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
2006-07-27吴巧红
[摘要] 本文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若干方法,特别提出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英汉互译 词汇空缺 注意事项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词汇空缺现象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而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为此,语言翻译者应高度重视有关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
由于长期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人的语言习惯,一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现象。如在我们见面时经常问:“吃过了吗?”通常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外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甚至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少对自己特有传统文化中人或物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女娲补天”之说,其中“女娲”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我们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民俗习惯不同而产生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red-letter day”。但把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奇怪了。 因此,与欧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国文化的个性。
3.由于信仰不同而引起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乘龙快 婿”,“龙凤皇祥”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4.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产生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汉语表示法:狗腿子(lackey), 狗崽子(son of bitch), 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语表示法: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dog-tired(筋疲力竭), 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从以上汉英表示法来看,我们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很不相同。在英语中,虽然“dog”间或含贬义,如“this/that dirty dog”(这/那个狗东西), “They say English is going to dogs”(人们说英语糟糕得快完蛋了)。但一般说来,这个词或含有这个词的各种说法大都含褒义或含中性意义。从这一角度上说“狗”和“dog”除了本义相偶合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是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
以上仅是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主要原因。必须指出的是:语言之间存在词汇、语义上的空缺,完全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对待它。
二、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几种方法
笔者认为,在翻译中,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可采取四种形式: 音译、直译、改编、意译。
1.音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成词来表示时,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 [汉译英] 磕头(kowtow),荔枝(litchi); [英译汉]、engine(引擎),motor(马达)。
2.直译: paper tiger(纸老虎), Out of mind,out of sight.(眼不见,心不烦)。
3.改编:所谓“改编”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如意义补充的翻译,在翻译的“改编法”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 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鲁班”变成了“Lu Ban the mater carpenter”否则鲁班究竟是什么人,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这类译法在英译中比较常见,如巧克力糖(chocolate),高尔夫球(golf)等。
4.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语言,在译文语言中只的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缺”。比如,有许多词以及由这些词代表的思想概念,最先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或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我们可采取音译,直译法,同时也可采用意译法,而且意译译文 可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最易为读者接受。比如: communism、democracy和proletariat等外来词变成“共产主义” “民主”和“无产者”时,可以说最先是意译的结果。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无产者”等完全是按我们汉语的构词规则,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的。因此,这种意译只不过是属于一种概念的借鉴而已。
三、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英译汉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和准确地用汉语再现英语原文原意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特别地注意两点:
(1) 汉语所要表达的是英语原文的内容, 即句子或文章的意义, 而不是句子结构。
(2) 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原文的内容要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两种语言结构进行简单的转换。
在做英译汉时,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应与原文保持一致,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只是为这一表达服务,而不应拘泥于原文。另外, 应付英译汉考试和一般的从事翻译创作不同, 因为各自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翻译创作的标准为“信、达、雅”,而英译汉考试则只要做到“忠实、通顺”即可。要做到忠实原文,就应该掌握好适度原则,即要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既不能改变和歪曲,也不能增加或删减。例如,He is seriously ill. 这本来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句子,可将其翻译为“他病得历害”或“他病得很重 ”,但有人为了追求译文所谓的“漂亮”,把它译成“他苟延残喘”,这就给译文增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违背了忠实的原则, 反而得不偿失。要做到通顺, 就必须把英语原文翻译成合乎汉语规范的汉语, 译文必须是明白通畅的现代汉语, 即不能逐字逐词的死译, 也不能生吞活剥。例如, His addition completed the list. 有人将该句翻译成“他的加入结束了名单”或“他的加入完成了名单 ”, 这样的翻译尽管可以使读者能勉强看懂, 但总使人有别扭之感, 根本不是地道的汉语, 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关于上句, 我们不妨把它翻译为“把他添上, 名单(上的人)就全了”, 这样采取灵活的方法, 没有生硬地套用原文的结构, 就使得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 使人容易看懂, 读起来也顺口多了。
英译汉的过程包括理解, 分析句架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若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 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 往返反复的过程, 在进行汉语表达的时候, 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因此,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考生从英语到汉语, 再从汉语到英语反复的推敲。
四、结语
英汉语言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上的差异,进行英汉互译时,应努力做到忠实原文,把握好适度原则,要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如实的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既不能改变和歪曲, 也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
参考文献:
1.李蓉 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王艳 英译汉如何做到忠实、通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3、卢锦凤 英译汉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探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吴巧红,浙江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