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印度Infosys教学访问记
2006-08-01杨晴虹
杨晴虹
2005年7月,我和黄河老师接到印度Infosys公司的邀请函,利用暑假期间到位于印度Masore的Infosys全球培训基地,参加Infosys的FEP(Faculty Enablement Program) 培训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该项目把印度的软件思想及员工的培养模式介绍到中国,以便在中国建立他们的员工培训机制。印度是软件业强国,Infosys是印度第二大软件公司,世界500强之一。对印度的软件业我倾慕已久,带着无数的向往和疑问,我踏上了西行的历程。
中、印、美教学之比较
这次Infosys培训,中国同来的有8位老师,分别来自杭州浙大、杭州电子、上海同济、北京北航。
我们培训课很紧张,每天早晨7:30起床,8:30培训开始。上午8:30到12:20、下午1:30到5:30为技术培训,午饭1个小时。上、下午中间各有15分钟的Tea break。培训的工作量很大,再加上半懂不懂的印度英文,一节课下来脑袋已经成了印度糊糊不转了。幸好中间的Tea break可以给大脑充充电,品尝一下奶茶和咖啡,也可以和老师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在国内上过美国项目管理学院的硕士课程,全是美国老师上课。在印度培训几天后,心中不由自主地对中、美、印三个国家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
中国的课堂教学现在一般还采用传统的课堂模式。老师在前面讲台上讲解,学生坐在下面听讲。在几千年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有很强的距离感。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和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上除非老师点名,一般很少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提问;实验课一般不随堂进行,而是另外安排其他时间完成,有很多课程根本不安排实验课。现在,虽然黑板换成了幻灯投影,教学的内容也改进了许多,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效果上还是从组织方式上,都需要很大的改进。
美国老师喜欢学生参与,课堂组织采用圆桌围坐的方式。学生围坐成几组,老师上课时前后左右地来回走动,你有什么问题,老师随时都可以和你面对面地解决。老师可以随时通过学生的表情和对问题的反映状态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上课时,学生随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一般随堂进行,老师根据课堂内容给出实践课题,实践一般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分工讨论完成。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例一般是1∶1.5;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很强,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Infosys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是介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一个100多人的大阶梯教室,每人面前一台电脑,课堂的组织形式是传统的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老师和学生就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虽然课堂上学生参与性也比较强,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解,就自己疑问的地方和老师进行讨论,但学生提的问题一般仅限于老师刚讲过的内容,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他们一般上午理论学习,下午紧跟动手实践,学到的东西虽不能当堂消化,但绝不会过夜。
美国的教学模式,只适合小班授课,在教学资源丰富的国家或许非常实用有效,但在学生众多,教师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我觉得Infosys的教学更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的教师节
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师节,那天我们四点就停课了,导师叫我们一起去食堂二层大厅参加教师节的庆祝活动。我心里想着肯定是大家一起吃一顿,然后发点礼物奖励慰问。
等我们到了二层,令人奇怪的是,我既看不到晚宴的桌子,也看不到搭起的舞台。等了大约五分钟,活动开始。他们教师节的活动好像全是游戏,几乎每个游戏都是考验团队合作,让我奇怪的是,失败的队兴高采烈,胜了的也没有奖品,可是那些老师都争先恐后地参加。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运水游戏:四个队,每个队的队首放一桶水,队尾放一空桶,开始后,每个队的第一个队员用手捧起水,送到第二个队员手里,依次传下去,最后的队员把手中的水放进空桶里。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送到空桶里的水最多,哪个队就获胜。
印度的教师节,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老师们好像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印度人对团队协作的培养,那种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颇有感触,在这里,物质的刺激与快乐的参与和能力的培养相比,显得是那么不重要。
课程设置的“流”意识
我们参加的是Infosys的师资培训,还没有踏上印度国土,就提前三周收到了课程准备的邮件,总共有八门课,分成A、B两组:
A组是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Computer Hardware and System Software Concepts)、编程基础(Programming Fundamentals)、关系数据库管理(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算法分析(Analysis of Algorithms)。
B组是提高课程,主要有系统开发方法(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y)、面向对象的概述(Introduction to Object Oriented Concepts)、用户界面设计(Introduction to User-Interface Design)、网络体系结构(Introduction to Web Architecture)。看看这些课程,都学过,感觉没有什么好准备的。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课程和我们国内大学的不同。他们把课程学习叫做课程流(Stream Courses)。Infosys的培训课程主要有两个Stream:J2EE Stream和 .NET Stream。以J2EE Stream为例,该课程体系流包括九个课程环节,分别是Unix操作系统、HTML/Java Script/XML、Java程序设计语言、Oracle数据库、高级Java程序设计、J2EE基本概念、J2EE2、Infosys质量保证体系、项目集成与提交。整个Stream的课程安排分得很细,课程前后顺序明确,连贯性很强。每个课程、课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考核点。课程体系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的构架到具体的程序、文档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规范。
他们一般上午安排理论学习,下午紧跟上机动手环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Infosys的培训课程之所以很有效,除了课程安排,还与它的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关。上午上完了理论课后,下午上机完成和课程相应的作业。作业是加了写保护的 PDF文档,文档给出非常详细的步骤,基本上把当天讲过的知识点都涉及到了,每一个步骤都说得很详细,有了这个文档,学生一天该做什么基本上就明白了。国内老师布置作业一般说得很笼统,考核目标及标准也不统一,学生要先分析老师考察的意图,然后才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Infosys,下午动手实践时,老师在现场指导答疑,内部网上也有详尽的资料供查阅,这些作业都规定必须在当天完成然后上传到服务器上。作业的难度不大,但量很多,涵盖当天讲过课程的所有考核点,很多学生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
这里的课后作业与国内的作业还有一点是完全不同的。每门课布置的作业是前后连贯的,课程和课程的作业也是层层嵌套的,所有的课程作业精心设计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内老师一般布置的作业只考核当天内容,前后没有连贯性;而Infosys每门课程的实践是一个按文档开发的小项目,这些项目是按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完成,层层嵌套,应用性很强。整个Stream课程学完,小项目可最终集成为一个大的项目,使你每天都能看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随时都能享受那种学习的成功喜悦。每天好像你就在搬一块砖,然后垒成了一个个小房子,所有的课程结束时,你发现你和你的团队修建了一座高楼。学生每天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按规范文档工作的意识,使软件工程的思想渗透在学习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国内大学课程安排虽然也有课程先后顺序,但只是按课程的难易和知识的逻辑进行先后排序,课程和课程之间相对松散,有机关系相对不足;课后作业更是老师们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体系。Infosys培训课程,完全按照人的认知能力把课程排成一个有机的逻辑整体。Stream课程的安排像水流一样前赴后继,再没有更恰当的词来说明他们课程逻辑的科学性了。
印度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他们安于自己的工作,有了这种有效的课程设置,每个学生学得都很扎实。让我感到不管把他们放到哪里,每一个人都像一块有用的石头,随时可以垒起高耸的大楼。我终于明白了,同样的文档,为什么十个中国人会编出十个不同的程序,而十个印度人编出的程序是一样的。以前认为印度人听话,没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我知道这完全是团队精神和严格培训的结果。
后记
我从印度归来已颇有时日,每天都在回忆着、对比着。Infosys作为一个有着几万员工的公司,它之所以有如此的基业,员工是他们牢固的根基。而他们的培训机制让我忍不住在心中赞叹:多少年的摸索,多少年成功和失败的积累,才使他们的课程设置如此有效,才使他们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既适合国情又能充分利用资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来要借鉴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