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跃在西部历史的商贸活动(下)

2006-08-18

西部大开发 2006年5期
关键词:茶马商人茶叶

韦 苇

元代:两条丝路促繁荣

丝绸之路到了唐末,就不太畅通,但当时中西陆路交通贸易尚未完全断绝,中西商人还可以转道回纥,继续经营商务。到两宋时,由于辽、夏、金的阻隔牙口海上贸易的兴起,致使丝路商贸中断多年。

元的统一,为经济的恢复和商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统治阶级出身于游牧民族,自身就有重视商贸的民族习惯。西征的动机之一,也是为了发展通向中亚西亚的商贸。元初出于军事、经济双重目的,在交通建设上下大气力。开辟官道,增设驿站。顺帝时,驿站达1500多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往欧洲的驿道,一是由大都(今北京)出发,经陕西、甘肃,沿天山南路:到达中亚、西亚,再到欧洲;二是由大都出发,经和林,沿天山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政府保护贸易途中的商人,使商人们面临的危险困难大大减少,中西陆路丝绸之路贸易再度繁荣。当时从西方而来的商路也有两条:一条是老马可·波罗兄弟由君士坦丁堡经中亚钦察汗国到元本土的道路,进入新疆境内后,由哈密到达敦煌,由敦煌到大都。此道为钦察道。另一条路线就是马可·波罗1271年随其父、叔由君士坦丁堡出发: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高原来中国的路线,从现新疆喀什入境,经罗布泊到达敦煌,再由敦煌去大都或上都。这条道叫波斯道。钦察道着重于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波斯道则着重于经济贸易。来往于两条商道的商贾多为队商,由几十人或几百人组成,携带武器,互保安全。往来于中国西北、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沿岸或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远至东非、北非、欧洲。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既能载货,也能乘骑。从中国西去的商人携带中国丝绸、瓷器、茶叶、麝香、大黄等;从西方来中国者带来各地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玉器等。

明代:从丝路贸易到茶马贸易

明代,丝绸之路曾一度繁荣,出现过多达800峰骆驼、5000匹马组成的庞大商队。他们将中亚、西亚各国的珊瑚、琥珀、美玉、金刚钻等珍宝,乳香、血竭、安息吞等名贵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又将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大黄等传统名品运往中亚、西亚和欧、非。到了明代中期,由于奥斯曼帝国垄断了西方对东方的陆路贸易通道,西亚、中亚大小政权纷纷建立,相互之间的战事频繁再起,造成丝绸之路的不畅通。此时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古老的丝绸之路已呈现衰落之势。

另一方面。明王朝出于固边守疆的需要,作出西抚西蕃、北御北元的战略决策,除了政治上安抚、笼络西北各政权首领外,又恢复了自宋以来对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茶马贸易的互市地区仍是历史上的川陕甘地区。

为了控制茶马贸易,明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禁榷和强有力的控制,建立了各种专门机构,制定了一整套细密的制度。一是设立茶课司以征茶税。内地茶税率宣课司仅收1/30,而对川陕用于易马的茶叶税率高达1/10。二是设置茶运所以行官运。在成都等地设有茶盐转运司,负责将征收的官茶押运至陕西汉中府界。中途在骆驼港、高桥、优羌、宁远设四个茶运所。最后运至河、洮、西宁三个茶马司。三是设置茶马司专职市易。明洪武年间在西部地区设立的茶马司先后有秦州(天水)、河州(临夏)、洮州(临潭)、甘肃卫(张掖)、雅州(四川雅安)、永宁、甘州、岷州、庄浪、西宁等地。各茶马司皆建有仓库,运来的官茶就储入仓库,以备易马。四是实行巡禁私茶制度。洪武初年就实行茶引制度,商人纳钱贩茶即为合法。五是派遣专职官员管理茶马事。曾设过“四川茶盐都转运使司”机构和官员,专管四川的马政、茶法和盐法,还设过“行人司”巡视茶马事务。六是实行金牌勘合卸度。这是采取“贡赐贸易”的形式,对西部各族约定每年的纳马数,发给“金牌信符”勘合,来年蕃人凭牌纳马易茶。金牌制的实施,使明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加强了对西北各民族的控制。但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征发贡赐,违背商品经济规律而存弊端,受到各竦官、商、民多方;中击。到嘉靖三十年以“改造勘合”又恢复了这种“贡赐”形式下的贸易。

明代西北部地区的茶马贸易,基本上体现了官方专卖制的特点,但又不能不受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某些规律的影响。明代的茶马贸易走向了凄凉晚境。

明代的茶马贸易和马市贸易对于巩固明王朝的政治统治、军事力量、国际安全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客观上对羌、藏、蒙古、汉诸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部、北部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茶马、绢马或布马贸易首先促进了西部和北部牧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牧畜繁殖数量的增加和畜产品加工等手工业的发展。其次是通过合法和走私贸易,内地茶、布、绢、粮、盐、手工业品大量输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和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并带去了汉族的精神文明。第三是西部和北部牲畜和畜产品的内输,也丰富和发展了内地汉族人民的生活内容,促进了汉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明中后期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清代:丝路贸易、茶马贸易的历史终结

清代西部商贸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族地区区域市场形成和区域中心商业城市大批出现。内地通往边疆的交通要道上,著名的民族贸易城市,有通往蒙古的张家口、大同,归化(今呼和浩特),有通往西藏的西宁、打箭炉和松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一些商贸名城如新疆的乌鲁木齐(迪化)、哈密、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伊犁等。这些城市店铺栉比鳞次,来自东西南北各地的货币齐备,商贾云集,人口兴旺。

其次是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地域范围扩大,表现出东西部经济的依存性与互动性。来自西部贵州省遵义地区的柞蚕丝,也“行楚、蜀、滇、闽诸省”。遵义的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远缴界绝不邻之区”。陕南地区“多为养猪,赖远贩以博锱铢”。

其三是内地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贸易较前繁盛。内地销往蒙古的商品有绸缎、布匹、砖茶、烟丝、面粉、纸张、瓷器、铜器、铁器、硫磺、火药等,蒙古销往内地有皮毛、木材、牲畜、盐碱等。

茶马贸易在清代衰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和明代比较,茶马贸易在明代的边防和维持全国统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茶马贸易具有显明的军事政治目的,所以明王朝不断加强对茶马贸易的管理和控制。而在清代,由于西北边境的扩大,原来地处边陲的陕甘地区成为内地,原来有对外贸易色彩的民族政权之间的茶马贸易逐渐丧失军事色彩,也逐渐失去外贸性质。当苛征茶税作为军需更为便捷,更有利可图时,带有官方垄断性质的茶马制度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茶马贸易衰落的第二个历史原因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普遍承

认。在明时西部各族以马易茶,不仅为了消费,而且也把茶叶作为实物货币,作为财富代表,故常突破纳马限额,追求茶叶的储备。而清代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作为货币的地位在全国各地均得到认可,在西北的茶马交换中,茶叶长期供过于求,即说明它已脱离实物货币色彩,退为一种普通商品。同时,清代赋税制度(包括茶税)由征实向征银演化,最后摊丁入地,完成赋税货币化、赋役一体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因此带有物物交换性质和官方垄断性质的茶马贸易走向历史终结,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但是,在陕甘茶马贸易衰落的同时,我国茶叶却随着清代国际关系的扩大而走向近现代意义的国际市场,茶叶从此成为继丝、瓷之后中国第三大出口商品。嘉庆以后,汉口茶叶市场形成,陕南茶叶沿汉江而下,直达汉口。再和湖茶、徽茶、赣茶等合为一起,有两条去路:一是被欧、美、日商人沿长江运出,远销海外;二是随晋、陕商人北上,贩运至沙俄或欧州腹地。北上的路线是沿汉水上期,水运至樊城(今湖北襄樊),再登陆到河南。在这里又分三路:一是关中商人运茶入关,在泾阳、三原一带加工制成砖茶,沿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出宝鸡,过天水,迤逦西行,到兰州穿河西走廊,出嘉峪关,进青海,到新疆,经阿克苏、喀什等边城入俄罗斯境内,甚至被贩运到“西亚的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北非的埃及、的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二是晋帮商人贩汉口茶叶进入河南,西北行入山西,经潞安(今长治)、大同越过长城,到张家口(东口)。三是陕北商人到汉口贩茶叶,入河南,插过山西,经陕北延、榆、绥等边区,走西口到归化(今呼和浩特)。最后二、三两路的陕、晋商人从西口或东口再向西北行直奔恰克图合二为一。茶叶入俄境内,再由中俄商人往西伯利亚贩运至欧洲腹地,直至彼得堡。这条商路被称为清代西北茶叶之路,它实际是古代“斯基泰人”的“黄金之路”、元代丝绸之路的新北道、明代马市贸易路线的继续和发展。在这条路线上除茶叶之外,还有布、绸、生丝等大宗商品。不过茶叶的销售量与时俱增,到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综上所述,茶马贸易在历代王朝,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民族融合,对于巩固边防和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发展,均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到了清前期,随着全国的统一,疆域的扩大,政局的稳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茶马贸易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走向终结。但茶叶的西北陆路贸易非但没有停止,而且扩展至国外,往新疆或往蒙古远销到俄国以至西亚;北非诸国,成为真正具有外贸性质的大宗出口商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西北西南产茶区及川陕甘晋商人对伟大祖国的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茶马商人茶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言而无信的商人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威尼斯商人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茶马古道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