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学世俗化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2006-07-06杨国荣马俊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4期
关键词:世俗化世俗时期

杨国荣 马俊丽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文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文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文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比如个人化、私语化、时尚化等等,但这都是些具体的、从属性特点,从宏观上来看,新时期文学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这些作品没有那么多激昂的理想、澎湃的激情、宏大的志向和高远的价值追求,而主要是表现庸碌的人生百态,琐屑的日常烦恼,零乱的世俗经验。本文拟对新时期文学表现出的世俗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时期文学世俗化的主要特征

世俗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本身又会因为种种政治、文化、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分化出不同的形态:有认真的世俗化,也有玩世不恭的世俗化;有冷漠、麻木的世俗化,也有疯狂纵欲的世俗化。总的来看,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吃、喝、穿等日常生计的放大和崇高化。刘震云《一地鸡毛》不遗余力地展示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豆腐变馊,家庭争吵,小孩入托,抢购白菜……这些琐屑的生活细节被放大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看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实际上就像满地的鸡毛一样无任何幻想可言。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没有谁成天揣着伟大的理想奋斗。

(二)对金钱、物质的崇高化叙述。钱历来是文人耻于谈论,更不屑于追求的“阿堵物”。但在新时期文学中,对钱的追求不再是罪恶。何顿在《生活无罪》中借人物之口说出了“名誉值几个钱?”“名誉是一堆废纸,只有老鼠才去啃它。”“世界上钱字最大,钱可以买人格买自尊买卑贱买笑脸,还可以买杀人。”这种极端的拜金主义被赋予相当的肯定色彩。

(三)对婚姻关系的质疑。婚姻关系对人类文明社会意义重大,但在新时期文学中受到了质疑。冯小刚《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梁亚洲既爱他的妻子,也爱他的情人,他有一段经典的道白:“我对你(妻子,本文注)和女儿是另外一种感情,晚上睡我摸着你的手,没什么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了,就跟踞掉我的手一样,疼。你和女儿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爱的人,都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这类“喜新不厌旧”的“爱情”正是对婚姻关系的挑战。

(四)对性本身的大胆表现。古人云:食色性也。性既维系着人类种族的繁衍,又是每个个人现世快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文学中,性是讳莫如深、不可直陈的,新时期文学不仅写性,而且将性的社会性意义纷纷解构,特意凸显出性本身的“快乐”这唯一能体验到的物的性质。如卫慧、棉棉、金仁顺、周洁茹等人的“另类写作”,在平面化、世俗化和欲望化书写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彻底与坚决。综观她们的作品,性是其描写的主要内容,欲望是其基本主题,酒吧是其无所不在的意象。作为个人隐私的性,到了卫慧、棉棉这里则已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生命现象与本能冲动的展露。卫慧们的作品毫不掩饰性之于人的生理快感,并不遗余力地加以追逐。

(五)对人性直接进行游戏和调侃。除了对人生的世俗欲望进行肯定外,还有些作品不再践行现实主义道路,它们用冷静、客观的语气叙述荒诞梦想之事,在文学中满足普通人对世俗生活的更高梦想:拥有更多的钱,更多的崇拜者,或更愉悦的精神。毛豆的中篇小说《导演和女人的十八个梦》突出表现了这一点。小说用故事中的故事展示和肯定了普通人的种种世俗欲望,表面的荒诞其实是对一本正经、郑重其事的调侃,对严肃生活的游戏,对世俗生活的更高期望。

二、新时期文学世俗化的原因

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其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俗化与文化渊源。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很强的世俗化传统,其表现就是对宗教性的排斥,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现世幸福的执着追求。中国文化以儒道为主脉,而其哲学观和人生观基本上都是世俗的,即立足于现世人生建立其宇宙观和本体论。儒家本体论哲学是导向现实人生的,对世俗生活一直持认同与肯态度。

(二)世俗化与文学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文学则一直在忧患意识和俗世情怀之间摆动,而世俗文学构成了中国文学的要传统。中国早期文学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无不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现世幸福的关切。唐宋以后,叙事文学崛起,中国文人更是抓住种新兴的文体抒写他们浓郁的世俗情怀。特别是元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而兴盛起来的话本小说对人的“好货好色”作了充分认肯。肯定人的私欲的价值取向在明清小说中到充实、鲜明的体现。明清之际思想解放、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文学世俗化提供了一个契机。此后,20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化成为文学的主潮,文学承担了沉重的政治责任。尽管如此,世俗文学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声音,例如,30年代鸳鸯蝴蝶派依然戏说着自己的世态人情;40年代的张爱玲、苏青依然将目光投向普通市民的市俗生活。因此,中国文学的世俗化传统并没有因为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发生彻底“断裂”。

(三)世俗化与社会现实。除了文化渊源和文学传统等因素之外,八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直接为文学世俗化提供了“温床”。文革结束后,人们从其阴影中走出,政治意识渐趋淡化,日益关注当下的世俗生活。另外,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主导这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商品消费形态。市场在成为经济和社会轴心的同时,以人们未曾料到的强大力量,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习惯甚至兴趣和爱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同样受到商品规律的制约,而受制于商品规律的文学创作势必以其通俗的方式去取悦、迎合和满足消费大众的需要,于是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大众便以各种大众传媒为中介,构成了文学商业化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只有进入“商品化”才能保有自身,既然人们关注眼下的世俗生活,文学必然要迎合大众也去表现世俗生活。在文学走向市场,文学商品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世俗性特征自然就会浮出水面,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色调。

(四)世俗化与作家心态。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经济形态、大众文化的形成,激活了世人的世俗化欲望,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作家也不例外。到了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知识分子摆脱了“教育者”、“批判者”的姿态,抛弃了“理想者”的期待,变得世俗化、平民化起来。作家更执着于普通百姓的日常性存在,原汁原味地展示芸芸众生琐碎、艰窘的生存挣扎与生命体验,小心翼翼地诉说着周而复始的世俗生活的伤害与磨损,作家的人文关怀已全部化入了对生存本真的呈现之中。作家们既不感谢生活,也不诅咒生活;既不把生活处理成一种诗意人生,也不把生活视为一种平庸。生活就是生活,就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琐事”,“排队买豆腐白菜”,“单位、家庭、上班下班,洗衣服做饭弄孩子,对付保姆”,以及如何巴结人搞到房子,如何求人找关系让孩子入托,把老婆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单位等等吃喝拉撒的俗务便成了小林生存奋斗的主要内容(刘震云《一地鸡毛》)。面对经济效益的诱惑,一些作家的价值观开始发生了改变,文化精英们终于放下矜持的面具,在市场上向大众表现出一直被羞涩地遮藏的一面:为钱而干的缪斯。这成为当代文化的表征,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一事件看作经过长期的积聚,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被彻底冲垮的一瞬间。面对市场化、商品化条件下的文学创作,面对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缺失,一些作家如张炜、张承志等仍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大众的欲求已转向世俗,精英文化越来越曲高和寡,文学世俗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杨国荣 马俊丽,河北经贸大学)

猜你喜欢

世俗化世俗时期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艺术鉴赏话雕塑
别去问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