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礼赞与呼唤
2006-08-28陈履安
陈履安
生命之源 发展之本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物和人类的生存之本。从宇宙飞船上俯视地球,在广袤无垠的星际空间,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水的星球。
到目前为止,人类探测所知,除了在太阳系的某些行星、卫星和一些彗星,以及在悠远的星际空间的类太阳系星系,发现可能有一些水的迹象外,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惟有地球是得天独厚地存在大量固、液、气三种状态的水的星球——生命的星球、智慧的星球。人类追寻地球外的生命与文明,首先是探索水的蛛丝马迹,首先寻找可能存在水的星球。
从原始人类追逐水草、依水而居,到古代人的修堤筑坝、疏浚河渠、挖掘运河,直到现代人类拦截大江大河的水利、水电建设和跨流域进行的调水工程等等,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兴利、造福、除害、避灾的治水史和用水史。
人类为了驾御水,发展交通、航运、渔业和军事等,从独木舟到现在的百万吨超级油轮,人类以自己不断发展的博大智慧,创造了水上航行、运输的奇迹。通过河流和海洋,人类深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荒野,开拓处女地;发现新大陆和异域的文明,使商品、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跨越了疆域的界限。
水体是生物孕育、萌生、繁衍、发展的场所,是水生生物的乐园,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海洋、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盛产的鱼、虾、蟹、贝、菱、莲、水禽和海带、海藻、海豚、海鲨、海龟、海参、海豹及鲸类等,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以再生、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从中还可以提取多种的名贵药物、工业原料和贵重产品。
水是自然界物质疏运的载体。岩石的风化和搬运,化学元素的转化和迁移,地貌的形成,矿产的形成,土壤的形成,都有水的参与;地球上一切物质的循环都与水相依相伴,水乳交融。地球上的水循环也伴随着热和能的循环,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大约有23%被用于地球表面的水蒸发,而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时又把这部分热量释放出来。
水是能量转化、能源开发的介质与载体。水是联系无机物与有机物、非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以及生命之间的桥梁和载体。水是地球上第一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的主要参与者,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水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不论水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抑或是太阳能,还有核能的发电,潮汐能、波浪能、地热能和氢能的开发,乃至新近发现的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等等,时时处处都有水的主宰和参与。
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体系中的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中都举足轻重。一个国家对水的调蓄能力、开发潜力和开发利用程度,是其应变能力、生产力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水环境在人居环境、旅游环境、生态环境、全球环境等中都举足轻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水环境的优劣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水也是人类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血液。水利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大事。
智慧之源 文化之基
水秉性欢乐流畅,清澈空灵,无心显赫,不求高位,善利万物而不争,博得人们的赞赏。人生如流水,逝者如斯,唤起人们对时光与生命的珍惜。水本性宽厚,兼容并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瑞雪兆丰年”;“好雨知时节”。水以它的甘甜和滋润、柔情和慈爱、温暖和宽厚哺养了万物生灵。
水是智慧的源泉。水的性格、形态、运动和变化蕴涵着深邃的哲理,给予人类无限的遐思与启迪。水,触发、激发、生发了智者们的哲学感悟、人生理念、政治抱负和人文情怀。
智者在河边、在海滩、在湖上、在雨中,溯水而行,涉水而过,望水而思,面水而悟,以碧波、清流、浪涛、激流荡涤自己的心灵,濯洗自己的智慧,以水的神奇变化和无限恩泽提升自己的豁达与机敏。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面对奔腾的江流,感悟出世界变化的永恒,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闪耀出辩证思维的智慧灵光。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觉得身体在水中变轻了许多,受到启迪,大叫“尤里卡!”(找到了!)连忙跑步离开澡堂,结果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大海,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当代文学巨匠巴金也感悟人生说:“我常将生比之于流水。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
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感悟道:“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阐发了人与自然的精深哲理。
圣人孔子悟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孔子还悟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则把君王比喻为水的源头,人民比喻为流水,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这些充满睿智的话语讲明了为人处世、求学做事和居安思危、爱民治国的道理,教育了学人,指导了历代的贤臣和明君。时至现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水因山而流畅,山因水而苍翠;水是欢唱的诗,诗是流畅的水。古往今来,秀水灵山陶冶出了多少圣人、贤哲、文人、雅士。在人的心灵与水的互动与感悟中,迸发出的名言佳句和精深哲理,给予人类永恒的教益和精美绝伦的艺术享受,也给水赋予了意蕴深厚的艺术魅力、美学价值与文化色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天山一色”,“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等。这些与水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把水与人、自然与人、科学与人文、现实与艺术、景观与心灵融合在一起了。
水资源危机 亟待解决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为人类造福,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水的灾祸,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面对21世纪的地球,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此消彼长,水旱风沙灾害频繁。而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加上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快速增加,人类对淡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污染和浪费,对地球表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全球的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空前严峻。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越来越少,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所需要的淡水越来越少,而经济社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却越来越多。20世纪初,全球人类的淡水消耗量约为5 000亿立方米/年,而到了世纪末,人口增加了3倍,水消耗量竟增加到了50 000亿立方米/年,100年增加到原来的10倍!这“一少一多”,给人类造成了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危机!江河断流,湖泊、沼泽、湿地干涸、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缺水,水致疾病流行,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沙尘暴肆虐,自然景观破坏,水资源争端和冲突迭起,真是危机四伏!社会学家、科学家、绿色卫士、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纷纷敲响了水资源危机的警钟。
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1%,地球上所有的水中,只有25/100 000的水是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些淡水资源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而且正在受着污染、浪费和破坏的威胁,更加剧了全世界的水资源危机。
水已经制约着发展,还可能影响和平。水资源匮乏正在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根据国际水资源管理学会的研究,2025年世界总人口的1/4、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近14亿人口将严重缺水。随着人口的增长,如何分享水资源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纠纷迭起,影响着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预言说:“如果说上个世纪的许多战争是为争夺石油,那么下个世纪将会因水而战。”一种能源资源枯竭了,还可以用新的能源资源来代替;而水是不可替代的。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以不到世界淡水总量2%的淡水,维持占世界1/4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25%。在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00多个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 600多万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达2 300多亿元,8 000万人和4 000多万牲畜的饮用水问题尚未解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缺水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国家水利部提供的权威信息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的峰值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仅为1 760立方米,接近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1 700立方米。而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当今的水资源环境危机也与科学技术的滥用有关,与水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有关。因此,我们要高声呼唤人们,提高对水的珍贵性、水的重要性、水的不可替代性和水资源的有限性的认识;呼唤人们树立起水资源的危机意识、节约意识,解决水问题的生态环境意识;呼唤人们以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科学的理性与良知,净化自己的心灵,既防范水体物质的污染,又防范自身精神的污染,保护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滴水。当然,要做到这些,仅仅靠水的知识、水的科技是远远不够的,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法律、道德、自然等等方面,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个方面,必须求得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发展动力系统乃至体制系统等相互之间的和谐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