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物”为“东西”
2006-07-27史春花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南朝·梁萧子显所著的《齐书·豫章王嶷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只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这也许是较早称“物”为“东西”的一句话了。
称“物”为“东西”的原因有这样几种说法:
1.从哲学宗教角度来解释。清代梁章矩在《浪迹丛谈·续谈·丛谈》(中华书局)一书中说到:“世俗通行之语,但举东西而不言南北者,东为吾儒之教,即孔子之东家某,西即彼教,为西方之圣人,举此二端,足以函盖一切矣。”这里把“东”解释为东方的圣人之教,即孔子之教,而将“西”解释为西方的圣人之教,而将东西方圣人之教合在一起,足可以包含万事万物,因此将“东西”作为“物”的代称,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2.从五行角度来解释。明代思陵偶问词臣曰:“今肆市交易,但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其辅臣周延儒对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但言东西耳。” 周延儒的意思是说,从五行角度而言,南代表火,北代表水,若在黄昏做晚饭的时候向别人借水借火,没有不给的,这“给”不能叫交易,因此交易物只能叫东西了。这种说法虽然听来拐的弯儿比较多,不是那么直接,但也不无道理。
3.从修辞角度来说是借代。 清代梁章矩认为,“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正犹史记四时而言春秋耳。”史书上多以“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那么“物”产四方东西南北,当然也可以用“东西”来代表“物”了,至于说为什么不用“夏冬”来代表“四季”,用 “南北”来代表“物”,这只是习惯的说法罢了。
4.依据古代的生活习惯。张舜徽在《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中认为:“谓物为东西,其来已远,实与古代建造房屋之向背有关。古人造室,皆南向”,“极南临海,则转而北向矣”,“人若出门,则惟东西行耳。日用之物,苟有求于外,非往东则往西,谓之买东西,犹云东西买也。遂相率以东西二字为物之代称,至今用之。” 意思是说,古代建造房屋都是面朝南,即路都是东西路,如果出去购物,只有往东走或往西走,那么所说的“买东西”,就是“去东或去西买物品” 。这样的解释,既说明了“东西”一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表明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也很合理。
以上只是笔者所了解的几种解释,写出来以期与各位同行朋友共享。
(史春花,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