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十运”精神 加快体育发展步伐

2006-09-18李一宁

群众 2006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全民全省

李一宁

进入新世纪,全省体育系统紧紧抓住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江苏体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为了保证“十一五”期间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全省体育系统将大力弘扬“十运精神”,紧紧抓住江苏体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增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努力开创全省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争取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口的85%左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2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各市、县(市、区)全部建立体育总会,各乡镇建立农民体协和老年体协,绝大多数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组织。

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工程(点)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省晨晚健身点数达5万个以上,每个街道、乡镇建有全民健身工程,每个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站。加快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重点建设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体育场地,争取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村村建有体育设施的目标。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精品战略。坚持建设与活动并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活动推进,加快“长三角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等健身基地品牌建设。近期,将启动“东陇海体育线”、“沿海体育走廊”的规划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苏北、苏东体育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大力推行“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月、老年人体育节和全省单项运动项目联赛等,逐步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二、坚持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进一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十运会后,省体育局把“改革创新、优化结构、服务奥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协调发展”作为新全运周期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促进江苏竞技体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切实加强省优秀运动队建设。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加强分类指导,做优做强重点项目,形成若干集团优势;积极提高优势项目和基础项目,培育夺金点,扩大夺金面;稳步提升潜优势项目和其它项目,扩大争分夺牌面;适当裁并少数项目,合并同类项,缩短战线。逐步成立项目管理中心,全面推行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益。抓好尖子人才培养,着重培养一批运动水平高,能够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的尖子运动员。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大力推广训科医一体化以及满负荷训练、实战模式、心理训练、全方位保障等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训科医管一体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发展渠道。

启动实施“金牌教练工程”。省体育局决定实施“金牌教练工程”,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竞争上岗,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教水平。一是成立了教练员管理委员会,对各项目一线主教练进行资格认定,严把“入口关”;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在抓好系统培训的同时,创造条件选送部分教练员包括业余教练员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或到国外进修学习;三是大力倡导教练员进行理论创新、训练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突破,不断提高对项目规律把握、研究和应用的能力;四是加强教练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大力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进体教结合,开展县级业余训练考核评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全省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到并保持在2万人左右,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00名左右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40到50个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在省外建设1到2个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在县(市、区)建设20到30个省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建设10到12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0到150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0个以上的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实施“体育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基本建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兴办、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争取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以上。

大力培育体育市场。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放宽准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不同项目的经营活动采取区别政策,分类指导。着力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积极申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争取申办一届具有较高运动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争取每年承办国际比赛15项次左右,努力把一批重要赛事办成具有影响力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营造体育竞赛的社会氛围。注重培育体育中介市场,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

加强体育有形及无形资产开发。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资本运作,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对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体育场馆、高水平运动队等潜在商业价值的开发,实现市场化经营。完善体育基金组织,创新资金运作手段,努力扩大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南京奥体中心的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和产业示范作用,全力打造成为全省体育竞赛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文化会展中心和一流的体育公园。

加强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管理体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体育彩票的品牌建设、系统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及早推行在线即开彩票、视频彩票以及手机投注、网上投注,重视体育彩票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体育彩票管理和销售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运营安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体育服务认证,建立健全规范的体育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积极推广体育服务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体育经营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体育经纪人管理,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中的作用。加强体育用品的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工作,保障群众健身安全,努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进一步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体育系统将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民小区)五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到2010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0平方米以上。

省级重点加强仙林体育训练基地(二期工程)、仑山体育训练基地、南方体育训练基地、老子山体育运动康复基地的建设,以满足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和训练水平提高的需要。市级重点建设“两个中心”,即包括一个5000座左右的体育馆、一个3万座左右的塑胶跑道标准体育场、一个包括游泳馆在内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以基本满足承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全国以上单项高水平比赛的需要。县级积极实施“新的四个一工程”,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3000座左右的体育馆、一个标准游泳池和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

加大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和完善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制度,加大基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在新建住宅小区建设配套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设施。

(作者系江苏省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袁文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全民全省
全民·爱·阅读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可持续全民医保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