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以人为本之真 务造福于民之实
2006-09-18管曙光
管曙光
文明城市创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怎样做到造福于民?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要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近几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把求真务实贯穿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全过程,在求真务实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求真务实中践行造福于民的宗旨,力求每一个创建举措合乎民意,每一项创建成果惠及百姓,使文明城市创建保持深厚的群众基础,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求体察民情之真,务创建从群众需求出发之实
文明城市起源于人民群众的追求,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向往与福祉。文明城市创建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出发。各级领导只有深入群众、倾听民声,谋划创建才能决策正确、举措坚实;只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引导创建才能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只有深入实际,把握民意,主抓创建才能运筹帷幄、富有实效。为了真实把握人民群众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使创建工作与群众心愿更加吻合、同频共振,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坚持听政于基层,问计于民众,着力铺设和畅通六条渠道。一是坚持市领导信访接待日,每月10日、25日固定接待群众来访,听取群众提出的建议,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三年共接待3083人次;二是开通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共接到群众各类投诉、举报、建议和咨询电话4.01万件,综合办结率达98%;三是开展机关服务进社区,每个月的15日、30日,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社区,搭起为民服务“大排档”,零距离征求群众意见,共举办活动56期,受理群众投诉9584件,办结9449件;四是开办“行风热线”,市纪委与广播电台联合,由有关政府部门参与,到问题集中的地方搞“户外直播”,开办176期,解决各类投诉问题7948件;五是定期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六是坚持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制度。连续四年冬季,全市正处以上干部深入农家,每人负责“解剖”一个村,走访20个农户,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便捷、完善、高效的沟通渠道,架起了党与群众的“连心桥”,使各级领导及时地了解吸纳人民群众对创建的意愿和呼声,有效化解了创建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极大地增强了创建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求关注民生之真,务创建为群众排忧解难之实
创建主旨在于为民,为民之要在于解忧。创建文明城市既要“锦上添花”,更应“雪中送炭”;既要关注城市,更应关心农村;既要着眼当前,更应立足长远。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就业和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排忧解愁,让人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享受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中,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抓在手中,把扶贫解困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市大家庭的温暖。三年来,淮安市从最需要帮扶的人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大力实施“文明关爱、扶贫济困”六项系列工程:通过实施社会救助工程,着力解决特困人群的温饱问题;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着力解决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通过实施送温暖工程,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疾苦问题;通过实施希望工程,着力解决贫困学子的就学问题;通过实施健康医保工程,着力解决重病群众的救治问题;通过实施安居工程,着力解决拆迁家庭居有定所的问题。全市城乡52050户特困家庭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96%、88.92%、86.39%;净增城镇就业岗位7.02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74万人;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3148户;资助各类贫困生21万人次、总额6380万元;兴建20个安置小区,解决了市区10522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52719户;315.58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0.72%;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亿元。文明城市创建已成为一项暖民心、得民心、聚民心的德政工程。
求推动民富之真,务创建谋群众根本利益之实
坚持富民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既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要务,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保证。创建为民,务必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就须富民优先;欲求民富,唯有加快发展。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咬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凝聚群众的理想和意志,在创建中增强发展活力,在发展中拓展创建成果,在良性互动中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全市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坚持科技兴市、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营造“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浓厚氛围,借助外力推动淮安跨越式发展;把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举措”,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富裕的“第一工程”,大力培训、提高、转移农民,加快农民增收步伐。2004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1000美元台阶。2005年,实现地区产值561.81亿元,财政收入7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5元,农民人均收入4029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4.3%、24.1%、11.1%和5.8%。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富裕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的创建得到经济的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致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小学和中学入学率显著提高。加大卫生事业发展力度,投入5亿元建成了全市公共卫生“四大体系”和“五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投入中心城市建设306亿元,建成基础设施和为民办实事项目1220个,市区新增道路438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人口由55万增加到83万。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基本达标的同时,又启动了健康城市、生态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新四城”创建活动,使广大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淮安“名人故里、交通枢纽、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独特魅力日渐凸显。
求集中民智之真,务创建以群众为主体动力之实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创建文明城市是人民群众自发、自觉、自愿、自己的事情。只要坚定地相信群众,充分地尊重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干劲和智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文明城市创建就会有生生不息、源源不竭的动力。市委、市政府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文明创建的生命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推动创建不断深入。一是发挥好群众的聪明才智。无论是一年一度的创建工作大会的筹备,还是每项重大创建决策的出台,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还是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拟定,都通过多种渠道,反复征求、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真知灼见和智慧才识融入其中,提高创建决策的含金量,确保创建运行的高质态。二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城乡群众性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社区居民论坛、农民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协会、绿手指环保小组等新生事物,以极大的热忱予以肯定、给以扶持、施以指导、加以提高,促进创建在不断创新中焕发生机。三是调动群众的参创热情。全市组建了一支拥有4600多人的思想道德宣教骨干队伍,成立了有23600余人参加的党员、青年、巾帼、红领巾、夕阳红等五支志愿者服务队,聘请了12000多名文明行风义务监督员,宣扬了250件文明新事,表彰奖励了132名见义勇为的文明市民,树立了200名创业、创新、创优的先进典型,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全省文明创建先进群体,成为引领全市文明创建的主心骨和生力军。四是提升群众性创建层次。以夯实文明城市基础为主导,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群众中的新观念、新举措、新经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淮安特色、项目特点的文明创建六大工程架构,即推进社区创建的“文明家园、和谐社区”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文明育农、科技富民”工程,推进行业创建的“文明联动、诚信服务”工程,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明树人、立德育才”工程,推进社会风气优化的“文明关爱、扶贫济困”工程,推进弘扬先进道德风尚的“文明示范、典型引导”工程。省委、省政府、省文明委先后三次在淮安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中央文明办也多次转发其经验加以肯定。
求顺应民心之真,务创建让群众满意高兴之实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文明城市创建成效的最高标准,是衡量文明城市合格与否的最终裁定。文明城市创建不可违背民意,必须始于群众需求,终于人民满意。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想问题把群众是否赞成作为第一信号,作决策把群众是否拥护作为第一目标,办事情把群众能否满意作为第一追求;牢固确立“创建为民、百姓是天”的理念,真正让民众成为推动创建工作的主体,让民意成为决定创建方略的导向,让民心成为考量创建实绩的标尺;厉行艰苦奋斗、倍加珍惜民力,坚决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坚决抵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形象工程,坚决反对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缺德政绩。为了使创建工作经得起上级的检查、历史的检验、老百姓的评判,市委、市政府着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坚决纠正。三年来,全市针对党政机关中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行为不端、服务作风不实、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软环境整治活动,对不正之风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受理各类投诉35453件,全部按规定解决落实到位。集中组织明查暗访119次,媒体曝光132次,给予党政纪处分41人,通报批评及其它处理276人,以动真碰硬的举措取信于民、赢得民心。二是建立由群众评先定优机制。每届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评选,都经过从基层到市主要媒体的层层公示,对广大市民不满意、通不过的实行首票否决;每年全市实施经济、党建、精神文明和为民办实事“4221”工程,优胜项目与先进单位均由群众品头论足,评选定夺;每年集中开展两次万人行风评议,都经过广大市民投票,评出市直机关“十佳”和“三差”单位,奖优罚劣,公诸于众;每实施一项城市建设标志性工程,每组织一次重大活动,都通过多种渠道,征求广大市民的认同度,了解广大市民的满意率,好的就坚持,差的就改正,错的就摒弃。三是坚持选用群众威信高、信得过的干部。每任用一批干部,都实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以及任前公示,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促进各级干部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工作导向。近年来,全市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出近百名县处、乡镇级领导干部以及10名市管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忧民之忧者、民亦忧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之。”据省、市城调部门连续三年大规模民意测评统计,人民群众对创建的满意度日益提高,对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的满意率达到98.8%,公众安全感达到98.4%,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的参与率达到90.57%,对整个文明城市创建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6.88%。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