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况味寸心知

2006-07-21马安信

四川文学 2006年5期
关键词:好个秋散文随笔况味

马安信

我又想起了那个夏天,那个锦官城细雨蒙蒙的夏天。那是我第一次结识郑光中先生,第一次与名满蜀都的儿童文学作家谈诗论道。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弥漫着烟草味,我们谈兴正浓,相见恨晚。就这样,我成了他的《幼儿文学教程》的责任编辑,以后又出版了他的《幼儿文学精品导读》等著述;就这样,我们相识相交数载,彼此情谊甚笃,成了忘年交。

多年来,我读得最多的是光中兄长的有关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方面的文章或论著,却极少读到他散文随笔之类的作品。两月前,光中兄的散文随笔新作集忽然飞临案头,我眼前灿然一亮,真正喜出望外。我居蜀都,忽忽间已过去整整三十五个春秋。其间,我苦苦求索,默默耕耘,仰人鼻息,因循不前,简懒羽成,就连自己的创作也很勉强。稻粮之谋,情爱人生,率多悲音哀调,唯有诗书画里的那妙智妙慧的浸润,方能引起心灵的震颤。孰知,光中兄的境遇和我惊人相似。他似乎与我同患一种顽疾,他数十年间白天忙于幼儿文学创作的教学研究工作,晚上忙于写稿。特别是去年他从教学岗位退下来之后,更是潜心于幼儿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同时执著于散文随笔的创作,写出了许多令人动心动情的好篇什。谁能说这仅仅是他——一个知识分子的虚荣和爱好?

许是漫漫人生饱经沧桑,我们都已嚼尽世态炎凉,到了“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年龄,于是眼中才有“溅泪花”,笔下才有“惊心鸟”,心中才有“东逝水”。光中兄长的散文随笔集《天凉好个秋》不正是自己漫漫人生饱经沧桑真切实在的写照么?一连几个夜晚,我都沉浸于作家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或喜或忧,或想或思,或歌或哭。读作家的散文随笔,首先给我的感觉是纯之又纯的“平静之美”。我以为:一切非平静的状态都是非自然的。刻意模仿,矫情,张扬,酸里酸气,实际是对自己的一种扭曲,一种自戕,只能打动那些浅薄的人,而对正常人的视听只会造成伤害,根本无美感可言。而郑光中兄却是以平静的姿态做人的,也是以平静的状态创作的,他笔下洋洋洒洒的散文随笔篇什,或往情往事,或喜笑怒骂,或怅然若失,均皆以“平静”出之。这种平静其实就是火山爆发之前的沉默,惊涛骇浪之后的回归,是一种入禅之境地,亦是本来的自己,不加也不减。自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骄,不矫,不躁,不惊,也不矜,不滞,把一个真真实实的自己还原,公布在世人面前并告诉读者:这就是作家本人,随你去评头论足。

2005年4月初,光中兄长编定这部书稿之后,他便与妻子邀约中学时代的三位毛根朋友同游昆明、大理、丽江……可“祸福靡常,谁料到四月十九日凌晨四时许,内人突发脑溢血,倒在卫生间里。虽经医务人员两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终在丽江市人民医院辞世”。“呜呼:命有不永,时不我与,天实为之,孰其能御?”这对于老年丧偶的作家来说,面对骤起的凄情,无异于晴天霹雳,山崩地裂。然而,他的笔下淌出的文字却是惊人的“平静”,在其《并非多余的话(代跋二)》中作家是这样描述的:“穷汉的妻子难当家。是玉英茹苦含辛缝补洗涮,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是玉英克己奉公息事宁人,使我这个口无遮拦的粗人少惹祸端;是玉英心胸开阔淡泊名利,鼓励支持我长期从事不起眼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三十多年来濡沫涸辙。如今,不到三个小时就撒手人寰,舍我而去。玉英啊,你叫我怎么活?”这里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嚎,唯有泣血泣泪的哭诉,恰似火山爆发前夕的沉默,“平静”得出奇,“平静”得让人读之泪在横溢,心在滴血……就是在这面“平静”的旗帜下,光中兄真正读懂了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词句,真正咀嚼透了其中“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人生况味。也是在这面“平静”的旗帜下,我还想用“质朴、蕴藉”来指认作家散文随笔的“平静”的文风。可以说,文章有了“质朴、蕴藉”,就像小鸟有了一片森林,灵魂有了栖息的地方。光中兄在散文随笔创作中,追求的就是质朴无华且多“含蕴”和“张力”。诗人艾青曾说:“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我以为:深广的思想或厚重的“含蕴”要通过浅显、质朴的语言表达,要长期的“修炼”才能达到。很显然,质朴至丰富的通道比至单纯之路要遥远得多,因而用“直呼”“外显”这样的方式无法到达,而必须借助“蕴藉”和“张力”。例如作家在记述“十年动乱”那段非常年代往事的《“文革”轶事记略》一文中,就十分平静地为读者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学生W兴高采烈地跑来对他说:“郑老师,我,批准了!”“批准什么?”“批准我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学生W说完便深情地哼唱了起来,特别是唱到歌词最后一句“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时,“音量由大到小,人影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原因是学生W在入团时,因家庭出身问题未被通过,这类人是不宜唱“过去的事情”的,会被“红卫兵”支队批准唱这首歌,难免不喜形于色。作家笔下是这样平静且又质朴蕴藉地叙述的:“看着W离我远去的背影,脑子里总是隐隐约约地冒出范进中举的样子……”其语言浅显,然极富“张力”,令人读之只会涩泪,会把眼泪往肚里吞。当然,也唯有经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深深嚼出个中味。又如作家在2001年8月9日读《成都商报》之际,当七个贪官犯罪自诉再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他写出了一篇随笔《忆甜思苦》。文章是这样起头的:“公元1954年秋开始读初中,初中生听‘忆苦思甜报告,是当时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随之用少量篇幅简述当时报告人的现身说法及自己当时的心境,转而则用大量篇幅再现“时过境迁”的今天,贪官们是如何“深情缅怀往昔腰缠万贯的甜蜜威风”与“咀嚼品味铁窗中的凄风苦雨”。作品依旧是那么“平静”,语言依旧是那么浅显,然而十分耐读,底蕴却极其深厚。此外,我们知道:散文这种文体同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任何一种事物都相似,不可能在岁月的流逝、社会的革新、自然的完善中固守不变。其 “变动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执意“提倡”或阻遏所左右。因此,光中兄注重在以积极进取的革新态度去顺乎其变动,去创造新的形式,他的这些以“平静”出之,立足于求实、求美,求质朴、求多样,求蕴藉的散文随笔创作实践,不正是其具有活力的一个亮点么?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了如下的体悟:人生况味寸心知。沧桑的磨难,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体验,总是在你置身的环境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时你会觉察,有时你会疏忽。但潜意识里,你会不知不觉地筛留住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而往往就是这些“沉淀物”,有一天蓦然地会让你尝到你久寻不见的惊喜。

责任编辑 卓慧

猜你喜欢

好个秋散文随笔况味
邓瑾
天凉好个秋
美术作品
吟翁述怀(新韵)
遣怀(1)
题白果嘉良乐生态农庄
却道天凉好个秋
听花堂诗语
谁还会用恨翻遍我心如止水的胸口
秋之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