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真假假情关眼 实实虚虚数入诗

2006-07-06饶自斌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4期
关键词:园田陶渊明生活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

这一首《归园田居》,起首六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若将“尘网”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对作者心灵的羁绊与束缚”,那么我们说这里就是“三十年”而非“十三年”,无疑难以服人。但陶渊明所憎恶的“尘网”何曾只来自于官场、仕宦生活呢?作者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之情,而生性钟爱山水之趣,憧憬自由自在的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现在他终于得以在“南野”开荒,于“园田”守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之所以甘于乡野疏淡清贫的生活,追求的是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羁无碍的率意与自在。也因此,他更乐于远离俗人、俗世、俗事,喜看远村炊烟袅袅、喜听鸡鸣狗吠的若有若无,悠然自得,其乐融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经意的一个“远”字,透出那么多无言的声息!他的生活,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从他托名“五柳先生”而言志的《五柳先生传》来看,他为人是“闲静少言、不恭荣利”;为学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且“性嗜酒……期在必醉”;家居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却能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追求的是一种无勾连羁绊、无心累神疲真正超然的“自在”。

实际上,“少无适俗韵”一句,既是真实写照,也是真情流露,反映出作者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内心深刻的矛盾。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虽曾祖、祖、父均先后为官,但因其父陶逸早亡,家道衰微,所以陶渊明少年贫苦,很少交游。于是他“委怀在琴书,游好在六经”,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晋代,他却立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而“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苟流俗并认真学习了以经世治国为要旨的“六经”。可见他早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是曾经立志要大展一番拳脚的。所以在29岁到41岁的13年间,他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从壮怀出仕到碰壁、失望、归隐,而后又再抱怀出仕,这样一共“三仕而三隐”——直到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陶潜传》)而最后去职,彻底走上归隐道路。尤为关键的是,心境的“超然”应是一种人生态度,不会只对官场“着眼”,也不会只对仕宦生活“上心”。同理,陶渊明在“大彻大悟”后的反思,应是对自己“风风雨雨”前半生包括“为学”、“求仕”阶段的反思,而绝不可能只囿于对仕宦生活的观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渊明对这段“三仕三隐”的经历,愤嫉怨悔自然毋庸置疑。但陶渊明对自己29岁入仕前那一段让人们想象得到的诸如心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自信、或无奈于苦读诗书、着意经营、求小惠而叩、沐微恩而谢的碌碌庸庸、蝇营狗苟,难道不也痛悔而嫉愤?

陶渊明在其《饮酒》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还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来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陶渊明也深知农家艰辛,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写道“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米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间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他在44岁以后,生活日见困顿,甚至连衣食也无法得到保障——“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已见极度贫寒;后来竟乞食为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乞食》)。但看到塞门士子的被压抑、社会政治的黑暗腐朽、世风人情的每况愈下,陶渊明更加坚决地“守拙园田”。据称,陶渊明疏淡人生,不肯逢迎,亦不交密友,只任性情。时人刘遗民与名僧慧远等在江西九江庐山的东林寺修行,并结白莲社唱和。陶渊明虽与慧远交好,并时常参与白莲社事,却始终不肯入社,有人归因于陶渊明“好酒疏懒”。其实,“参与社事”有可为可不为的率意,而“入社”则必有当为当不为的无奈 ——社名虽是“白莲”,也难免尘俗之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这里又一个“远”字,曲隐地透出他的心境与心态。这样想来,陶渊明若入了社,就不是陶渊明了。所以他在《归园田居》的结句中,是“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长嘘了一口气:“嗨,真自在呀”!这样推断,陶渊明痛悔自己的“误网尘网中”,也就不止于入仕生活的“十三年”了。

再换个角度想想,古人用数,几曾定都实指?正如文中“旧林”,“故渊”的比喻,几曾又一定明确指陈?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正该有“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之意,应该是以此为界,将自己人生划作“前半生,后半世”的。古人用数有实虚之分,诗人用数常取成数——要知道古人寿短、七十稀微,“三十年”不正有“半生”之意?而我们后人读诗,却执着泥实而不化,枉费作者恁多心机。正所谓:

好意为销十年恨,

又误陶令小半生。

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欠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饶自斌,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园田陶渊明生活
劳动最光荣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高中课文注释辨析二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