋,痛快淋漓,尽显北曲特有的“蒜酪”、“蛤蜊”之味;写景则清新淡远,不染纤毫尘埃,透露出士人们向往青山绿水、茅屋柴关的自由心灵。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却符合元曲的创作实际,无论名公士大大夫之作还是下层文士之作,并非用于个人言志,而是要在市井民间传唱流播。因此,他们要以两种不同的心态来作曲,一方面要向世俗作某种妥协,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文人的品位,只是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审美趣尚的文士各有侧重而已。同一曲牌表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景,恰是元代士子心理意绪、人生态度的立体写照,可谓是“一半儿媚俗一半儿雅”了。

(张本一,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元曲
对元曲语言特色的有关探讨
重拾《元曲》本该有的地位
元曲之北曲文体研究浅论
流水的岁月,亘古的山楼
从关汉卿作品看王国维之“自然说”
曲韵流长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论元曲奇崛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