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找到了须下“猛药”
2006-08-18尹卫国
尹卫国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认真剖析了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认为导致现行卫生系统“病况”的“病因”有六个方面,即: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高部长继而强调,这些“病因”是长期积累造成的,而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读了高部长对中国医药“顽症”的诊断,笔者的感觉是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可谓搭准了脉搏,找到了病根。然而,高强部长在分析“病因”的同时并没有开出治病的“药方”,所表达出来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不能急于求成的意思,未免叫人有点失望。
的确,目前医疗卫生系统“病”冻三尺,许多问题积重难返,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但应当看到,现今医院的“顽疾”并非一日之寒,而是由“小病”演变成“大病”。作为政府监管医疗市场的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如果当初在医院“患病”的时候及时施药加以治疗,不至于“小病”变“大病”,最后变成久治不愈的“顽症”,“医疗改革不成功”的结论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今许多医院患了“绝症”,病人膏盲,非得动大手术不可,这就好比人体内长了肿瘤,手术割除往往是最佳选择和最彻底的疗法。对医院的“肿瘤”如果施子温和的保守治疗,难以奏效,这也违背了群众对遏制医疗腐败,尽快降低医药费用的期待。
“病因”找到了需要下“猛药”。医治卫生系统的“病”不能慢腾腾,不能温吞水,不能等待所谓“条件成熟”,而是要快、准、狠。快就是雷厉风行,让群众看到政府整治混乱的医药市场的决心和成果。准就是要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把箭射中靶心。狠就是要敢下“猛药”,敢动刀子,需要手术割除的“肿瘤”绝不搞“保守疗法”。
高强部长剖析的六大“病因”,归结起来可分为四大“病”,一是“体制病”;二是“监管病”;二是“腐败病”;四是“资金匮乏病”。如药品流通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是不是“体制病”、“监管病”?医疗市场监管不力,是不是反映了有关部门责任缺失甚至失职?医生吃回扣、拿红包,是不是典型的医疗腐败?治疗这些“病”难道需要慢慢来?需要等待条件成熟?这理是说不通的。
至于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也有体制问题,即便完全是资金匮乏造成的,也不能等,因为看病涉及中国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仅次于吃饭的重大民生问题,各级政府理应高度重视。按照高部长给出的账单,2005年国家3万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仅有1200亿元用于医疗领域,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另一个对比数字是,去年全国公款吃喝和公务用车费用超过了5000亿元。是宴请重要还是老百姓看病重要?可见如果从其他方面适当节省一点,解决医疗投入不足还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